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人文歷史
據傳,明末,泊里紅石村的陳輝和塔山店子村的劉玉遷此立村,因村裡有一雹泉廟,故名雹泉廟村。
在廟門口處有兩棵四人合圍的“植物活化石”——銀杏樹,傳說,當年乾隆私訪到此,曾親筆題匾“歇馬亭”。
村里除陳、劉兩姓居民外,還有張、李、郭、程等少數居民。
經濟
雹泉廟村以農業和小手工業為主,舊社會因土地貧瘠、生產工具落後、耕作方式原始,人民生活較為困苦。
解放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土地質量,並興建揚水站等水利工程,農業生產逐年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發展迅速,2001年,該村回響黨的號召,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上肉雞養殖大棚3處,發展特種養殖戶4家,籌建美國“紅提”葡萄園86畝,並發展了養蠶業。
全村年總收入200萬元以上,2004年人均純收入4200元。
為提高村民素質,該村成立了普法夜校,廣泛開展普法教育活動,爭創平安村莊,村民互敬互助,村風村貌日新月異,為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地理位置
雹泉廟位於山東省慶雲縣縣城北8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李姓定居,取名李雙全。因該地一帶常有雹災。在明代,修一座雹泉廟,廟宇整齊壯觀,周圍方圓約30餘米。
供奉雹泉爺,兩側有風、閃、雷、雨等神像。並立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廟會。遠近趕會燒香的人很多,因而“雹泉廟”逐漸代替李雙全。1929年,此廟被扒。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韓廟鄉雹泉廟村
韓廟鄉雹泉廟村位於燕韓公路沿線,燕韓公路和趙韓公路交叉處,鄉政府南鄰800米。該村經濟繁榮,有大型集貿市場,西側有經濟開發區,包括大型糧食購銷中心、建材供銷處、飯店、超市、美發美容中心等多種經營項目,對韓廟鄉經濟繁榮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該村村民特別重視文化教育事業,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王玉華考入清華大學——韓廟鄉唯一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生,之後,該村大學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居韓廟鄉首位。
該村特別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村民孝敬老人,鄰里和睦,互相幫助,村風文明,從60年代初在村支書趙玉森的帶領下就成為韓廟鄉先進模範村,之後村支書趙玉華又領導全村成為“縣鄉紅旗單位”,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全村和村支書趙春勝的共同努力下,建設各項文明,積極進取,現被評為“濟南市文明村”。
該村在08年8月底開始對全村街道擴建整理,在村支書趙春勝的帶動下,村民們不懈的努力,工程歷時4個多月,終於完工!村貌煥然一新!
該村積極回響黨中央的號召,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全面實現小康而不懈奮鬥!
歷史文物
簡介
雹泉村西端的神山子(1946年因在山上安葬烈士而改名英雄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廟內古木參天,清泉碧透,樓台亭閣,錯落有致,極其雄偉壯麗,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雹泉廟,原名叫“膏潤廟”。
關於雹泉廟的歷史演變,很少文字記載,大多是老人們的零星記憶和民間傳說。
傳說
第一種傳說:主神李左車是秦漢時安丘雹泉村人,曾輔佐趙國,被封為廣武君。
趙王歇因不聽李左車之計而被韓信所滅,李左車歸附韓信,做了韓信的幕僚,韓信用其策,取得了燕齊之地。
在劉邦與項羽九里山交戰中,李左車設十面埋伏陣,使項羽四面受敵,兵敗自刎,楚軍瓦解。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封李左車為陰靈侯(唐王李世民改封為靈沛侯)。
因為李左車有興漢奇功,使生靈免遭塗炭,後人感念他的功德,興建廟堂祭祀他,他便成了大廟的主神,四時享祭。
第二種傳說:李左車在漢王朝任職期間,施政仁慈,清廉自重,80歲還鄉,仍愛民如子,深受民眾愛戴。有一時期,南方數省連年大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直到第三年六月才下了一場好雨,但已過農時,唯有蕎麥還可播種,可是老百姓沒有種子,萬分焦急。
當此危難之際,一位白髮老翁不辭勞苦來到江南,跑遍受旱各省,向農民賒下了大量蕎麥種子。
人們欣喜若狂,問他何方人士,如何報答。他說:“我叫李左車,山東安丘雹泉村人,等你們的日子過好了,再謝我不遲。”以後數年,江南數省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們不遠千里,紛紛趕到雹泉村答謝救命恩人,不想李左車已經謝世。
於是江南百姓踴躍集資,聯合江北安丘、諸城、昌樂等地民眾,修建了膏潤廟,將李左車供奉起來,稱他為雹泉爺,或尊他為雹神。
第三種傳說:雹泉爺爺出生在雹泉村,人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幼年喪父母,家境貧困,隨兄嫂度日。
一天,他拾柴到了村西,用钁頭刨樹根時,泉水突然噴涌而出,大有淹沒村莊造成水災之勢,他便一屁股坐在泉眼上,一動不動,堵住了泉眼,避免了水患,他卻死在那裡。
人們為了紀念他,稱他“李坐池”,時間久了,訛傳為“李左車”。
後來,人們又蓋了廟宇,塑了他的像,讓他四時享祭,成了神靈。
他也經常化解冰雹,普降甘霖,讓莊稼豐收,使人們過著美好的日子。
歷史
雹泉廟建於何時,無史料記載,大約是在漢代,以後又擴建或重建。有一句民間諺語:“唐王重修不記楸。”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廟修成之後,文武官員路過此地都要下轎下馬。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凱旋歸來,路過此廟沒有下轎,誰知天氣突變,下起冰雹。
冰雹直向唐王的轎里打,唐王命轎掉頭轉向,然而風向隨之而變,沒處躲避。
唐王趕緊下轎,拜祭雹神之後,風雹才平息下來,唐王隨即降旨重修此廟。此時廟內原有的一棵楸樹已經挺拔蒼勁,不計年載了。
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明此廟初建的準確時間,但可以說明它是建於唐朝之前,是一座十分古老的廟宇。
建築特點
雹泉廟的建築規模宏大,南北長約193米,東西寬約36米,占地面積達7000平方米。大廟建築物由南向北沿中軸線排列,依次是前樓、將軍殿、天壇、大殿、北樓,另有東西兩廊房、鐘鼓樓和馬棚、道士居室等。此廟在兵燹戰亂中逐漸破敗,最後在“文革十年動亂”中被徹底拆除,片瓦全無。現根據有關資料和老人們的記憶,作簡要介紹。
前樓又叫南閣子,高10.4米,分上下兩層,底層是用巨大的石灰岩砌成的拱型建築,酷似城門洞,高大而堅固,東西走向,向西直通神山子。中間向北貫通,是廟的正門,向北正沖將軍殿。南閣子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廟門,都是磚瓦門樓,油漆木門。閣子底部拱門的對聯是:“飛冰擊破奸邪膽,霹靂震碎惡人心。”閣子上層三間為木質結構,有明柱、隔扇。門上對聯是:“膏流世界三千闊,潤灑由旬數萬多。”內有雹泉爺爺木像和雹泉娘娘塑像,木像座下設有機關,用手一按木像膝蓋,木像立即站立起來。室內牆壁上畫有《李左車九里山誘敵圖》等壁畫。
大廟正門上的對聯是:“飛冰打奸臣賊子,甘露濟志士仁人。”南閣子東側便是安丘八大景觀之一的珍珠泉,泉水噴涌而出,清澈見底,白色氣泡如串串珍珠泛出水面,窸窣作響,狀如珍珠,酷似冰雹,故名雹泉。如果捧起啜飲,頓覺甘冽清爽,沁人心脾。大門往北,便是一座石橋,橋有石雕護欄,橋下是一汪魚池,池水清澈,亦有“珍珠”泛起,金色鯉魚漫遊其中,各色金魚尾隨其後,許多香客和善男信女,帶來吃的東西,如饃饃、水餃、點心、水果,扔進池內餵魚。附近的人們就用笊籬之類的工具把這些食品撈起晾乾後食用。水池兩邊有火池(香爐),上刻對聯:“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缽長明萬盞燈。”
跨過石橋,便是儀門,穿過儀門數步,就到了“將軍殿”。殿中是過廳間,前後有石質明柱八根。殿內塑有“穎考叔”和“子都”站班二神像,高約3米,十分威武。內壁畫有“哼哈”二將等各路神將。殿前石頭明柱上對聯是:“相當年慷慨談兵直服無雙國士,看今朝武英侍立端憑此二將軍。”殿後明柱對聯為:“殿接廳堂千古封侯崇祀典,門排劍戟一班將佐耀神威。”
將軍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鐘樓內有巨鍾,鼓樓內有大鼓。巨鍾高1米多,直徑也1米有餘,重一噸多,晨鐘暮鼓,聲震四方。殿西有廟堂數間,內有道士居住。鐘鼓樓側各有馬棚兩間,內塑馬夫二人。 將軍殿後面是明朝成化八年建造的天壇。天壇頂蓋由四根巨石方柱“擎起”,木質穹頂,共有264根“挑齒”,色彩鮮艷,斗拱飛檐,極其精巧。天壇正面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六月飛冰十五國奸邪落膽,三時霖雨千萬家善信逢春。”蓋頂下面正中是正方形青石拱台,台面光滑如鏡,可擺放香案和供品。天壇四角數步以外,四棵古柏挺拔矗立,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天壇東西兩側各有廊房3間,東廊房大門對聯是:“人間萬惡淫為首,世上百行孝當先。”裡面有懲惡揚善的泥塑群像,內有閻羅君、小鬼、諸神塑像以及實物造型,房內牆壁上繪有與對聯含義吻合的連環畫圖,內容是用舊傳說或警句格言,勸誡人們改惡從善、孝敬父母、恪守婦道等等。西廊房大門對聯是:“冥冥內賞罰無私,默默中是非有定。”裡邊塑有秦檜夫婦泥像,二人被吊在梁頭,武士怒目而視,呈持弩射殺的姿勢。
天壇後面是大殿3間,殿前明柱上刻著對聯是:“須知今日雷霆主,原是當年義烈人。”內有暖閣,裡邊有雹神李左車銅像,還有諸神塑像作為陪襯,暖閣前有翁仲2人為站班大將,暖閣東西兩邊有行雲布雨站神10個,高達3米多,頭大如斗。大殿內東山牆壁畫有李左車出巡圖,畫為龍拉輦,李左車坐其上,前面是金瓜鉞斧朝天鐙,“肅靜”、“迴避”牌4面,還有標槍、對子馬與黃羅傘、早朝鑾駕的執事,前呼後應,威武雄壯。雹泉廟最北邊是後樓,3間2層,高大寬敞,雕樑畫棟,是雹泉爺爺的寢宮,內有雹泉爺爺神像和十美女畫像。北樓的建築藝術很高:斜山轉角琉璃瓦,哈巴狗子鋼叉獸,流光溢彩,金碧輝煌。北樓前面有槐樹兩棵,枝繁葉茂,因此大門對聯書為:“雙樹如此今昔會,層樓不染玉梯塵。”
大廟內的碑碣甚多,最早的是西漢年間陰靈侯功德碑和唐王重修大廟碑。其後有元代的“至元碑”,明代成化八年修建的天壇碑,弘治六年重修大池的吊橋碑、廉泉碑,清代雍正二年和嘉慶十三年重修的大殿和兩廊房碑。還有順治碑、乾隆碑、道光碑等。最晚的是民國二年重修的將軍殿碑和民國十二年重修的南閣子碑。在天壇東北方向不遠的青石碑,是明朝弘治六年賜進士出身、前刑部郎中、西蜀人趙鶴齡所立。碑文是一首七律詩,題為《廉泉》,詩曰:“路過渠丘苦熱侵,雹泉喜見一泓深。觀瀾手拍圓珠涌,聲清真聽七弦音。源潔可磨三尺刃,禱旱心虔甘澍臨。幾回欲挽獻天子,大地田疇遍作霖。”這首詩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珍珠泉的美妙奇觀,也讚頌了廟神的神奇功力。
大廟附近還有許多建築,有“義學學堂”,有“百子廟”(傳說文王百子),有“十大名醫廟。”
廟會
2001年,雹泉村附近的各界民眾,又發起倡議,籌集資金,在原來大廟廟址上,修建了李左車紀念館,供遊人參觀。紀念館包括大殿、南閣子和雹泉橋三項主體工程,雖然沒有當年大廟的雄偉氣勢,卻可以寄託雹泉人對“雹泉爺爺”李左車的縷縷情思。
雹泉廟會,也就是香火會,一年之中有三次:農曆的四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一次;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一次;九月十四日至十九日一次。廟會同時也是山會,山會是大型交易會,牛馬驢騾等大牲畜往往在山會上交易,方圓數百里,不少人來參加香火會。
雹泉廟主神李左車(雹泉爺爺)的生日是農曆六月二十七日,所以六月的這次廟會格外隆重。每逢廟會,都由神棚管理香火費用,雹泉街及附近的鄉紳、財主、鋪號等都要出資,有的民眾也拿錢、出物。六月的廟會最重要,一般扎戲台,連唱三至五天大戲(京劇)。四鄉的道士都來幫忙,有時多達30餘名,有的協助念經,有的協助收受祭品和接待香客,應酬賓朋。
在廟會的捐助者中,有不少“香客”,但主要是“許願”的:有的因病,有的乞求兒女,有的祈求平安。“願”有大小,有許願唱大戲的,有許願做齋飯的,有許願給神像換衣服鞋帽的,有許願重塑神像的,最大的“願”是重修廟宇殿堂。大多數人不是還願,只是為了敬神而做善事“行好”,他們或弄些酒菜饃饃、點心水果,或多交些“經錢”,或多捐些香紙箔錁等等。戲台一般扎在廟前場地上,坐南向北,裝飾鮮艷。戲台上的楹聯大都是固定的聯語,一幅是:“雹不為災,賴呵護之神功,化成和風細雨;泉珍獻瑞,祝綿延之聖壽,同此源遠流長。”一幅是:“玉茗與金花並獻,見幾多士女迎神,欣逢荷月廿七日;紫雲共白雪齊歌,聽此處工商按譜,雅似梨園三百人。”橫幅為:“聖壽無疆。”聯中既有敬神之誠意,也有頌聖之真心。戲台旁有說書的、賣藝的,還有做買賣的,各種賭局極其火爆,各色食品琳琅滿目,香氣四溢。六月天時常遇上下雨,但人們的興致不減,大戲一般照常唱下去。
六月二十七日是廟祭之日,祭品十分豐盛,豬頭三牲,豐盛的席面,道士大聲念經,善男信女焚香燒紙叩拜諸神。正晌午時,鞭炮齊鳴,九響大炮(無子生鐵炮)聲震四方,地動山搖,廟祭達到高潮。男女老幼紛至沓來,摩肩接踵,熙來攘去,歡呼雀躍,熱鬧非凡。
雹泉廟已經在動亂中破敗,被夷為平地,雹泉廟會早已不再大規模地舉行。但是雹泉山會卻從未間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雹泉山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對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