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婁溥禮1932年11月5日生於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浙江餘姚縣,於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上海南洋中學畢業,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水利系,後於1952年院系調整合併到華東水利學院水利土壤改良系。1955年
以品學兼優獲得“優等畢業生”稱號,分配到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從事農田水利的科學研究工作。面對當時中國北方億萬人口的吃飯依靠“南糧北調”的嚴重局面,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以治理中國北方“旱、澇、鹼低產田”改造為中心的科研工作。1955-1966年主要從事黃河下游的灌溉排水和防治土壤次生鹽鹼化工作。由於他長期深入基層,工作出色,1960年曾被授予全國農業先進生產者的光榮稱號。1972-1978年在水利部水利司工作期間,對全國22個省市進行水利調查,包括陝、甘、寧邊區及新疆、西藏、內蒙古的牧區,提出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報告,為中國發展農田水利事業,作出重要貢獻。這個期間,正值中國華北地區嚴重乾旱,他參與了中央關於北方十七省、市抗旱打井規劃的制定和技術指導工作,使當時打成的100萬眼機井,至今還在發揮作用。1979年至1985年他擔任水利部科技司的領導工作,參與中國水利事業的科技決策,籌劃建立水利部遙感中心及水質中心,在更廣泛的範圍內組織廣大科技人員從事黃淮海平原的綜合治理,並組織了對中國水資源初步評價和灌溉排水發展預測及中國水利發展綱要的制定工作。1986年初任水利部總工程師,1988年初任副部長。在此期間他參與領導編制大江大河流域規劃及重大水利工程的決策,包括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論證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審查。1988年6月在任上病逝。他為中國水利科學技術事業、為戰勝自然災害,保證中國糧食自給貢獻了畢生精力。
工作簡歷
1955-1969年 任北京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技術員工程師。
1969-1972年 赴水電部河南平輿“五七”幹校。
1972-1979年 任水電部水利司幹部、副處長。
1979-1982年 任水電部科技局副局長。
1982-1985年 任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86-1988年 任水利部總工程師、副部長。
科學成就
土壤次生鹽鹼化的理論探討
黃河下游廣大平原地區,是中國糧食和棉花的重要生產基地,長期以來由於旱、澇、鹼災害頻繁,產出很
低。從1953年開始引黃灌溉,保證該地區的糧棉增產,由於對不合理的灌溉會引起次生鹽鹼化缺乏認識,以致加重該地區鹽鹼化程度,嚴重影響作物產量。從1956年開始婁溥禮深入到豫北人民勝利渠進行了長期現場觀測試驗,找到了由於地下水位上升毛管水強烈上移,而導致鹽分上升到地表加重對作物的危害,而地下水位的上升原因又是不合理的灌溉和內澇積水所造成的。從而找到了地下水、土壤水和鹽分運行與降雨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毛管水強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含水率大於毛管破裂點)加上作物根系的主要活動層厚度(50厘米)作為防止土壤鹽鹼化的安全深度(臨界深度),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深度,並相應提出“警戒深度”及“短期允許極限水位”等概念。他基於“毛細管破裂點”概念所提出的地下水位臨界深度比過去減少了將近一半,而且改變了以往認為重質土的地下水位臨界深度大於輕質土的傳統認識,這一理論的發現對減小控制地下水位的排水深度,節省工程量有積極意義,對保證中國20世紀70年代以後引黃灌溉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土壤中水鹽運行的規律與調控
為進一步探索作物所需土壤水分與土壤積鹽的規律,合理制定灌溉制度調控地下水水位的措施,他在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水分在土粒空隙間是以不同的形態存在的。如重力水、毛管水、薄膜水和汽態水等不同形態的水分在運動和蒸發時又有著不同的機制。他提出了一整套調控土壤積鹽的措施:包括根據不同的土壤地下水條件和氣候條件,採取農業措施、灌溉及排水措施,控制土壤積鹽,從而達到糧食高產的目的。
水利科學與水利事業
婁溥禮在認真研究歷代水利科學的發展後,認為水利及水利科學的定義是:水利是用人為措施對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地下水進行控制、調節、開發管理和保護以減輕和免除水旱災害,並供給各類物質生產和人類生活所必需的水的事業。水利科學是研究水利措施與水及周圍自然界的社會經濟條件的相互關係、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專門技術的科學。他提出中國的水利事業與水利科學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1)古代的水利事業和以經驗為基礎的水利科學。即5000年前人們從完全依靠自然的賜予到主動取水,開始了水利科學的記載。公元前475年到221年,《管子·度地》、《周禮·考工記》就提出了渠道定線和確定縱坡的辦法。(2)近代的水利事業和以古典力學為基礎的水利科學。18世紀的古典力學的確立,出現一大批載入史冊的水力學先軀者如伯努利(Bernouui D.)、歐拉(Euler L.)、謝才(Chezy A.)、達西(Darcy H.)、雷諾(Reynolds O.);庫倫(Coulomb C.A.)等,從而出現了1807年瑞典的世界上第一個系統流量記錄與1825年尼羅河上興建的世界的第一座水壩。(3)現代的水利事業和以現代科學試驗和新技術為基礎的水利科學。1898年德國恩格斯(Engels H.)建立了第一個水工試驗室,1917年德國太沙基(Terzaghi K.)建立土工試驗室,中國也於1931年建立中國第一個水工試驗所,開始水利工程的試驗研究工作。(4)水利科學的新階段: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人口激增,能源緊張,生態失調,環境惡化等都和進一步解決水問題有關。而許多地區面臨的水資源不足,質量下降的局面,更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和嚴重性。他認為當代的水利科學將縱貫技術、自然和社會三個科學領域進入綜合性水利科學體系發展的新階段。這些十幾年前的系統論述,至今還有深刻的科學含義和現實意義。
優秀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婁溥禮不僅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優秀科技工作者,而且是一位具有胸懷全局、高瞻遠矚的新中國培養的新一代水利科技工作優秀的組織者和領導人。他善於把科技知識用於指導生產實踐,又善於組織廣大科技人員共同為解決國家的重大科技問題聯合攻關。他參與了國家有關水利的重大決策,提出一些十分重要的建議,如1972-1978年提出的新疆地區應採取打井發展水利,而不應建平原水庫的建議,他所主持編寫的水利發展規劃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他在1985年完成的“2000年中國灌溉排水發展預測與對策”中,按照中國年降水量400毫克和1000毫米的等值線,認為可以把全國劃分為常年灌溉帶、不穩定灌溉帶和補充灌溉帶。經過分析中國最大可能發展灌溉面積為0.64億公頃,預計20世紀末需要發展到灌溉面積0.53億公
頃。在對策上指出中國農田灌排事業應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內涵為主、適當外延,實行兩個轉變,即由以往發展面積為主,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以工程建設為主,轉到以經營管理和技術改造為主;農村經濟要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轉變等等。在1987年完成的“中國水利發展大綱”中,他明確提出中國水利發展中的五大問題,即:江河洪水災害;北方地區和城市缺水;水利工程老化;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水土流失與水資源污染的生態環境問題。他將中國未來的水利建設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期(1986-2000年)、中期(2000-2020年),遠期(2020-2050年),針對上述五個問題分別提出了不同時期的具體指標。而且指出中國水利的遠期目標是為繁榮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水資源保證,基本控制大範圍水旱災害,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這些規劃原則,對中國的水利建設發展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婁溥禮能敏銳地洞察中國水利科學發展的方向,結合日益加重的洪水災害和江河污染,他親自籌劃組建了水利部直屬的遙感中心和水質中心。這兩個中心對中國抗洪減災和水質保護髮揮了重大的作用。
婁溥禮善於聽取和歸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善於總結經驗。他任水利部總工程師期間,正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轉向大興水利的高潮,他參與主持了南水北調的論證,長江三峽的論證以及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制定工作。它所提出的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方針:“大力節流,適當開源,強化管理,重視保護”十六字仍是今後的指導方針。
國際交流工作
他不僅是國內科技管理的領導者,而且長期從事水利方面的國際交流工作。由於他的刻苦學習,他的英語水平在當時同齡的專業人員中是少見的,這為他對外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他曾任國際水資源培訓中心科學理事會第七、八屆理事,他自1980 年起為恢復中國在國際灌排委員會的席位盡了最大的努力,終於在1983年取得成功。他還在百忙中主持編譯了國際灌排委員會編著的《多語種灌溉和排水技術詞典》,為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提供主要的工具。
人物性格
婁溥禮生活樸素,勤儉節約,克己奉公,淡薄名利。他一生始終把工作放在首位,把個人的得失置之度
外。直到臨終他還住在四間與別人混合居住的單元里,而他卻親手審查建設和分配一批批的新樓房。他以實際行動實現了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自律:“份外之物不可取,分內之物不可爭”。他在日常工作中總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夜以繼日地完成各種報告、總結檔案的編寫。他既是各級領導的好幫手,又以一位不尚空談、踏踏實實的領導幹部形象出現在廣大民眾面前。為了黨的事業,他度過多少不眠之夜,忽視了自己身體所能承受的耐力和潛在的“病魔”,一直到病逝前一個月內他還在北京市和安徽省的現場檢查指導防洪工作。他是中國共產黨培養的一位德才兼備的中年技術骨幹,他的技術功底、組織才能、外語水平、個人修養,都是中年科技工作者應該學習的榜樣。
評價
他熱愛農田水利事業,大學畢業後長期在農村與農民切磋灌排技術,收集第一手材料,到成為水利科技事業領導者的成長過程,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後培養青年幹部的成功範例。他的一生凝結著新中國培養的知識分子優良品質和犧牲精神。
主要論著
1 婁溥禮,高志遠。河南省七里營人民公社防止棉田土鹽鹼化綜合措施的研究。水利學報,1960(4):1~15
2 婁溥禮等。鹽鹼地改良。北京:中國,1962
3 婁溥禮。土壤積鹽與地下水關係分析。水利學報,1964(6):1~12.
4 婁溥禮。土壤積鹽與地下水關係分析和調控方法總結討論。水利學報,1965(2):72~78
5 婁溥禮。水利科學與水利事業。水利學報,1985(5)
6 婁溥禮等譯。多語種灌排技術詞典。北京:水利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