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戈莊

孔戈莊,現分為3個行政村,居民接近1500戶。 這個呈現著一派繁榮景象的偌大村莊,是在古老的人口聚居地上發展起來的。 解放後這些村莊是一個行政村,統稱孔戈莊。

孔戈莊山東省諸城市龍都街道的孔戈莊,現分為3個行政村,居民接近1500戶。這個呈現著一派繁榮景象的偌大村莊,是在古老的人口聚居地上發展起來的。離村半里的“西南坡”,過去坡崖頭曾塌出過多處站棺墳,據說是漢代以前的古墓葬。這一帶的土層中,還混有4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布瓦和帶花紋的磚塊。由此可見,前人在此生活的歷史是多么久遠。該村莊的名稱別無可考,只是清道光《諸城縣續志》記載為“南關練,孔哥莊”這就讓人知道了現在村名中的“戈”字有的是由“哥”字演化來的。“孔哥”是對孔氏家長(或族長)的稱謂,原村名是取了“孔哥所立(或所在)村莊”之意,明代以來用姓氏命村名是冠以“某家”,而不是“某哥”,可見這村名是源於明代以前。村名所冠的孔氏,現在村中沒有他們的後人,又沒聽說現在有姓氏誰曾與其為鄰,也沒有留下什麼明顯的遺蹟,只是村莊現址東南部,曾發掘出石穴墳墓,有人說這裡就是孔氏的塋地。這樣看來,他們也許在元末天災人禍大劫難時逃往了外地。村人王東玉,上世紀生活困難時期曾遷居吉林延邊,在和龍縣頭道溝村遇上了孔姓人家,他們講祖籍就是山東諸城孔戈莊,只是說不清怎么輾轉去了東北。這又證實了村中曾有孔姓人家,村名就是緣此而稱無訛。明代遷入的有祝氏,他們靠經商發展成村中的富戶。清代中期移來了徐氏,他們原住南海墩上(現屬膠南市),同時遷出了兄弟四人,老三徐策去了諸城西北部,其他兄弟三人都在這村。老大徐申住廟西(村中原有觀音廟),老二徐辰住廟後,老四徐茂在“東園”(現龍都大街東側)。同治七年(1868)族人徐會灃會試舉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這翰林院實際是個“人才庫”,但“院士”們不一定都能走向仕途,多虧他與祝氏有親緣關係,在祝氏的資助下打通了關節,先後擢升為光祿寺寺卿、江南鄉試正考官、順天學政、順天府尹等職,萬年為兵部尚書。他為報祝氏相助之恩,設法為其族人捐了個宛平知縣,據說京城地處宛平,那收入不亞於知府。從前有個說法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於是徐、祝二氏便成了大地主。這樣一來,就有一些種租地服雜役的佃戶,聚居在村莊周圍,又逐漸形成了“小南莊”、“西灣崖”和“東小孔戈莊”3個自然村,都轄於老村孔戈莊。到日偽時期,因統一收不起來這些村莊的捐稅,便連同老村莊劃分為四個行政村。解放後這些村莊是一個行政村,統稱孔戈莊。1958年修建三里莊水庫,浸水區的常家、李家、惠家、范家四個“三里莊”,和雹泉廟(那裡住著有家眷的道士),合併到本村來,使這裡一下子增加了300餘家住戶。人民公社時是一個生產大隊,1984年隊改村,才分設為現在的孔戈莊一、二、三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