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新蔡城南二十餘里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二,子路問津處並不僅在汝河南岸的新蔡,經過查找,在淮河南岸的信陽羅山縣也有一個叫子路村,村南有兩河交匯處。據傳為當年子路問津處。
地理位置
一,河南新蔡縣“問津處”位於新蔡縣城南五公里的關津鄉關津集南首,106國道西側。距106國道10餘米。進出便利,距駐馬店市107公里,距 查岈山風景區130多公里,距薄山湖風景區120多公里,距銅山風景區160多公里。
二,河南省羅山縣“問津處”位於,羅山縣子路鎮子路湖畔。
人文歷史
新蔡“子路問津處”問津處原建有問津台,立有子路問津碑,子路問津碑為青石,碑闊50公分,高2米餘。刻有“子路問津處”五個楷字。子路問津原為楚昭王始以紀念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489年),孔子應楚聘由葉至楚,楚昭王不用,孔子由楚返蔡,遇長沮傑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打聽渡口焉而築,明萬曆四十四年知縣王廷俊重築台址,復建祠廟。由於明末兵焚,問津台倍受其害,至清乾隆五年知縣王大呂到新蔡就任時,已經是曠野蕭條,“問津之碑猶在,問津之台尚存,而片瓦無存”了。於是王公望古情深,聞風追憶,決意沿前代舊制,重修新台,遂議立問津台制:“台高數丈,周圍砌以磚石,四面而方三丈”,台上修殿坊亭閣,拱橋幽雅,金魚泍池;庭院內外遍植奇花異草,翠竹蒼松,碧槐綠柳。此次王公所修之台,局勢雖小於舊制,然而小巧玲瓏,古樸幽雅,妙趣橫生,亦足以令人神往了,怎奈制度已定,宅兆已卜,即待興工,而王公大呂卻升遷去任,苦心未果,自此,後世再無繼修了。
羅山“子路問津”處羅山縣城西南15公里有個子路街,街南頭有一條與小潢河匯合的小河,名叫子路河。子路街、子路河都由於“子路問津”這個典故而得名。明、清兩代子路河邊的鄉紳文人先後為“子路問律處”立過3塊石碑。明代立的一塊現存於青山鄉五里村,清代立的一塊現存於青山鄉洪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