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姜驛鄉位於元謀縣北部、金沙江北岸。東至黑者與武定縣白馬口村隔江相望,西至槓香村、上樹灣,依祭牛山與四川會理縣金雨鄉交界;南至火焰山、阿米拉與江邊鄉為鄰,北至界牌箐、大路邊、石頭村,與會理黎洪鄉交界;東北與黎洪瓦廠坪交接;西南與江邊鄉接壤,全鄉國土總面積247.2平方公里,距縣城66公里。轄糯拉鮓、半箐、姜驛、水平石、畫匠、貢茶、太平、白果8個村民委員會,56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全鄉總人口3824戶,13886人,其中:男7067人、女6819人;居住著傈僳、彝、苗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11257人,占總人口的81%。全鄉耕地17714畝,其中:水田 4659畝,旱地 13055畝,人均占有耕地 1.4 畝。鄉境三面江帶纏環,絕壁錯岈,山高虎距龍騰,雄渾天際,而又臨江急下。境內層峰競起,箐壑深陷,屬元謀的邊遠山區。最高海拔祭牛山2398m,最低海拔黑者村899m,為全縣最低處。全鄉平均海拔1641m。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姜驛街,地處東經101o54′,北緯26o,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經濟
縣農業局對鄉農站給予扶持、引導,引進糧食新品種4個,示範303畝,長勢喜人。在水平石村、阿拉益村種植小米辣150畝,在水平石村委會發展地膜包穀500畝。小米辣銷售實現產值37.5萬元,畝產值達到2500元,95戶農戶人均增收1140元,地膜包穀畝增產145.5公斤,增產率41.4%。科技培訓和科技示範推廣 縣農業局舉辦科技培訓班5 期350人,已經組織完成。社會公益1、學校工程3件,畫匠完小已爭取州級扶持資金4萬元,其它正在申報。2、鄉政府工程2件。政府機關綠化240平方米和一塊球場建設,現資金未到位,還在組織實施中。3、村委會衛生室工程5件。共建300平方米,投資23萬元,其中民眾投入3萬元。現爭取到位資金16萬元,工程組織實施中。4、村委會辦公樓工程7件。共建824平方米,附屬工程2件,糯拉蚱15萬元資金到位,其它正在申報中。5、貢茶村公廁建63平方米,計畫投資6.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5.1萬元,民眾投工投勞折資1.2萬元。現資金到位,已組織施工。以上這些項目的實施為完成年度扶貧開發計畫邁出了堅守的一步。通過項目的實施,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月,全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54萬元,同比增長63.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579元,同比增長35%
文化教育
姜驛鄉黨委政府圍繞“科技興鄉,教育先行”的思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行校長公選制、績效工資制,創新全員競聘制;繼續組織實施好“兩基”攻堅及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現代遠程教育和校舍維修改造工程,提高“普九”水平及義務教育普及率,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完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根本性提高。
姜驛鄉一個集民族、貧困、邊遠為一體的山區鄉,全鄉轄8個村委會,56個村民小組,13864人,少數民族人口11964人,占總人口86.3%。全鄉有學前班4個,在班幼兒124人;完全國小5所,教學點11個,(其中一師一校點9個),國小教學班46個,在校小學生1207人;普通中學1所,國中教學班10個,在校學生393人;鄉成技校1所,村級成技校8所,開展各種實用技術培訓2800人次,開辦掃盲班2個,參學學員10人,脫盲5人;開辦成人國小班2個,參學學員30人,畢業20人。200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438.4萬元,財政自收收入達14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50元;2007年1-9月,全鄉經濟總收入達2137萬元,完成財政總收入90.79萬元,圍繞“科教興鄉”的教育發展思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兩基”教育成果得到鞏固。
人文地理
大事記:
漢元鼎六年(前111),姜驛設三絳縣。
後漢時期,三絳縣改三逢縣。
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南征經姜驛。
武德七年(624),江北設七部縣。
至元十一年(1274),今姜驛設薑站。
康熙三十八年(1699),黎溪土司與環州土司爭奪姜驛地盤,發生數年官司,裁定後仍歸環州土司屬地(有石碑記載,現存於姜驛國小)。
乾隆年間,開採祭牛山白銅礦。
光緒三十二年(1906),基督教由武定傳入姜驛。
民國7年(1918),姜驛為金沙江分縣治。
民國8年(1919),姜驛創辦國小。
民國10年(1921),姜驛創辦紙卷廠。
民國18年(1929),江邊花燈節目傳姜驛。
民國19年(1930),分縣裁,姜驛屬江邊區。
民國34年(1935),5月1~3日,紅軍過姜驛。
民國28年,民眾自發組織殺貪官沈照祥。
民國29年(1940),設江北鎮,屬武定縣。
民國31年(1942),罕見旱災,糧食銳減,部分民眾離鄉乞求為生。
當年,姜驛發生霍亂傳染病。
民國34年,孫金驛組織昆明昆浦軍校第五分校部分同學,攻打姜驛土舍江防大隊隊長王雲坤家,因寡不敵眾失敗。
民國35年(1946),王雲坤創辦白銅廠。
當年,姜驛旱災。
民國37年(1948),民眾自衛組織,攻打鎮長李茂森家(在新海村)。
民國38年(1949),人民解放軍李廣惠部經姜驛,遭民國川軍阻擊。
1950年初,姜驛民眾參加邊縱金江游擊二分隊二支隊。
當年,成立江北鎮解放委員會。接著建立人民政府,成立人民武裝部。
1951年,姜驛域設3個區轄鄉。
1952年,域內3鄉建立中共黨支部。
1953年10月,姜驛設供銷分社。
當年發生嚴重蟲災和旱災,糧食減產。
1955年9月23日,地震5.3~7級,人畜有死亡,民房受損千餘幢。
同年10月,開設保健聯合診所。
當年,姜驛屬武定第五區,劃入元謀縣。
同年末,各鄉設立農村信用合作社。
1956年,旱災,糧食減產。
同年,設合作商店。
1957年,正式設姜驛供銷合作社、姜驛郵電所。
1958年,姜驛設縣轄鄉,10月屬金江人民公社。
同年2月,建立共青團貢茶鄉委員會,姜驛鄉團總支委員會。
同年3月,建立貢茶鄉、姜驛鄉婦女委員會。
同年,姜驛街引進水稻良種“西南175”。
同年,管理區辦起公共食堂。
同年,太平、以都拉、白果、阿谷租等村,由上級動員搬遷元謀壩區300多戶。
1959年,保健聯合診所改為姜驛公社醫院(即今姜驛中心衛生院)。
1961年5月,公共食堂缺糧停辦。
1961年10月,設姜驛人民公社,成立中共姜驛公社黨委。
同年,設立姜驛營業所。
1962年,設姜驛糧食管理所。
同年,設立姜驛公社調解委員會。
1963年,設立姜驛稅務所。
同年,引進水稻插秧機。
1965年,姜驛農業中學開辦。
1970年,設立姜驛畜牧獸醫站。
同年,姜驛組成採礦隊,參加開採江邊大灣子石膏礦。
同年,首次推廣稻田化學除草技術。
同年9月,創辦姜驛附設國中班。
1971年,創辦姜驛公社綜合廠。
同年1月,修建龍街至姜驛簡易公路。
同年組建公社電影放映隊。
1973年,設立姜驛水利管理站、農業科技管理站。
同年9月,設立姜驛農業機耕站。
1975年,姜驛高壓輸電線路架通。
1976年,龍街渡口使用機動船橫渡姜驛至龍街人畜及貨物。
1981年,設立姜驛人民公安派出所。
同年,設立姜驛農機管理服務站、姜驛公社文化站、姜驛工商行政管理所。
同年,姜驛採礦隊參加開採域內紅坡鐵礦。
1983年3~5月初,大旱,人畜飲水困難。
1984年,設區建鄉,姜驛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區公所,下設小鄉人民政府。
1985年,龍江公路改道修築為四級公路。
當年阿拉益至紅坡礦山公路開通,機動車可入川。
1987年,設立姜驛鄉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
1988年,區改設姜驛鄉人民政府。
1990年,建立中共姜驛鄉紀律檢查委員會。
1994年9月,貢茶發生霍亂病,後傳染至以都拉、江邊鄉丙洪,全鄉發病98例,死亡2人,經省、州、縣鄉醫務人員及時防治,至9月下旬,疫情解除。
1995年10月24日武定縣法窩鄉發生6.5級強烈地震,姜驛離震中近,基礎設施和民房受損,受傷3人,牲畜死亡4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1996年3月,古亞國投資170萬元選礦、挖礦工作。
同年11月,組織動員幹部職工首次開發紅花箐梁子石榴基地工作。
1997年,姜驛鄉黨委、政府大力宣傳、動員、推廣發展小水池、小水窖工作。
同年11月,動員以都拉、太平、苦水箐、石頭村、白果、阿谷租6個村公所250戶1092人進行移民搬遷。
同年,姜驛鄉黨委、政府號召全鄉機關幹部職工對學生實行扶貧幫困工作,同時,做好“普九”工作。
同年對姜驛、水平石、半箐、貢茶、太平等五個村公所進行堪界工作。
1998年8月,縣委、政府組織縣醫務人員“二號”病防治工作隊,進駐貢茶、新海、白果、阿谷租等四個村公所觀察疫情防治工作。
同年,風調雨順,種植烤菸面積達8000畝,產量超過了歷年,經濟效益也是歷年來最好的一年,烤菸實現稅收上百萬元。
1999年,縣“村建”工作隊第五批 工作隊員進駐姜驛,同年,動員以都拉、以平、石頭村共19戶85人進行移民搬遷。
同年11月進行了姜驛鄉與江邊鄉的堪界工作。
2000年7月14日受風暴災害的襲擊,造成了烤菸、糧食大面積減產。
同年8月21日,武定發生5.2級地震,波及到姜驛鄉的太平、以都拉、白果、阿谷租、新海等村委會,造成水利、民房、學校、通訊等受損,經濟損失嚴重。
同年9月10日黑者發生沉船事件,6人遇難。
同年,發現、發掘了半箐、金河的恐龍化石。
同年10月姜驛鄉黨委、政府組織幹部、職工深入村社,首次動員推廣種植青豌豆8000多畝。
2001年3月26日,貢茶教會信徒在外出過“復活節”,在阿柱河發生沉船事件,7人遇難。
同年10月,姜驛鄉黨委政府對以平、石頭村、白果三個村委會32戶116人實行了鄉內移民搬遷。
2002年3月,姜驛鄉黨委政府對石頭村、白果下村、阿谷租三組的87戶355人實行了整體搬遷。
2003年4月,非典型性肺炎發生,預防“非典”期間,停止教會聚會2個月,貢茶、石板河、阿谷租新村等地區發現外地2名女基督教徒秘密組織、傳播“東方閃電”活動。在縣國保大隊、610辦、鄉派出所、政法、統戰等部門的通力合作下,有效遏止並解除了“東方閃電”傳播活動。
同年,雨量較少,大部分水庫蓄水量少,嚴重影響著了民民眾的生產生活和人畜飲水。水平石、半箐村委會包穀受粘蟲危害815畝。阿灑姑村一帶旱情嚴重,糧食大面積無收。
當年8月,姜驛鄉進行了農村稅費改革工作。
當年12月12日,發現七嘎、陳家箐恐龍化石群,屬於一億六千到一億五千五百萬年前左右的侏羅紀中期。
2004年4月,姜驛鄉黨委政府對以都拉村委會86戶374人實行了鄉外整體移民搬遷。
同年5月,第二次對恐龍化石進行大規模發掘。
建置: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在邛都置越嶲郡,於今姜驛設三絳縣,西至石碑山、雷依、跨膀、仁和;北至通安、攀枝花、臘拉;東至己依、萬德、東坡、他真;南至雷窩、能禹、灑止、帕郎一帶。漢書補註載:“三絳今會理州東南,跨金沙江,江以東之巧家,江以南元謀、祿勸縣北撒甸諸處皆是。”王莽政權時,越嶲郡改集嶲郡,隸屬不變。後漢改三縫縣,《華陽國志校注》載:“絳為‘縫’之訛,‘絳’與‘逢’通,‘逢’古讀如蓬,故晉人讀‘三逢’如‘三播’”。又稱小會無,“道通寧州,渡瀘得青嶺縣……”,西晉時,裁縣治。屬越嶲郡會無縣,唐武德七年(624),三絳地江北設七部縣,江南設磨豫縣,屬西豫州轄。貞觀三年(629),西豫州改靡州都督府,二縣仍屬之。貞觀六年(632),靡州及縣屬劃歸戎州都督府。《資治通鑑》載“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廢靡州都督府,其地域於麟德元年(664)前,曾屬郎州都督府,是年,歸姚州都督府。龍朔中,廢姚州入靡州,姜驛屬之。大理政權前期,烏蠻仲牟由之衣裔阿壇絳始居閟畔部,其孫阿羅仕大理國主高泰。阿羅挾高氏之勢,攻撥龍納城,遂以祖名曰“絳”,為絳部,隸會川節度,後改隸會川都督府。大理後期,原絳部東南地域為閟畔部侵占。蒙古憲宗五年(1253),閟畔部改閟畔萬戶府,絳部地屬之。至元八年(1271)五月,絳部地被落蘭部部酋建蒂所坡。九年平之,遂隸會川。至元十一年(1274),建立雲南行省,下設路、府、州,設驛站以利郵傳,姜驛設薑站。至元十六年(1279),姜驛為和曲縣地,至元二十六年(1289)和曲縣為州,同隸武定軍民府。洪武十五年(1382),武定軍民府改武定府,隸屬不變。嘉靖四十四年(1565),當地民族從武定鳳繼祖叛亂,土舍安納平之,安氏至三世改姓李,姜驛遂為武定環州李氏土司的世襲領地,隸武定府。康熙三十八年(1699),黎溪土司自必仁與環州土司李宗唐,發生爭奪姜驛齊(七)嘎等19村的官司,歷經數年,經查歷代滇志,終以自土司敗訴,李土司勝訴,並勒石姜驛為據。康熙二十八年(1689),江北屬和曲州地,隸武定府,乾隆三十五年,武定府改為直隸州。民國元年,金沙江設分縣,姜驛屬其域。民國7年(1918),金沙江分治為縣佐(也稱分縣),治所從江邊移江北鎮(今姜驛街)。民國19年(1930),裁分縣為武定縣第6區。民國29年(1940),武定縣設8鎮11鄉,原第6區分為環江(今江邊鄉)、江北2鎮,1950年1月,成立江北鎮解放委員會,武定縣臨時人民政府建立後,原環江、江北兩鎮及滔谷鄉並建第五區,7月,改稱環江區,鎮不變。1951年復稱第五區,原江北鎮改設姜驛、貢茶、以都拉3鄉。1955年11月13日,原第五區的江邊、姜驛、芝麻、卡莫、阿卓、罵拉莫、貢茶、以都拉8鄉並元謀縣,為江邊鄉。1958年3月,裁區設姜驛、貢茶2個縣轄鄉。10月,建立金江人民公社(駐江邊),原2鄉分設金元、白果、益平、金馬、新民、華峰、石頭村、姜中、勝利、聯民、馬臘、以都拉、海新、新海、太平、貢茶16個大隊(管理區),隸江邊。1961年10月29日,正式分建姜驛人民公社,設姜驛、阿灑姑、畫匠、馬臘、貢茶、以都拉6個管理區。1962年,公社改區,大隊改(小)公社。1969年,原區復改姜驛公社,(小)公社復改大隊。1973年,調整社隊規模,大隊調為8個,即阿灑姑、羊臘席、姜驛、水平石、半箐、新海、畫匠、貢茶。原以都拉、馬臘2大隊歸新建的丙弄公社。1979年,丙弄公社裁併。姜驛公社下設姜驛、水平石、阿灑姑、羊臘席、新海、畫匠、半箐、貢茶、以都拉、馬臘、石頭村,阿谷租、太平13個大隊。
1984年體制改革,姜驛公社改為姜驛區,領1鎮10鄉,即姜驛鎮和糯拉鮓、水平石、半箐、新海、畫匠、貢茶、太平、以都拉、白果、阿谷租鄉。鄉鎮下設59個行政村。1988年,區改鄉,鄉人民政府下設鎮改為行政村,但規模未變。村下設63個村民委員會。1995年,全鄉轄11個行政村,81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2000年7月,首次村級體制改革,鄉人民政府下設11個村委會:糯拉鮓、姜驛、水平石、半箐、畫匠、新海、貢茶、太平、以都拉、白果、阿谷租。村下設63個村民小組。
2004年2月,姜驛鄉第二屆村級兩委換屆選舉,同時對四個村委會進行撤併,即撤銷新海村委會,併入貢茶村委會,設貢茶村委會;撤消阿谷租村委會,併入白果村委會,設白果村委會。共8個村委會,56個村民小組。
基礎設施
姜驛鄉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係,積極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扶持,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後勁,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切實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工作力度,2006年,全鄉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35.1萬元,比2005年的1613.7萬元增加821.4萬元,增長51%。2006年末,投資21萬元的糯拉鮓村委會辦公樓已投入使用、投資15萬元的畫匠村委會辦公樓建設已竣工,分別投資16萬元的太平村委會和白果村委會辦公樓建設已完工並投入使用,村級政權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投資250多萬元的界牌箐和麻栗樹片區管網工程建設已投入使用,投資200多萬元的畫匠管網工程和水窖工程已完工;投資180萬元的煙站建設已投入使用;投資75萬元涉及5個村小組615戶的農網改造已完工。投入47萬元的界牌箐水庫修復工程已竣工。投入財政扶持資金45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村3個,通過修路、治水、建沼氣池等項目,從根本上解決部分民眾行路難、飲水難等問題。新農村建設1個,投入資金60萬元實現村內主幹道硬化1320m,建成文化室1個、公廁2個、垃圾池1個,完成庫塘清淤加壩9470方,建成人畜飲水池7個。
新農村建設
我鄉新農村建設在上級部門的關心支持和縣新農辦的精心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按照縣委、政府提出的“十化”標準,堅持政府引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建設,因地制宜整合優勢資源,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原則,深入宣傳發動,採取有力措施,認真組織實施,充分整合利用政府各部門和民眾資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社會公益事業進一步完善發展,農村各項事業的建設穩妥推進,村容村貌得到整治,村民素質得到提升,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我鄉支柱產業得到進一步培強做大,農民增收渠道得到拓展。2006年投入財政扶持資金45萬元,實施月亮田、七嘎、新海三個村的整村推進項目,通過修路、治水、建沼氣池等項目,從根本上解決部分民眾行路難、飲水難等問題。實施水平石大村新農村建設1個,投入資金60萬元實現村內主幹道硬化1320m,建成文化室1個、公廁2個、垃圾池1個,完成庫塘清淤加壩9470方,建成人畜飲水池7個。2007年申報羊臘席、月亮田、畫匠、貢茶、阿拉益村5個省級整體推進村項目,審批4個,總投資143.02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60萬元,民眾投勞折資83.02萬元;申報姜中新農村建設項目已通過審批,總投資21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15萬元,民眾投勞折資6萬元;申報貢茶、羊臘席民族聚居村建設項目已通過審批,總投資33萬元。同時,積極協調和爭取資金項目解決貢茶、新海人畜飲水問題。2007年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新建伙房箐水庫,麻塘邊水庫、致富水庫、金河小壩加壩工程已通過州級評審,總投資256.40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199.38萬元,地方配套22.02萬元,民眾投勞折資35萬元。
特色產業
姜驛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確保糧食供求平衡的前提下,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緊緊圍繞“一煙、二礦、三畜、四豆”的發展思路,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切實加大科技創新和新品種的試驗示範推廣力度,以發展優質菸葉、青豌豆種植、和畜牧業為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重點產業建設,千方百計開拓市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菸草產業支柱地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進一步得到鞏固提高,菸葉生產、收購、銷售取得新成績。全年共種植烤菸面積2400畝,完成菸葉收購35萬公斤,實現產值363萬元,比2005年的310萬元增收53萬元,實現農特產稅82萬元,比2005年的68萬元增加14萬元,增長21%;著力在糧經種植結構及品種改良上下工夫,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全年推廣種植雜交包穀7600畝,水稻良種4613畝,玉米地膜覆蓋栽培250畝,水稻薄膜育秧380畝,旱育秧30畝。全鄉共種植青豌豆5000畝,實現總產值242.5萬元,有力地促進了財政增長,農民增收。
資源環境
姜驛鄉是一個聚貧困、邊遠、民族、宗教為一體的山區鄉,地處元謀縣最北部,距元謀縣城66公里,交通不便,全鄉國土面積247.2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56個村民小組。全鄉耕地17714畝,其中:水田 4659畝,旱地 13055畝,人均占有耕地 1.4 畝;年平均溫度18.5℃,年均降雨724.5~900mm,適宜種植烤菸、青豌豆等作物。
資源狀況
礦藏
主要有鐵礦、銅礦、褐鐵礦、磁鐵礦、平石礦 、石膏礦、石灰石等。銅礦分布在白銅廠村一帶;鐵礦、平石礦分布在四道箐、大地、紅坡、尼嘎姑及岩層裂的坡岩、水土流失的溝箐。鐵礦儲量約694萬噸。平石礦儲量160萬噸 。平均品位45%。
野生植物
海拔較高的地方有南亞熱帶闊葉松和雲南松。用材林以松、衫、杞木(俗名水冬瓜)為主;薪炭林以櫟類、荊棘、清香、山皮挑為主,或稀樹草叢,或無林草坡。草以扭黃芽、旱茅為主,尚有龍鬚草。
野生草藥
有木賊、升麻、白芷、靈仙丹、防豐、姜活、細辛、荊芥、柴胡、麻黃、鵝不食草、蟬蛻、薄荷、火麻仁、馬齒芥、鳳尾草、龍葵、白頭翁、地丁、蘆根、連翹、精穀草、板蘭根、鬼針草、黃連、夏枯草、厚撲、紫草、木通、艾蒿、車前草、陳皮、山楂、天門東、仙鶴草、血藤、土當歸、雙參、貝母、杏仁、何首烏、枇杷葉、桔梗、金櫻子、棕花、桃仁、五靈脂、益母草、杜仲、五爪金龍等。
野生動物
兩棲動物有青蛙、蛤蟆、蚌等。爬行動物有蛇、烏龜、壁虎、蜈蚣等,可入藥。鳥類有錦雞、竹雞、野雞、貓頭鷹、鷹、麻雀、烏鴉、喜鵲、啄木鳥、秧雞、鵪鶉、斑鳩、燕、等。哺乳類有野兔、猴子、野貓、穿山甲、飛鼠、黃鼠狼、獐子等。
經濟
2004年全鄉經濟總收入達2190.83萬元,比2003年的1939.83萬元增長251萬元,增長13%;糧食總產量449.07萬公斤,比2003年497.5萬公斤減少48.5萬公斤(糧食減少的主要因素是不可抗禦的乾旱造成水稻載插困難);農民人均所得1144元,比2003年的1007元增加137元,增長13.6%;財政自收收入達87.65萬元,比2003年的89.71萬元增長4%(扣除農村稅費稅率下調部分及增值稅起征點提高不可比因素5.11萬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達3187萬元,比2003年的2560萬元,增長24.5%;實交稅金80萬元,比上年47萬元增33萬元,增70.2%。各項指標都圓滿完成了八屆三次人代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
烤菸生產成績輝煌。烤菸是我鄉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2004年全鄉烤菸種植面積1700畝,涉及19個自然村,農戶547戶,完成烤菸收購25.45萬公斤,超額完成縣下達17萬公斤的任務;實現產值272.08萬元,比2003年的204.6萬元增收67.48萬元;均價11.63元,比上年增1.88元;實現利稅59.85萬元,比2003年增加19.8萬元。據統計,全鄉僅烤菸一項收入上萬元的農戶達41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