孟子答梁惠王

孟子答梁惠王

《孟子答梁惠王》此短文為《孟子.梁惠王上》中部分章句,《孟子》成書與我國戰國時期,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記錄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經典。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樂意接受您的教誨。”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殺死人,(性質)有什麼不同嗎?”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孟子又問道:)“用刀子殺死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孟子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棚里有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有餓死的屍體,這如同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說過:‘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該會斷子絕孫吧!’這是因為木俑土偶像人的樣子卻用來殉葬。(這樣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讓百姓們飢餓而死呢?”

注釋

安:樂意

梃:木棍

庖:廚房

廄:馬欄

象:同“像”

承教:用作謙詞,言接受教誨

刃:刀

異:不同

且:尚且

惡:厭惡

惡:疑問副詞,何,怎么

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始作俑者”就是指這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後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劣先例的人。

其:代詞,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句子翻譯

(1)“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句意:“用刀子殺死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2)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句意:那又怎么能讓百姓們飢餓而死呢?

啟示

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話表達了什麼作用?

答: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來隱喻梁惠王領導無方,批評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卻面帶飢色,竟然餓死。

出處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孟子答梁惠王》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作者概述

孟子,戰國時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亞聖”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