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另有相關圖書。
詳述
聖母子與四使徒作為他35歲時的傑作,多少帶著一些哥德式藝術的影響。因為他在26歲以前,曾在威尼斯崇拜過早期委羅納畫派的比薩奈羅--此人的創作帶有濃厚的後期哥德式傳統。不過,威涅齊亞諾很善於運用色彩,這裡出現了一些動人的色調,即以前從未有人表現過的象珍珠一般美的灰調子和銀色調子。畫上這四個使徒形象的色調就是如此,不僅色調動人,形象也刻畫得細膩。他把這四個經歷不同的使徒像,以不同的裝束、不同的姿態、手勢,來體現四個宗教人物的不同性格與特徵:聖保羅,原名掃羅,早期雖曾迫害過耶穌門徒,後受上帝感召,接受亞拿尼亞的洗禮,改信耶穌,一生在外傳道,到過西班牙等地,故被繪成修士模樣(最左邊一個);聖彼得,原名西門,靠打漁為生,後接受耶穌命名,改稱彼得,即有磐石之意,故是漁民裝束,手持魚叉(左起第二個);聖約翰是一個老祭司的兒子,他原來不是耶穌的門徒,因一直事奉在耶穌身旁,後被莎樂美殺死,最後成為耶穌四個重要門徒之一(右起第二個);聖可馬是一位宗教學者,曾寫過 《新約·馬可福音》一書。出生在耶路撒冷,隨巴拿巴、保羅等人到過小亞細亞等地,故被打扮成學者的樣子(右起第一個)。 這四個使徒形象是這一幅所蓄意描繪的對象。畫家藉助的是光與色來統一形體與空間,很少採用線的結構。色彩已達到相當和諧的程度。人物服裝的褶襞是認真寫生得來的,經過加工,使衣褶真實自然,又富裝飾性;背景用嚴格的透視遠近法作精確的測量。遺憾的是,人物與背景的比例是失調的。背景就象一道布景,儘管畫得合乎透視原理,卻仍然有失真感。作為15世紀佛羅倫斯早期寫實主義繪畫探索者,他在色彩上的貢獻是卓越的。此畫是用蛋膠彩繪的。現藏於佛羅倫斯市烏菲齊美術館,原作為202×21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