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權

孔權是一名民間說書藝人。被湛江文化藝術界推崇為湛江講古的代表人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孔權曾說書的民治路孔權曾常在民治路說書

廣東湛江人把說書講故事稱之講古,是用方言演譯故事內容的一種民間藝術,據考明清時代已在湛江鄉鎮流行。講古的內容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社會各階層流傳的口頭文學;另一類是社會盛行的文學作品。以講古為生,設有固定的場所和具體時間,收取一定的報酬,並被聽眾所認可的講古人,俗稱“講古佬”。

單眼仔原名孔權,因一眼失明而有此外號。孔權是廣東南海人,抗日戰爭時期,家鄉淪陷,被日寇捉去做苦役,他個子矮細,機智靈活,乘敵不備逃跑到廣州灣(湛江市前身)。

經歷

孔權自小擅長講古,家鄉村民都喜歡聽他講古消遣。初到湛江,舉目無親,生活沒有落著,便萌發講古為生。孔權讀書不多,僅上過幾年啟蒙書塾,但記憶力驚人,看書過目不忘,書中內容能牢記心中。他講的故事,都是人們熟悉的通俗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榜》、《西遊記》、《楊家將》、《說唐》等,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加之他講古,有聲有色,擅於發揮,又能模仿各種人物語言,講起來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在文化生活缺乏的年代,非常受歡迎。人們象今天追電視連續劇那樣,晚晚到場。每當夜幕降臨,大人小孩,拿著小凳,在老地方自動圍成一圈,等候他的到來。

事跡

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孔權講古在赤坎雞嶺腳下、南華廣場等地,後移居到霞山,在民治路、東堤路一帶。初時,講古收小費,後改為賣柑欖。每當情節緊張或精彩之處,便賣關子停下來,敬禮作揖,請聽眾關照。收小費或賣柑欖達到一定數目,便說上一句“閒活少講,言歸正傳”,滔滔不絕繼續下文。賣柑欖較收小費易被聽眾接受,後來一直成為固定的經營模式。畢競買者都是出於自願,收入有限,孔權一家六口,四個小孩,難維持生計,講古之餘,靠修理手錶、電筒、眼鏡、水筆兼補。他在霞山新發路租一樓閣棲身,生活十分清貧,除伴身的十多部古典小說外,一無所有。六十年代初,霞山文化宮開設講壇請他講古,給予定額報酬,安排他住宿,生活才算有所安穩。此間,工會還送他去廣州學習進修,代表湛江市參加省講古比賽,獲過前四名,是孔權一生最難忘最高興的一段。可惜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爆發,講古被視為封資修,孔權根本不能再講古,為生活,被迫改行在街頭巷尾修補尼龍襪和擺打汽槍遊戲地攤。

改革開放初期,孔權曾重操舊業,也試講過一些現代小說題材,如《林海雪源》、《蝦球傳》等,但總比不上講古典小說精彩吸引人。隨著電視、錄像、卡拉OK等娛樂生活的大量湧現,講古不甚受青睞,孔權也年歲已高,沒多久,便洗手收山。他講了一輩子古,總想後繼有人,大兒子曾跟他學過一段時間,不甚理想而停止,其他兒子根本不感興趣,社會上也沒有人拜師,孔權最終放棄此念。晚年,他又搬回赤坎居住,享年83歲,走完人生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