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山[平利縣]

女媧山[平利縣]

女媧山位於平利縣城西十五公里處,古稱中皇山。據傳為上古時代三皇之一女媧氏的治所,是女媧鍊石補天的地方,山因此而得名。女媧山海拔984米,面積60餘平方公里。滿山紅松覆蓋,植被豐厚,四季蔥鬱。山勢蜿蜒如龍,岡巒起伏似波,如一道道屏障環繞。山巒參差錯落,千岩拱衛,萬壑爭趨。民間因有“五龍捧聖”之說。山系紛繁,溝壑縱橫,數峰比肩,萬壑生雲霧,浩渺成煙海,蔚為大觀。

女媧山女媧山
女媧山——女媧傳說的極好印證

簡介

陝南平利縣城西15公里處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媧山,古稱中皇山,異峰獨秀,因後有女媧宮而得名女媧山。山上建有女媧廟,氣勢宏偉,殿宇紛繁。
商代,平利為大巴山區族落良國的封地;周初,良隨周武王伐紂滅商,故得襲封舊土,建都上良,平利仍屬良國統治。五代蜀杜光庭《錄異記》是最早記載女媧廟在平利的史料。房州即今毗鄰平利的湖北房縣,西晉時平利屬房州管轄,“上庸界”即現平利,故女媧廟在平利的歷史由來久遠。
唐李冗《獨異記》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的記載與當地百姓“滾磨為婚”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女媧山東北方向不遠處,現有一條山溝名叫“磨溝”,此溝因伏羲女媧兄妹“滾磨成婚”的傳說而得名至今。
《淮南子·天文訓》一文中“天柱折、地維絕……女媧斬鰲足撐天傾”的所謂“天柱”折斷後,天空就會坍塌下來,女媧於是“斬鰲足撐天傾”,用“柱子”將蒼天撐住。後來,女媧在南山采五色石煉之再“修天補洞”,並用金釘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雲和夜空繁星閃爍的天象。在安康東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據傳此山乃鰲足演化而來。
女媧鍊石補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媧山。女媧山地處秦嶺南端、大巴山北麓,位於陝、鄂、渝三省、市交界處,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為兵家必取之地。從女媧阻止炎黃之戰的地理位置上看,黃帝居於渭北黃龍,炎帝居於鄂西神龍架,女媧所在二者間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媧山。
女媧廟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頭山”。據當地百姓講,當時女媧在鍊石之成後,奮力舉石補天,第一腳踏力過猛,將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側,故得名“偏頭山”,相傳山上曾留下女媧的腳印。此山現為女媧山鄉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責任林山,傳說中的腳印已被墾荒植樹。女媧第二腳踏向中皇山,將該山山頭西側夷為平地,後在平地上建起現在的女媧廟,中皇山因廟而又得名為女媧山。
女媧廟———銘刻女媧神女的豐碑

簡介

女媧廟坐落在女媧山鄉七里村。據當地百姓介紹,解放初期的女媧廟十分龐大壯觀,在平利堪稱第一寺廟,有四扇大門,房宇百餘間,殿堂三層,故又稱“三台寺”;廟內住僧人二三十餘、居士若干。但在歷經了戰亂、土改、“文革”等重重劫難後,現僅存一間正殿和“平心門”的殘牆斷壁。
就女媧廟保存完好時的壯觀景象,筆者特地分別採訪了何家溝村85歲高齡的王道芳老人、何家溝村最有文化的長者現年74歲的退休教師張友中和女媧廟現惟一的守廟人46歲的何中山,他們都講述了從自己記事起印象中的女媧廟。
相傳,女媧採金州(現安康)南山五色石煉之補天,救民於水火,從此百姓康泰,風調雨順。女媧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廟,教南山民眾種桑養蠶,取絲紡綢,福祉於民。當地民眾為祭祀女媧的賢能聖德,將土地廟改建為女媧廟,供奉香火,頂禮膜拜。
為頌揚女媧“補天”之功,夏代在女媧山始建寶靈寺,後改為中皇廟、女媧廟,香火極盛,“登探者淑匿紛來,瞻禮者賢否沓至”。《路史》云:“女媧始治於中皇山,繼興於驪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媧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媧廟。”唐宋以來,女媧廟歷經修葺擴建,尤其是清乾隆元年重修後,擁有正殿四重、房屋百餘間,是當時平利最大的寺院,被譽為“名勝之方”。
解放初期,女媧廟仍保存完好。此時的女媧廟共分三層殿,即在三台自然地貌上建築,又稱“三台寺”。一層是天井,內有一棵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千年桂花樹,人稱“中皇古桂”。二層是拜殿,殿外兩條滾龍抱柱,樓宇古樸,雕龍畫棟,氣宇不凡;殿前有一頂鬥神“胡敬德”的官帽,大贏二尺、厚寸余、重約八九十公斤,據說此帽為胡敬德朝廟上香時的遺忘之物。三層即正北為正殿,供奉女媧娘娘、十八羅漢諸神。另分東房、西房和南房。東、西房各有一門,南房有兩門,即山門平心門。
在女媧廟西南側一里之遙的山巔,建有一座玉皇宮,即玉皇大帝的宮殿,四合大院,一個天井,內設正殿和火神廟,正殿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宮僅住三四個和尚,規模遠不及女媧廟,但與女媧廟遙遙相對,獨成景觀。玉皇宮解放初期保存尚好,卻毀於六十年代。
女媧廟、玉皇宮和塔院的建築十分講究。建築所用木材就地取材,但寺廟塔院所用上千柱墩石卻來自安康旬陽縣的火岩石,此石堅硬無比,千年不化。採石後經眾縴夫從灞河用船運自徐家壩,再用牛拉、人抬、木滾等方法運至女媧山。廟院的磚瓦也很獨特。從古至今,女媧山一帶的山民大多沿襲土牆、木樑、石蓋的砌房方式,女媧廟卻單一色的青磚青瓦,而且磚的大小規格有七種之多,形狀又有圓磚、方磚、長磚和厚磚、薄磚、花磚之別。工匠們考慮到建廟耗磚瓦之巨,質量之高,特在女媧廟後山修建了窖場,至今後山還有“窖場”的地名。
平利縣收藏一塊《中皇山女媧氏廟碑》,系清雍正十三年修葺寺廟時由當任知縣古灃撰文,博引古今文獻較系統地闡述了女媧神話傳說。廟碑高3.3米、寬1.3米,歐體楷書,由3塊梨木精刻而制,工藝極為考究,系平利發現最大的木質碑刻。
女媧山人———神奇傳說道不完

簡介

女媧山除女媧傳說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雖然聽來十分神奇,但有相關史籍考證、碑文記載和眼見為實。這些傳說為女媧山罩上更為神秘的面紗。
當年,女媧舉石補天時的第二腳踏平山頭一側,後人在平地建起女媧廟。緊鄰女媧廟未被踏平的山頭另一側,有座跟當地喪葬習俗截然不同的“宮墳”,當地百姓叫它“太子墳”。傳說“太子墳”有段不同尋常的來歷。
相傳武則天主持朝政,將中宗皇帝李顯貶為盧陵王,流放房州。李顯一行從長安越秦嶺、過驛棧到陝南,從安康至房州的舊官道上,沿途山高林密,人煙稀少,食宿困難。途經女媧山時,車馬勞頓,他們慕名投宿女媧廟,準備休整數日。沒想到途中感染傷寒,李顯在廟裡一病月余未愈,幸得一小和尚鞍前馬後,日日伺候起居,天天照顧飲食,事事無微不至,李顯方才康復後繼續啟程前往房州。李顯為感謝小和尚,臨行前將其收為義子暫留廟中。
李顯赴房州後一些時日,驀然接到聖旨,詔其回宮封為太子,李顯未經平利取道嵐皋。李顯後來登基稱帝,雖朝務纏身,卻未忘昔日有恩於己的小和尚,差人快馬前往女媧山,詔義子小和尚進宮受封。遺憾的是,李顯離廟後小和尚染疾而終。李顯遂下詔受封小和尚為皇太子,遵從僧人習俗就近厚葬,故此墳得名“太子墳”。
《新唐書》“則天皇后”一章中有這樣的記載:“光宅元年二月,廢皇帝為盧陵王,幽之……聖曆元年三月,召盧陵王於房州,盧陵王至自房州……立盧陵王顯為皇太子……”又在“中宗”一章中記載:“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太后臨朝稱制。嗣聖元年正月,廢居於均州(今湖北丹江),又於房州。聖歷二年,復為皇太子。”平利是去房州的必經之地,漢白官道途經女媧廟。電視劇《大明宮祠》劇中也講到李顯被貶流放房州。史記李顯的這些經歷與“太子墳”的來歷相印證。
“太子墳”獨居女媧山之巔,其墳的占地規模、形狀也與當地喪葬習俗迥然不同。平利地處大巴山,與川東、鄂西相鄰,土葬也多隨此地習俗,墳場占地略大於一張床位,墳頭狀為大小頭,即頭大尾小、頭高尾低。而“太子墳”成周長約30米、高約5米的半圓型,周圍用青石砌成,上覆黃土,墳狀為典型的關中唐長安皇親國戚的喪葬習俗。女媧廟的和尚素來火葬,將骨灰藏入塔院的塔內,而廟外人不可能來廟基內土葬。這一點也能說明:“太子墳”內葬的是和尚;“太子墳”屬唐宮廷喪葬。由此,“太子墳”之說來由可信。
緊鄰女媧山樑向西3公里便是何家溝村,該村有座“三姊妹墳”遠近聞名,傳說神奇。光緒三十二年七月,葬於此地的張氏三姊妹胞兄為其合葬墳立碑樹傳記載:“未學而能誦經,未習而能書字,且於鼎燒藥物烹煉火候無不悉之,坐靜三五七日至半月未進米粒而神氣充盈,飄飄然而有沖舉之相。奈年未及笄,姊妹俱工歸寂將歿沒之時,逐一吩咐沐浴更衣,憑几而逝。即歿之後圍聚英靈,顯若遠方,為人醫疾,逢療即愈,問其里居姓雲,生長女媧山張姓是也。姊妹同行開花濟世,後有來香者掛表墓者,始知已登仙果。”
緊挨三姊妹墳還有一座三層小塔,青磚所砌。六十年代“文革”期間,造反派中有好事者將塔拆除,拆至塔基時,突見一木蓋罩著個大木壇。造反派們以為是塔中之寶,揭開木蓋突然發現一女子坐於壇內,頭蓋紅紗巾紋絲不動。膽大者遂揭去紗巾,一縷青煙裊裊升天,此人即化為灰燼,留下白骨。眾人驚嘆之餘,忙將木壇上蓋回土填埋。現塔身不復存在,僅存一堆青磚。此事說來十分離奇,但何家溝村85歲高齡的老太王道芳證實,拆塔時她在現場親眼目睹;65歲的何家溝村村民廖金玉也證實,當年正是身為造反派小頭目的他帶頭拆掉此塔,此傳不虛;退休教師張友中告訴筆者,塔中之人是他的五姑婆,死時年方17歲,在世時就有打坐的習慣,常於櫃蓋上打坐數日,閉目養神,水食不進。
1979年,女媧山所在地劃為陝西省惟一的林業鄉,定名為女媧山鄉。該鄉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主產松杉,盛產香菇、木耳、蠶絲、板栗、獼猴桃等特產和石炭、石灰石等礦產。全鄉現有10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7690人。
《中皇山女媧氏廟碑》載女媧山景觀云:“其高三千仞,其蜿蜒如龍,其平衍如堤,岡巒起伏,綿亘四十五里,邐迤而登不覺其高,及凌絕頂,則群山盡在其下,愧見千岩拱衛,萬壑爭趨之勢。”清人王惠民在《登女媧山》詩中也寫道:“徑曲盤青蹬,峰高聳碧天;雲深樵指路,澗落鳥窺泉,古寺筠捎雪;疏林樹杪煙,因思煉補事,延佇萬山巔。”文中形象地描繪了女媧山的自然景色。可見女媧山高大宏偉,山巒起伏,千山萬壑,雲霧飛繞,溪流曲折。
女媧山不僅有古老、神聖、悠久的神奇傳說和廟宇遺址,殘存碑刻,還有今天美麗神話般的自然風光千奇百態:每逢雨後天晴,水氣上升,形成雲霧,隨風飄動,被稱為“雲海”,景觀有“飛雲追山”、“霧繞山嵐”、“松濤怒號”……透過雲海看紅日東升,儼然海上觀日出。女媧山每年落雪獨早,故“中皇晴雪”為舊時平利的八景之一。
關中的兵馬俑、陝北的黃帝陵早已蜚聲海內外,惟陝南還是“躲在深閨無人曉”,特別是有關女媧的傳說和女媧山的遺蹟就在平利的不爭事實更鮮為人知。
藍水蒼蒼,紫雲縷縷,浮雲遊子,感嘆造化神奇;盤古女媧,鍊石補天,日月生輝,蓬勃滿目生靈。人說“北有黃帝陵,南有女媧山”。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相信女媧山將重新被世人所認識和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