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任職
黑龍江省肝脾外科中心主任
哈醫大一院普外科主任
教育部高等學校臨床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
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常委及脾功能與脾外科學組組長
黑龍江省省委保健委員會幹部保健專家組副組長
黑龍江省普外科學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美外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太平洋國際醫科院院士
日本關西醫科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醫科大學客座教授
肝脾外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榮譽稱號
黑龍江省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個人。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學家,
全國勞動模範,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全國百名優秀醫生,
2012年榮獲“中國名醫百強榜”上榜名醫。
主要業績成就
1982年,他著手進行了脾臟免疫功能的研究,即套用去被膜自體脾組織塊移植方法預防脾切除後暴發性感染(OPSI),同時開展了脾切除後對紅細胞膜骨架蛋白影響的研究,系世界上首次從分子生物學水平上研究了脾切除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此項成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及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8年,他首次提出脾臟功能並非依賴於門靜脈相續性的新觀點,否定了Livingstone假說,為脾移植部位的選擇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989年,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活體供脾部分脾臟移植治療血友病甲,是世界上存活時間最長、功能最佳、臨床症狀改善最明顯的一例。此項研究獲中華醫學會衛生部優秀論文一等獎。
1992年,他開展了世界首例同種異體劈裂脾移植手術治療血友病甲,這一創造性術式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轟動,其課題組因此獲得了黑龍江省長特別獎勵,這一創舉標誌著我國脾臟外科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年他還開展了脾被膜脾移植的規則部分脾切除,此項研究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因在脾臟外科領域的傑出貢獻,其一英尺的放大照片仍懸掛在英國倫敦皇家醫院外科長廊內以供學習和借鑑。
1996年他獲得在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吳階平傑出醫學研究獎普外專業第一名。
1997年他被聘任為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脾臟外科學組組長及中華醫學會理事。
1999年1月他圓滿地舉辦了由衛生部主辦的“保留性脾手術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繼續教育學習班,強化了保脾手術理論,推廣了保脾手術在全國範圍內的臨床套用。同年其科研成果《系列性脾保留手術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他潛心專研18年的脾保留性手術的基礎與臨床系列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再次證明了其在臨床的巨大套用價值及深遠的理論意義。
2003年9月國家六部委授予他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並頒發了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
2004年2月他開展的肝移植體保存一再灌注操作發生機制及防治的研究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4年6月中國醫師協會基於他的成就授予他首屆中國醫師獎。
2005年他主持攻關的原發性肝癌的分子發病機理和臨床綜合治療的實驗研究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6年他再次當選為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常委及脾功能與脾外科學組組長,黑龍江省省保健委員會幹部保健專家組副組長。
2007年當選為教育部高等學校臨床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外科雜誌》副主編、《中華消化外科雜誌》副主編、中國醫科大學客座教授。
2011年7月,他作為術者與哈醫大一院胃脾門脈高壓科喬海泉主任協作,成功為一名戈謝病患者實施了部分脾切除術:保留了6CM*6CM*4CM的部分脾,切除了多餘的13斤脾。術後病人恢復良好,白細胞,血小板,血色素等指標恢復至正常人水平。並於兩月後重返工作崗位。
研究課題
主編副主編教材及學術專著14部,參編16部。
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雜誌發表論文213篇(被SCI收錄26篇),其中第一作者120餘篇。
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0餘項。電腦體溫調節裝置、肝移植腔靜脈阻斷鉗改制等二項獲得中國實用型專利。
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教委出國留學人員啟動基金、黑龍江省“八五”攻關課題、黑龍江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黑龍江省科技廳攻關課題等重大課題11項。
第一屆中國醫師獎(名單)
中國醫師獎是經衛生部批准設立的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其宗旨是通過表彰獎勵醫師隊伍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代表,展示當代醫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文明行醫的精神風貌。前七屆是每年評選一次,根據衛生部的指示,之後的中國醫師獎評選每二年進行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