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歷代禮樂制度方面的問題,這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僅見於《史記》等正史記載,也見於老子彩圖(相傳春秋末期)和漢畫像磚。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碑樓。正中書“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九字。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治洛陽)尹張漢書丹、洛陽縣(治洛陽)令郭朝鼎刻立。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等載東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偕南宮敬叔俱由魯(山東曲阜)適周(洛陽),問禮與老子(即李耳,時為周天子史官),學樂地萇弘(周大夫)。並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案廟朝之度。終而嘆曰:吾至文化及禮樂制度之中心。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OU)縣(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發揚光大之人。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陽“觀先王之制”,考察“禮樂之源”和“道德之歸”。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過魯國舊貴族南宮敬叔的關係,獲得魯昭公的準許和一車二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陽,找到當時的大學問家老聃(Dan)詢問禮樂。
老聃即道家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當時為周朝“守藏室之史”,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長。他對孔子說:“你所要問的那些人,他們和自己的骨頭早腐爛了,只剩下他們的話罷了。況且,君子逢到好的時代就出來乾番事業,遇到不好的時代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好的商人深藏錢財,好象一無所有;很有德興的人,外表看起來卻像是遇笨。去掉你的驕氣和想入非非、裝模作樣和不切實際的奢望吧!,對你都沒有什麼好處。我要對你說的就是這些”。
臨別時,老子還贈言道:“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錢財,仁義的人送人良言,我不富貴,也不能竊仁者的名聲,但還是要告訴您:觀察問題很透徹、言辭犀利善辯的人,假如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好議論人,揭人的短處!作為子女和人臣,言語和行動都不能只考慮到自己!”
孔子聽了老子的話,回去對自己的學生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網對付,游者可以用釣絲對付,飛者可以用弓箭對付。至於龍我卻無法了解,它乘風駕雲直上青天。我今天見的這位老子,大約就是像龍一樣的人物了。”
孔子還遊覽了周天子召見諸侯和舉行國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廟,祭天地的社壇等,從而對制定了西周禮樂制度的周公更是崇拜。洛陽之行,孔子擴大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魯國後,向他求學的人更多了。
洛陽市東關有條小街名叫“東通巷(舊銅駝巷)”,巷北頭,現在的市24中學家屬院,即是傳說中的老子故宅。數年前,室內尚存兩間廈房,三間大正殿,三間大後殿,後來台上的後殿被拆除,正殿、箱房也多翻修,為青瓦青磚土本結構。儒道兩位先驅就是在那裡會晤的。現在市24中學西門外河邊豎一通石碑,高3。56米,寬0.92米,有一結構嚴謹的牌坊式碑樓擁護著。碑面陰刻“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9個大字。此碑是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張漢與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孔廟)時立的。原立於廛河影院附近,後遷至東關大街。近年遷至廛河邊老子故宅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