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姚仲孫為曹南著名家族,曾祖姚仁嗣,為陳代商水令。其父親姚曄,科舉進士頭名,高中狀元後,官至著作郎。姚仲孫年幼時孝順長輩,知書識禮,後科舉及第進士,補任許州司理參軍。
民婦馬氏的丈夫被殺,指控里胥曾經有事求馬氏的丈夫,但馬氏的丈夫不答應,因此認為是里胥殺死了馬氏的丈夫,令差逮捕里胥治罪。但姚仲孫認為此案疑點很多,證據不足,極可能是冤案。知州王嗣宗發怒說:“你敢以自己的名譽擔保嗎?”姚仲孫回答:“請不要執行處死,待我再詳細調查。”復案兩個月之後,果然抓獲了真正的殺人兇手,除了冤案。
後來,姚仲孫調任邢州推官,轉資州。轉運使揭露富順監獄疑案多冤,姚仲孫親審此案,其廉明公正,糾正了不少假案冤案,上奏朝廷,結果挽救了數十人的性命。資州的州官換了兩屆,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凡大事總不能作主,都依賴姚仲孫解決。
後姚仲孫升任大理寺丞,治建昌縣。當初,從建昌縣運茶葉到南康,常把茶葉露天堆積於路旁,很多茶葉都被雨露淋濕潮侵而霉爛,官員的腐敗導致商家大損破產,甚至無法賠償損失。姚仲孫瞭解到這個情況,其立即發動當地百姓,修檣砍樹,建築倉庫,解決了這個問題,對商人和百姓都有利益。不久調往彭州任通判。姚仲孫積極練兵備戰,不因和平時期就鬆懈戰事, 姚仲孫還上奏就守衛國家邊疆的措施。後又調往通判睦州,往徐州。當年因旱災鬧饑荒,政府詔令發官栗賑災民,而當地主管官吏卻沒有按時把糧食發到平民手中。姚仲孫一到徐州,即時將有關主管負責的官吏免職,當夜按災民戶籍核實後,及時將糧食傳送到災民家裡。後姚仲孫升任尚書屯田員外郎。
王融守治益州,辟通州判事。姚仲孫為右司諫。入內都知閻文應要求出任都知,姚仲孫歷數閻文應的罪過,對皇上奏明:“方帝戒齋住在太廟,而閨文應大聲喝罵醫官,聲聞行為不端。結果皇后暴薨,朝廷里里外外無不懷疑是閣文應投毒。”皇上調閻文應外出,任泰州兵馬鈐轄,而閻文應稱身體有病而留在京城。姚仲孫再次論奏,才將閻文應調出京都。
姚仲孫以起居舍人知諫院,管勾國子監,以尚書戶部員外郎兼侍御知雜事。當時諫議大夫共有二十名,姚仲孫說:“諫議大夫是朝廷之選,不宜以歲月序進。今諸位寺卿至前行郎中三十五名,貼近職者猶不在數,若以年勞授則數年之外,諫議大夫員益多。請艱其選,以處材望之臣,余悉次補卿監。”於是詔令當選者奏聽旨。當初,各路復提點刑獄,不朝多任為省府官。姚仲孫建議考其才能分為三等,優良者升職,合格者調任,不合格者免職降黜,朝廷就詔令姚仲孫負責考試的一切事務。
姚仲孫歷任三司戶、度支、鹽選鐵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姚仲孫在職其間,還備戰而修城壘、積糧練兵。受到了仁宗皇帝的嘉獎,在任治澶州時,暴雨成災,洪水沖壞的明公河堤,毀壞了橋樑。姚仲孫親自上堤指揮搶險,軍民奮戰了一夜,終下於堵住了洪水,修復好酒廠堤。姚仲孫守治大明府時,半夜率領官兵堵塞金河堤的決口,做得很堅固,當年,澶州、魏州雖然暴雨洪水,但沒有對百姓造成危害損失,受到了當地官民的高度讚揚。
不久,姚仲孫被詔入京,任禮部郎中,龍圖閣學士。後出任陝西都轉運使,未赴任。後任三司使事。任職期間,著重西北邊境防務,招兵買馬屯糧備戰事。軍用經費繁多雜亂,姚仲孫嚴格審計,細心合理調用,嚴令屬下挪用貪污。有時候身患疾病,但從未放鬆軍政財務管理,這樣得罪了那些貪官污吏,被他們聯名上奏,誣陷其貪污枉法,結果姚仲孫被貶任蔡州知府。
姚仲孫因母親去世,悲傷過度,一隻眼睛為此失明,不久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