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
以木條作框架,用樺樹皮圍合縫製而成,下為圓筒形,上為“ Y”形。外包飾紅色或者褐色印花棉。這就是蒙元時期蒙古族婦女流行的冠飾。
此冠形如圓柱,頂部正方,高二尺左右,以竹木為骨,外糊紙或皮,通常以紅娟金帛為飾,裡面包著貴重的絲織物,點綴著各種珠寶。冠頂並插一桿修長的羽毛,或飾以采帛的柳枝、鐵桿等。戴上這種帽子遠遠就能看到,很是惹人注目。魯不魯乞在《東遊記》里稱這種姑姑冠為“孛哈”。《蒙古史》、《草木子》及《長春真人西遊記》等書中都對這種冠的形狀進行了具體的描述。
元末明初的葉子奇《草木子》中曾描述到:“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帶“姑姑”、衣大袍”。
起源
這一獨特的冠服的起源,是源自蒙古族的一種特殊的搶婚風俗。後來,姑姑冠就成了區分已婚婦女與未婚少女的標識。這樣,戴上姑姑冠的女性,就可以避免外人不知是否已婚而被“搶婚”或者“求婚”了。
即帽子式樣男女有別。《黑韃事略》載,蒙古男子“帽而夏笠”。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
象徵
象徵已婚
姑姑冠是女子結婚戴的帽子。在元代,只有蒙古貴族的已婚婦女才能佩戴姑姑冠。
象徵貴族
由於姑姑冠比較高,戴上它的婦女出入時要低下頭,稍稍彎腰側身,以免姑姑冠碰到別的物體,因而戴冠者的姿態甚是婀娜。戴著姑姑冠幹活肯定是不方便的,所以,普通的牧民婦女是不戴這種華麗的頭飾的,只有貴族的婦女才戴姑姑冠。
佩戴
我們知道,姑姑冠的口徑較小,但是高度卻有二尺。那么,當時的婦女是怎么將它固定在頭上呢?按照當時的風俗,蒙古族的古族婦女結婚後,要將頭頂至前額的頭髮剃光,再戴上姑姑冠。已婚貴族婦女頭上的姑姑冠最忌諱別人觸碰。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如果觸碰了姑姑冠,就會給戴冠者帶來厄運。
變化
夏天也戴軟帽,冬天則戴毛皮製軟帽或氈帽。這類帽本來無前檐,後來忽必烈射獵時感到日光刺眼,察必皇后特意給加了前檐,從此蒙古族便都戴這種有圓檐、或前圓後方式的帽子了。後來大概受中原影響,蒙古族也有戴幞頭的。蒙古貴族婦女戴姑姑冠。這種冠以木或竹為胎,外面包以紅絹或帛,高二尺許,上面插以裝飾彩色絲綢的柳枝或銀枝。魯不魯乞《東遊記》中稱這種姑姑冠為“孛哈”。該遊記,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的《蒙古史》,以及我國的《長春真人西遊記》、《草木子》等書中,對這種冠的形制均有具體描述。日常生活中,蒙古婦女也戴頭巾。自忠烈王開始,高麗國王、臣僚乃至學生,一般都戴蒙古男式帽子。
消失
元朝滅亡後,“姑姑冠”也就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