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解放初1949年,本鎮為本縣第五區,1950年改為新驛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了“共產主義人民公社”,1962年初,曲阜、兗州分縣後改稱新驛公社;1984年5月,行政區劃改革時,將原公社改為新驛區;1986年12月撤區改為新驛鎮。新驛此處舊名賓陽城。據《滋陽縣誌》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載稱:驛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設立。“驛”是古代供傳遞公文的人和來往官員歇宿換馬的處所。取吉祥嘉言名日“新嘉驛”。後省“嘉”簡作新驛。
基本介紹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即為政治、經濟、文化重地,古稱濱陽城,是通商通郵的重要驛站。位置優越,交通快捷。北依巍巍泰山,南臨煙波浩渺的微山湖,東連孔子故里曲阜,西仰水泊梁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全境平原,土地肥沃。京滬鐵路縱貫南北,兗石鐵路橫跨東西,東臨327國道、京滬、京福高速公路,南臨日東高速公路,距京杭大運河僅20公里,距濟寧機場25公里,兩條省道汶鄒、濟陽公路貫穿境內,全鎮公路四通八達,形成村村相通的公路網路。
物產豐富,經濟發達。兗州市是全國八大煤炭基地之一,儲量超過200億噸,轄區內新驛煤礦儲量3.3億噸。是山東省尚未開發的三大地下富水區之一。在工業上,初步形成了以ASC聯誠新驛鑄造廠為龍頭的鑄造基地,以濱陽制毯、泰山絲業為龍頭的輕紡基地,以新驛煤礦為龍頭的集煤炭運輸、加工於一體的能源基地,形成鑄造、機加工、輕紡、農副產品、化工、能源、運輸等十多個門類的企業群體。在農業上,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農村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建成6000畝桑蠶基地、1萬畝大蔥基地、7000畝苗木基地、4萬畝優質專用糧基地,年畜禽飼養總量達到500萬隻頭以上。
行政區劃
轄:新驛一村、新驛二村、新驛三村、新驛四村、新驛五西村、新驛五東村、秦村村、魏樓村、駱村村、胡營村、高吳橋一村、高吳橋二村、高吳橋三村、高吳橋四村、毛辛莊村、王樓村、皇林村、前閆樓村、高村村、朱張村、後閆樓村、大莊村、何村村、東一村、東二村、東三村、西東村、西西村、堰頭村、河灣村、楊營村、徐村村、型堂村、後寺村、文興坡村、高莊村、郭村村、劉村村、袁村村、馬樓村、姜村村、蔡莊村、葛樓村、孫村村、李村村、官路村、肖村村、苗堂村、王府莊村、范窯村、張窯村、王堂村、韓馬村、店子村、趙呂村、董樓村、義和莊村
生態建設
新驛鎮以生態鎮建設為目標,集中精力抓好2007年的造林綠化工作。2007年,該鎮制定了新植樹木11萬株、新發展苗木基地3000畝、經濟林1000畝的目標。突出實施好造林綠化“四項工程”:一是農田林網工程。重點抓好9條生產主幹道林網的更新和41條林網幹道的補植,共植樹木7萬株。二是育苗、經濟林工程。新發展花卉苗木基地3000畝,以冬棗為主的經濟林1000畝。三是村莊園林化工程。四是溝堤殘次林改造工程。對黃狼溝、中源溝、光府河堤兩側的殘次林,進行綜合改造,全部栽植速生豐產林。同時,圍繞提高造林綠化水平,著重建立了科技興林、政策活林、依法治林、產業帶林“四種機制”。科技興林。以林業站為龍頭,於2006年10月份,成立了林業技術推廣套用中心,並舉辦了3期近萬人參加的林業生產實用技術培訓班,使大多數農民基本掌握了林業生產的技術規程。政策活林。制訂林業生產扶持獎勵政策。依法治林。加強了護林員隊伍建設,護林隊伍由50人擴大到110人。同時,加大了林業執法力度。產業帶林。突出抓好現有10多家木材經營加工企業的提質上檔,引導他們與農戶建立合作契約關係,推行訂單林業,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農戶與企業“雙贏”。
民營經濟
新驛鎮在一手抓擴總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民營骨幹企業,使工業經濟這條“短腿”逐步加粗變長。該鎮引導民營企業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全鎮民營企業逐漸完成了向“三個轉變”的過渡,即在組織形式上,實現了向公司制、股份制的轉變;在管理體制上,實現了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轉變;在經營觀念上,實現了向資本運營的轉變。為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該鎮制訂了扶持民營企業的引進先進技術、自主創新的有關規定,積極鼓勵民營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聯姻,依靠科技求發展、上檔次。先後幫助民營企業引進各類技術人才126人,培養技術人才170多名,有力提高了企業科技創新和自我研發能力。他們還積極引導民營企業調整最佳化產業產品結構,提高了產品在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的份額。近3年來,全鎮30多家民營企業共新上技改項目34個,投入資金1.2億元。其中ASC聯誠新驛鑄造廠生產的鑄造系列產品、大陽制毯生產的“濱陽”牌毛毯、泰山絲業生產的4A級白廠絲,有90%%以上都出口到國際市場。農業發展
發揮優勢,抓特色興產業。新驛鎮堅持把畜禽、花卉苗木、大蔥等作為發展特色農業的主導產業來培育,力促儘快做大規模。到2007年底,全鎮畜禽存欄量達到170萬隻(頭),形成了以郭村、高一村等26個村為主的畜禽養殖區;花卉苗木產值達到860萬元,形成了以王堂、韓馬等31個村為主的近5000畝花卉苗木產業區;大蔥種植面積達到4700畝,形成了以楊營村、型堂村等11個村為主的大蔥產業區。面向市場,調整結構提品質。由以種植業為主向種養並舉、畜牧業為主的方向調整,重點發展肉鴨養殖業。2007年,全鎮共建起標準化肉鴨養殖大棚71個。由以糧食作物為主導向高效經濟作物為主的方向調整,大力發展花卉、苗木、蔬菜等,糧經作物比調整為6.7:3.3。由大路產品、低附加產品向名特優、高附加值品種方向調整,引進推廣冬棗、高白大蔥等品種,最佳化了農產品品質結構。
扶持龍頭,深加工增效益。新驛鎮堅持把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招商引資、興工富民的關鍵環節來抓,僅2007年就引進了投資6000萬元的百利源奶業、3000萬元的華仕木業、1.3億元的德福食品。目前,全鎮有較具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7家,涵蓋了畜牧、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
新驛鎮推進農業產業化的路子,桑蠶、大蔥、糧食、苗木、畜產品等主導產業已初步形成產業化的格局,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新驛鎮下大氣力狠抓了農副產品市場建設,聚金城農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輻射周圍4個縣市30多個鄉鎮的大宗農產品批發集散地,年成交額7000多萬元。以大蔥生產專業村楊營、型堂為主的大蔥批發市場,聲名遠播至河北、江蘇、河南等省的20多個縣市。
該鎮按照產業化的要求,突出抓了農產品基地建設。現在已形成了5000畝桑蠶基地、6000畝大蔥基地、4000畝苗木基地、1.2萬畝花生基地、4萬畝優質糧基地和以13個規模飼養場、24個養殖小區為主的豬、雞飼養基地。掛大、靠強,勇當配角,是新驛鎮農業產業化的又一重要形式。他們積極聯合大企業、大公司與農民簽訂契約訂單,指導農民按企業要求組織生產。他們依託嘉隆公司,大力引導農民發展肉雞飼養業。依託太陽紙業,發展三倍體毛白楊就是成功的例子,既降低了生產風險,又保證了農民增收。
村名來歷
馬家樓:本村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版《馬氏族譜》記載:“馬姓始祖系南京南門裡人氏。自大明分封藩王,始祖職任金刀指揮,隨魯藩王遷至滋陽城西”。又村內石碑記載:明代,本村有馬三千者,為魯王府儀賓(俗稱“郡馬”,即藩王女婿)儀賓府建有樓閣,故村得名馬家樓。後寺:本村與東南鄰村起初合稱王二莊。村內原有古廟宇正覺禪寺一座,清末時此村與王家村分開。因正覺寺與南部鄰村型堂的觀音堂前後相對,此居北,習稱“後寺”,村名亦隨之而稱後寺。
徐村:據村內徐氏祖林墓碑及《家譜》記載,徐姓於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初遷本鎮後寺村西,後遷今址,以姓氏得名徐家村,簡為徐村。
大莊:據《孔府檔案資料》記載,此村是曲阜衍聖公府的佃戶村,屬光河屯。因在周圍附近幾個小村中戶數較多,故得名大莊。
東何家村:本村何姓於明代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迄今二十四代,村以姓氏得名。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與他處同名,此村更名為東何家村。
朱張村:村內朱姓明代以前祖居滋邑西北鄉之“頓丘里”,張姓祖居二十里舖。兩姓於清初先後遷此,建成兩個小村,一名朱村,一名張村。建國後合為一村,稱朱張村。
後閻樓:本村閻氏始祖是周代的太伯,其曾孫仲奕受武王封為閻鄉伯,因為閻為姓氏。明末,八十一世孫閻惟一為魯王府教授,其後人閻琦定居兗州城西北高吳橋。傳至閻文啟始遷此處,稱閻樓。因本鎮兩個閻樓,此村在北,稱後閻樓。
前閻樓:本村閻氏始祖是周代的太伯,其曾孫仲奕受武王封為閻鄉伯,因為閻為姓氏。明末,八十一世孫閻惟一為魯王府教授。八十三世閻自臣遷此定居,始稱閻樓。因本鎮兩個閻樓,此在南,稱前閻樓。
文興坡:本村原名“坡里”,有王、吳兩大姓。清代末期,王姓出了幾個秀才,吳姓出了一個文舉。村里人認為文風興盛,改村名為文興坡。後發展以中間東西大路為界,分成前後兩自然村。即前文興坡和後文興坡。
西何家村東:據傳本村何姓於明代初年最早來居,故村得名何家村。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本鎮有兩個何家村,此居西,更名為西何家村。後因村大,分為兩村委會,因此稱西何家村東。
西頓村西:本村極古老,有古乘丘城遺址。《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釋“乘丘”:“春秋魯地,在今山東滋陽縣西北”。乘丘亦稱頓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東西兩村。此在西,稱西頓村。西頓村又分兩個村委會,因此稱西頓村西。
西頓村東:本村極古老,有古乘丘城遺址。《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釋“乘丘”:“春秋魯地,在今山東滋陽縣西北”。乘丘亦稱頓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東西兩村。此在西,稱西頓村。西頓村又分兩個村委會,因此稱西頓村東。
河灣:本村原稱小莊子,是曲阜孔府的佃戶村。據《孔府研究》記載,明清時“衍聖公府有皇封六屯、七廠、十八官莊”。此村屬洸河屯。後因地處古洸河轉彎的地方,改稱河彎。
東頓村一:本村極古老,有古乘丘城遺址。《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釋“乘丘”:“春秋魯地,在今山東滋陽縣西北”。乘丘亦稱頓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東西兩村。此在東,稱東頓村。此村又分三個村委會,因此稱東頓村一。
東頓村二:本村極古老,有古乘丘城遺址。《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釋“乘丘”:“春秋魯地,在今山東滋陽縣西北”。乘丘亦稱頓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東西兩村。此在東,稱東頓村。此村又分三個村委會,因此稱東頓村二。
東頓村三:本村極古老,有古乘丘城遺址。《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釋“乘丘”:“春秋魯地,在今山東滋陽縣西北”。乘丘亦稱頓丘,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分東西兩村。此在東,稱東頓村。此村又分三個村委會,因此稱東頓村三。
懂樓村:本村原名懂家村。據懂家祖林墓碑記載,懂姓早在宋朝以前就世居此處。因懂姓是大戶,建了樓房,村名改稱懂家樓,後簡為懂樓。
乾群工作
新驛鎮廣大幹部民眾把“學長興精神,比邳州幹勁,促兗州跨越,爭當魯南經濟帶縣域發展排頭兵”化作具體行動,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實,滿懷激情奮起直追推進跨越式發展。以增加投入為重點,努力實現項目建設新突破。進一步強化項目是發展載體的認識,堅定不移地把項目建設作為跨越發展的關鍵,堅持內資、外資、民資一起上,重點抓好新驛鑄造廠自動化生產線、寶石加工、德福食品宰殺、蔡莊萬頭豬場等14個骨幹項目和11箇中小項目。
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努力實現對外開放新突破。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經濟跨越發展的總抓手、“主陣地”,積極探索招商方式,加強招商隊伍建設,進一步拓寬引資的廣度和深度。修訂完善招商引資辦法和招商引資政策規定,將招商項目劃分為工業、農業、城建等幾大塊,針對每一塊的特點成立專業談判小組,提高招商工作的談判水平,確保2007年引資額比去年增長40%以上。
以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努力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突破。在種植業方面,重點抓好大蔥、苗木、桑蠶種植面積擴張,形成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格局。在養殖業方面,集中發展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專業村、專業戶700個,力爭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加快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力爭百利源奶牛牧場、德福食品下半年建成投產。
以經營城市為重點,實現城鎮化的新突破。樹立經營城市理念,通過市場運作,變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優勢為資產優勢、資金優勢、競爭優勢,聚集更多財力,凝聚各方力量,建設城市、經營城市、美化城市。在目前,已形成城鎮主幹道綠化、亮化、美化的基礎上,突出抓好新一商貿街等5個城建項目建設,完成20公里鎮村道路改造。
以轉變作風為重點,實現最佳化經濟環境的新突破。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全力打造重商、親商、安商、愛商、富商的良好環境。堅持用鐵的手腕、鐵的紀律治理經濟環境,依法打霸除惡,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在全鎮大力弘揚“領導苦抓、幹部苦幹、民眾苦創”的精神,形成合力抓發展促跨越。
計生工作
新驛鎮計生服務站針對外出務工返鄉的已婚育齡婦女,將集中查體服務由原來的在服務站接受民眾來查變為主動到村、入戶提供“家門口”的服務。該鎮圍繞優質服務做文章,為已婚育齡婦女提供盆腔B超、婦科常見病檢查、優生諮詢等服務項目。在計生服務站定點查體的基礎上,還組建了一支流動服務隊,定期到各村進行健康查體,受到了廣大育齡婦女的普遍歡迎。
新驛鎮婦聯針對農村存在的留守婦女現象,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促進婦女創業、增收的突破口,聯合農技、科技、林業等部門,選擇了十幾種適合發展庭院經濟的新技術對廣大家庭婦女分期進行培訓,使她們每人都掌握1至2門致富技術,並及時提供技術升級、協調信貸、加工銷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務,使一大批家庭婦女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