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第十五

《孝友第十五》文學作品,作者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

作品原文

段落一
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①,恭謹過人。其母病,請醫人至門,必迎拜垂泣。及居喪,尤甚柴毀②。太宗命散騎常侍劉洎就加寬譬遺寢床、粥食、鹽菜。
段落二
虞世南,初仕隋,歷起居舍人①。宇文化及殺逆之際,其兄世基時為內史侍郎,將被誅,世南抱持號泣,請以身代死,化及竟不納。世南自此哀毀骨立者數載,時人稱重焉。
段落三
韓王元嘉①,貞觀初,為潞州刺史。時年十五,在州聞太妃②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師發喪,哀毀過禮。太宗嘉其至性,屢慰勉之。元嘉閨門修整,有類寒素士大夫,與其弟魯哀王靈夔③甚相友愛,兄弟集見,如布衣之禮。其修身潔己,內外如一,當代諸王莫能及者。
段落四
霍王元軌①,武德中,初封為吳王。貞觀七年,為壽州刺史,屬高祖崩,去職,毀瘠過禮。自後常衣布服,示有終身之戚。太宗嘗問侍臣曰:“朕子弟孰賢?”侍中魏徵對曰:“臣愚暗,不盡知其能,惟吳王數與臣言,臣未嘗不自失。”太宗曰:“卿以為前代誰比?”徵曰:“經學文雅,亦漢之間、平②,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閔③也。”由是寵遇彌厚,因令妻徵女焉。
段落五
貞觀中,有突厥史行昌直玄武門,食而舍肉,人問其故,曰:“歸以奉母。”太宗聞而嘆曰:“仁孝之性,豈隔華夷?”賜尚乘馬一匹,詔令給其母肉料。

作品注釋

段落一
①色養:順承臉色,態度親切。
②柴毀:面容憔悴、骨瘦如柴的樣子。
段落二
①起居舍人:隋制,負責記錄帝王言行的官職。
段落三
①元嘉:唐高祖第十一子。少年好學,藏書萬卷。
②太妃:韓王李元嘉之母。
③靈夔(kuí):唐高祖第十九子。韓王李元嘉的同母弟弟。
段落四
①元軌:唐高祖第十四子。好讀書,多才藝。
②間、平:漢河間獻王劉德、東平獻王劉蒼。
③曾、閔:指孔子弟子曾參和閔子騫。

作品譯文

司空房玄齡侍奉繼母,能順承繼母的臉色,恭敬謙謹超過一般人。繼母生病時,他每次請大夫上門,總會流淚迎拜大夫。在居喪期間,房玄齡更是悲傷過度,骨瘦如柴。太宗叫散騎常侍劉洎前往安慰勸解,並送去寢床、粥食和鹽菜。
虞世南,起初在隋朝做官,擔任起居舍人。當宇文化及殺死隋煬帝的時候,他的哥哥虞世基任內史侍郎,也要被一同誅殺。見到這種情況,虞世南抱著哥哥號啕痛哭,一再請求讓自己代替哥哥去死,宇文化及卻不同意。從此以後的好幾年,虞世南都悲痛萬分,並且消瘦得只剩骨架,他的這種品行被當時人所尊重推崇。
韓王李元嘉,在貞觀初年,任潞州刺史。當時他十五歲,在潞州聽說他的母親生病,於是痛哭流涕,不能飲食,後來到京城為母發喪,悲傷超過了喪禮的禮儀。唐太宗稱讚他至情至性,常常安慰勸勉他。李元嘉家裡非常樸素簡潔,像寒門士大夫的家一樣,他和弟弟魯哀王李靈夔手足情深,每次兄弟相見,就像普通百姓一樣親切隨便。他這樣潔身自好,內外如一,當時諸王沒有人比得上。
霍王李元軌,在武德年間,被封為吳王。貞觀七年,任壽州刺史,唐高祖死後,他放棄了官職,並且常常穿粗布衣服,以此表示對高祖的悲戚和懷念。唐太宗曾經問侍臣:“皇族中,誰最賢德?”魏徵回答說:“我愚鈍,不能完全了解他們。我和許多皇叔交談過,只有吳王和我談的那幾次話,讓我感到汗顏。”唐太宗說:“你可以把他比做前代的哪位賢人呢?”魏徵說:“論經通禮儀,博學文雅,他相當於漢代河間獻王德,東平獻王蒼。若論孝道,他可與古代的曾參、閔子騫相媲美。”從此,唐太宗對霍王更加寵愛信任,並把魏徵的女兒嫁給了他。
貞觀年間,有個突厥人史行昌在玄武門做看守,吃飯時留下肉不吃,別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帶回家去奉獻給母親。”唐太宗聽到這事後感嘆地說:“仁孝之本性,哪分漢人和夷人呢?”於是賜他一匹皇上養的馬,還下令為他母親送去肉食。

作品評析

忠、孝歷來被古人視為道德標準的最高境界。唐太宗大肆嘉獎房玄齡、虞世南、韓王元嘉、霍王元軌等人的忠孝仁義,以此倡導封建倫理道德,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治。

作者簡介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唐中宗時,改右補闕,累遷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時,為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兼修國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饒、蘄等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封長垣縣子,後改鄴郡太守,回京又任恆王傅。與同時代其他官員相比,吳兢的仕途還是較為順暢的,沒有大起大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