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特殊教育學校

姜堰市特殊教育學校

姜堰市特殊教育學校,創辦於1988年,為承擔全市聽力、智力殘疾兒童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全日制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姜堰市特殊教育學校創辦於1988年秋,當時附屬在姜堰鎮西橋國小內。1990年搬遷至姜堰鄉范營村,升格為市直學校。1993年落戶現校址姜堰城東姜官路。在新址定居後,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學校健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條件不斷改善,質量不斷提升,現已成為承擔全市聽力、智力殘疾兒童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全日制學校。學校現有7個培智班計82人,2個聾班計13人,學生總人數為95人。學校現占地11655平方米,生均占地128平方米。擁有教學樓、教輔樓、學生宿舍樓各一幢,建築面積2673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29平方米。校內綠化充分,綠化覆蓋率達37%。學校共有教職工30人,專任教師24人,其中特殊教育專業畢業老師16人,學歷達標率100%。

特色建設

學校校歌學校校歌

1、辦學設施現代化、標準化。校內既有各具特色的普通教室,又有設施配套齊全的各專用功能室;有1200平方米塑膠跑道、2000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及室內外體育活動器材。學生生活設施齊全,有供住宿學生吃飯的餐廳、廚房、宿舍、淋浴房,學生生活用品均由學校免費供應,教育局每年對學生一伙食進行專項補助,確保學生吃飽吃好。

2、教育、教學信息化。學校建有網路管理室,與網際網路光纖連線,信息暢通。各教室配有電腦、實物投影儀、32寸液晶電視。學生微機房配電腦20台,生機比4.5:1。教師電子備課室、多媒體教室、辦公室以及行政辦公用房共配電腦32台,師機比1:1。網上各類信息資源及校際共享資源廣泛用於教育教學。

3、校園建設園林化。學校教學、生活、活動主體建築間彼此相連,路徑相通。廣場置雕塑,道旁樹示牌,園中列亭台,地面鋪草坪,綠地綴假山,四季花木,次第開放,香滿校園。仙鶴於翠竹旁成雙“信步”,麋鹿在散石中結對“踏青”,情韻雅致,實為殘疾學生學習、康復、休閒的理想佳境,為泰州市首度推出的“綠色校園”。

4、學習、就業一體化。學校一方面著力抓好聽障學生的文化學習,為高等專科學校輸送合格的學生;另一方面抓好學生的職業教育,將市“華達紡織有限公司”作為學生校外就業實習基地,九年級學生每周安排六課時去實習基地培訓、學習。學生畢業後留該公司就業。

5、教學個別化。學校全面推行學生個別化教學,班主任、任課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每個學生制定了學期發展目標,每周為學生制定學習、常規教育訓練計畫,教師根據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訓練。如針對一些發音器官完好但無語言能力的智障學生每天要進行1小時一對一的語言訓練;對腦癱學生進行感覺統合訓練及大小肌肉訓練,鍛鍊他們的四肢活動能力……,對學生進行個別教學,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進步。

辦學成果

學校平面圖姜堰市特殊教育學校

學校本著“辦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的宗旨,努力追求校風優良、環境優美、學生最佳化,在學校建設的諸多領域中取得長足的進步,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應,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學校先後被評為“泰州市文明單位”、“泰州市綠色學校”、“泰州市和諧校園”、“泰州市首批管理規範達標學校”、“姜堰市文明校園”、“姜堰市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近四年中連續獲得姜堰市教育局素質教育考核優秀獎。學校有近10名學生升入大學或聾人高級中學深造,多名學生在泰州市組織的殘疾人文娛匯演、體育、作文競賽中榮獲一、二等獎,舞蹈《放飛心靈》獲省文藝匯演二等獎。近200名學生畢業後走上了工作崗位,成為自食其力的合格勞動者。教職工中湧現了江蘇省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泰州市優秀班主任、姜堰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姜堰市十佳青年教師、姜堰市優秀黨員教師等一批先進典範。數名教師在省市級教育教學刊物上發表論文,十多名教師在市級以上論文、演講、優質課、課件製作、基本功等競賽中獲一二等獎。2010年春,學校被確認為“江蘇省特殊教育現代化示範學校”。

未來展望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學校的各項工作,努力將學校辦成教學思想先進,管理機制規範,教學設施一流,教學質量優質,校園環境高雅,師資隊伍最佳化,學校特色明顯,社會信譽度高的省內外知名的特殊教育現代化學校。

工作制度

學生會是學校團組織領導下的學生民眾性組織,它是代表和維護學生利益及要求的職能部門。全校學生必須自覺接受學生會的領導、督促和檢查,積極支持學生會的工作。

一、學生會組織原則

1、學生會由全校學生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每屆任期為一年。

2、全校學生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聽取學生會工作報告,採納和接受學生的建議和要求。

3、學生會實行分層負責制和民主集中制。

二、學生會組成

1、校學生會以主席團為領導核心,可以下設學習部、生活部、文娛部、體育部、紀律部、衛生部、宣傳部、社團部、信息部等職能部門。

2、學生會下屬各班委會,班委會由全班學生選舉產生,負責班級內部各項事務。

三、學生會幹部的基本素質

1、熱心公務,熱情服務;

2、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3、團結協作,顧全大局;

4、謙虛謹慎,有錯就改;

5、言而有信,以誠待人。

四、學生會的基本工作制度

(一)例會制度

1、學生會聯席會議每兩個月召開一次。由學生會主席召集各部部長、各班班長,對上一階段學生會工作進行總結、交流,並討論確定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

2、學生會部長會議每兩周一次。

3、學生會、團委幹部聯席會議每月召開一次。

(二)幹部考評制度

1、每學期期末由班主任對本班的學生幹部在班內的表現進行考評;

2、每學期期末由學校團組織牽頭,具體負責對各部門幹部工作進行考評,從值日表現、組織活動、完成任務、例會出勤等方面進行考核,按得分高低評選校級優秀學生幹部,並予以表彰獎勵。

教學研究

聾校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探析

所謂有效課堂教學,指在設定的時間範圍內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並獲得預期效益的最最佳化,使學習者與傳授者雙方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聾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判斷一堂課教學的有效性主要看是否達成傳授者所預定的教學目標,判定學習者是否能夠掌握既定的教學目標並能達到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發展,看學生是否願意學習、主動學習、以及怎么學習、會不會學習。如果課堂教學沒有成效或少有成效,那么一切教學改革的目的都是落空,這樣的教學就不是有效課堂。

一、聾校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聾校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潛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通過一定的途徑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再通過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總結加工,來獲得信息掌握知識。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體現“教”的有效性,更體現“學”的有效性。而學生的課堂活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活動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由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出現了許多的問題。

㈠、聾校教師數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老調,不能抓住學生學習的最佳時間進行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堂前20分鐘,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佳時間。但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常有老師喜歡在上課前總結前一節課作業情況,對完成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完成差的進行批評,這樣做白白浪費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黃金時間”,更影響了學生上課時的情緒,導致課堂教學效益低下。

2、教師唱主角,學生成配角。有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重點考慮的是教師怎么做;教學時,重點考慮怎樣完成教材任務,而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說話、活動占據了課堂大部分時間,為教學而教學,為板書而板書,為演示而演示。教師主角意識濃厚,表演欲望強烈,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在幫助老師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老師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3、唯教案是舉。一些教師總是迷信現成的教案、課件。教學時按現成的教案去授課,教師總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按照設計好的教案去開展活動,無須學生更多的思考,當學生與教案設計不相符時,教師就想方設法的把學生的思路引到自己的思路上來,按教案的預定構想作出回答。老師學生都圍繞優秀教案、課件轉,學生答出了標準答案,老師就表揚,學生答不出來,就認為學生“笨”,老師叫另一個學生回答。看不出老師是如何啟發學生的,認為這些都是優秀教案,學生怎么還不會呢?使學生不斷地失去學習信心,其實學生答不出的真正的原因是教師研究本班學情不夠,備課時缺乏備學生個案這一必要環節。

4、教師對套用題教學仍然採用“灌”的方法,習慣於出題後就讓學生讀題、列式、計算“三步曲”,很少騰出時間讓學生審題、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學生形成了見題就解,解題亂猜的思維習慣。如一位老師在講一步計算的套用題時這樣設計的,原題為:學校養了7隻白兔,5隻黑兔,一共養了多少只兔?這位老師既沒有讓學生擺一擺白兔有多少只,黑兔有多少只,也沒有讓學生數一數白兔黑兔一共有幾隻,只是在黑板上貼上一張表示白兔的圖片,註明是7隻,又貼了一張表示黑兔的圖片,註明是5隻,最後問一共有多少只?班上理解快的學生很快說了7+5=12(只);其餘學生也就糊裡糊塗跟著說了起來,接著教師讓學生練習這一類型的套用題,雖然這節課上學生都做對了這樣的題,但很多學生都沒有理解為什麼要“7+5=12(只)”,只是看到題目中有兩個數,求一共是多少就用加法。以後只要出現這完全與老師的講解有關係。

5、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話題,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總是安排某個環節體現這樣的理念,在課堂上都看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但仔細觀察就發現在大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有時教師不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有的學生還沒有說上一兩句話就草草收場;有時不需要分組討論也組織分組討論,完全流於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