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
男,1973年出生於遼寧省阜新市,畢業於大連醫學院和遼寧省阜新電子工程技術大學雙學歷.同時獲得醫師和工程師職稱評定.曾榮獲市“見義勇為”獎項。首創《中國紙針針灸療法》。在文學創作領域奮筆多年,其作品多次發表。2007年出國在科威特進行醫療工作,深受其國家皇室成員推崇,為中國的祖國醫學在國際領域的地位做出了貢獻。
浙江大學教授
主要學習、工作經歷1975年07月:江蘇省無錫縣港下中學高中畢業。
1975年10月至1978年09月:在江蘇省無錫縣港下公社水產場/農科站插隊落戶。
1978年10月至1982年07月:在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繫結構工程專業讀本科。
1982年08月至今:在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繫結構工程研究室/所任教,其中:
(1)85年9月至88年6月在職攻讀碩士學位;
(2)93年12月晉升副教授;
(3)95年春至98年底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導師董石麟院士;
(4)99年04月至02年04月:公派赴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
(5)05年12月獲香港理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晉升教授。
期間曾任結構研究室副主任、結構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土木系科研秘書和實驗室秘書、建築工程學院工會主席、土木系副系主任等職。
1995年開始指導研究生。主要的教學工作是為大學生和研究生開設講授鋼結構理論和結構穩定理論方面的課程,目前主要的研究興趣是:(1)FRP加固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包括粘結性能、抗彎加固性能和抗剪加固性能等,著重研究表層嵌貼FRP加固混凝土結構的新技術;(2)鋼結構及結構穩定,包括冷彎薄壁型鋼的畸變屈曲性能與設計方法、預應力門式剛架的工作性能與設計方法等。
論文或著作(1)論文:發表學術論文近6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篇、ISTP收錄1篇、國際會議特邀報告論文1篇。2000年以來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有:
姚諫,朱曉旭,周延陽。混凝土表闈短鵆FRP板條的極限粘結承載力研究。FRP與結構補強(’05全國FRP與結構加固學術會議論文精選),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0月,97-104。
[4] 姚諫. FRP複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結構新技術研究進展. 科技通報,2004,20(3):216-221。
[5] 姚 諫, 滕錦光. FRP複合材料與混凝土的粘結強度試驗研究. 建築結構學報,2003年10月,第24卷第5期:10-17、23。
周延陽,姚諫。混凝土表層嵌貼FRP粘結機理研究進展。科技通報,2006,22(2):221-230。
[9] 張兆宇,姚諫。冷彎薄壁型鋼畸變屈曲的研究進展。科技通報,2006,22(1):95-100。
王韜,姚諫。表層嵌貼FRP加固RC梁新技術。科技通報,2005,21(6):735-740。
Teng J.G. and Yao, J. Plate End Debonding in FRP-Plated RC Beams-II: Strength Model.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著作:合作出版編著4本,作為主要編寫人員出版工具書4本:
[1] 夏志斌,姚 諫編著. 鋼結構設計-方法與例題.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年9月。
[2] 夏志斌,姚 諫編著. 鋼結構-原理與設計.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7月.
[3] 夏志斌,姚 諫編著. 鋼結構.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
[4] 夏志斌,姚 諫編著. 鋼結構設計例題集.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4年9月。
[5] 中國建設執業網編. 建築結構.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6] 中國建設執業網編. 建築結構與設備.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7] 中國建設執業網編. 全國一、二級註冊建築師考試模擬題解·1·(知識).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8] 龔曉南主編. 英漢漢英土木工程辭彙.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作為主要完成人員2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教學成果獲浙江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曾榮獲浙江大學“王寬誠優秀教師獎”、土木系“十佳教工”等榮譽稱號。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FRP in Construction(IIFC) Member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纖維增強塑膠(FRP)及工程套用專業委員會 委員
全國薄壁型鋼結構委員會 委 員(第2屆)
中國鋼協結構穩定與疲勞協會 理 事(第3屆)
全國性科技期刊《空間結構》 副主編(第1屆)、編委(第2屆)
(1)本科教學:常年擔任《鋼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設計》的主講工作;
(2)本科生畢業設計:每年指導畢業設計/論文3~6名學生;
(3)研究生教學:擔任《高等鋼結構理論》、《結構穩定理論》的主講工作;
(4)指導研究生:平均每年3~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