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千古大變局中,一個女人如何與古老的帝國博弈?內容簡介
在近半個世紀裡,慈禧太后以一個妻子、一個母親和一個女人的身份管理著這個古老的帝國。從同治到光緒,從保守治國到主持新政,慈禧漫長的一生,對應了中國近代最富戲劇性的時代動盪。站在新舊交替的轉折點上,慈禧別無選擇,光緒皇帝的人生悲劇、戊戌變法的最終失敗、袁世凱的狼子野心,折射出紫禁城內鈎心鬥角的皇室內幕,講述了一個帝國的覆滅、一個時代的風雲變換。
作者簡介:
金滿樓。原名金松。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生人。生長在江西,成就於上海。歷史學士、法學碩士(國關方向)。持平民史觀,不做官樣文章,主張溫情、活泛與人性充沛的歷史寫作。已出版《歷史的轉彎處:晚清帝國回憶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向康熙學習:歷史不曾心軟》(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帝國的凋零:晚清的最後十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大清野史之謎》(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等著作。 金滿樓的部落格:http://ximensongke.bl09.hexun.com
原版有聲作品
女人當國有聲小說
語言:中文(國語)
章節:共32章
時長:10小時43分鐘
作品狀態:完結
作品類別:有聲小說
作品提供:遨播聽書網
作者:金滿樓
播講:劉艷麗艾威
目錄
一個女人和一個時代的背影(代前言)
第一章 危急時刻,初握權柄
選秀改變命運,小女子走進深宮
母以子貴是女人的至尊法寶
苦命天子,鹹豐的日子也不好過
性格決定命運,懿貴妃嶄露頭角
熱河西狩,攜妻帶子大逃亡
苦命天子終於走到了盡頭
鹹豐臨終安排的大漏洞:權力平衡靠的是合作
肅順也是個強人
名不正則言不順,皇權是最大的本錢
小叔子出馬,關鍵時刻還得靠自家人
叔嫂密會,驚雷形成於無聲處
好女不跟男斗,兩宮太后忍氣吞聲
人緣不好,可是關係到殺頭的大問題
遺詔不是上方寶劍,教條主義害人害己
垂簾聽政,總算是如願以償
第二章 太后垂簾,改弦更張
論功行賞,新班子得有新氣象
殺猴儆雞,要殺就殺一品大員
重用漢人,識時務者為俊傑
搞洋務,需要的不僅僅是魄力
敲山震虎,慈禧大鬧議政王
誅殺安德海,太后頭上敢動土
一個失敗的母親,一個不爭氣的皇上
同治新婚親政,為何鬱悶無邊
重修圓明園,各打各的主意
叔侄鬧翻天,頑劣皇帝胡搞一氣
親生兒一命歸天,慈禧又到傷心處
皇位繼承成了大難題
御史尸諫,挑戰太后的絕對權威
第三章 翻雲覆雨,盡在掌握
兒皇帝的成長,好一段心酸路
慈安太后深宮暴卒,又是一樁千古疑案
清流為我所用,玩弄股掌之間
甲申政潮,奕新被趕出軍機處
戰和不定,中法戰爭勉強打個平手
老班子VS新班子,一蟹不如一蟹
瞞天過海,北洋艦隊與頤和園齊步前進
退居幕後,大事還是太后說了算
第四章 盛即是衰,轉折年代
六十大壽,看來是無福消受
奇恥大辱,甲午戰爭飽受創傷
變法引發危機,書生想搞政變
軟禁皇帝,豈不是輕而易舉
乙亥建儲,惹出天大的麻煩,
義和團進京,局勢全面失控
對外宣戰純屬百年誤傳
圍攻使館,葫蘆裡面賣的什麼藥
八國聯軍來了,慈禧太后跑了
庚子西狩大吃苦頭,方知黎民困苦
第五章 歲月滄桑,新政迷惘
國將不國,老太后也來搞新政
廢科舉波瀾不驚,新教育放之海內
機構大調整,模樣大翻新
袁世凱練軍有方,可人品不知咋樣
眾望所歸,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
立憲一本萬利,老太后有所動心
廷前相爭,預備立憲先行上馬
責任內閣背後的蹊蹺和較量
丁未政潮是權力之爭,權力平衡乃不二法寶
預備立憲路線圖,看起來很美
光緒含恨而終,太后緊隨其後,冥冥中似有天意
難思量,又到臨終授位時
風光大葬難掩落寞滄桑
小皇帝三歲登基,大清國三年而亡
附錄
慈禧太后大事年表
奏對五則
主要人物介紹
後記
媒體評論
以女性管理者的定位來勾畫慈禧太后不平凡的一生,出人意料卻又新見迭出。作者近年來一直從事晚清通俗史的寫作,力主平民史觀,深諳良史之道,此書不失為上乘之作。 ――紀連海
書摘
第一章 危急時刻,初握權柄
選秀改變命運,小女子走進深官
1835年也就是道光十五年的十月初十,這一天正值深秋,雖秋高氣爽且陽光高照,但已略帶寒意。這一天,在京城一個普通旗人的家裡,一個毫不起眼的女嬰呱呱墜地。她的出生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在20多年後,她卻引起了整個世界的關注――她便是後來的慈禧太后。
令人吃驚的是,這位日後統治大清帝國近半個世紀的風雲人物,她的出生在歷史文獻上竟然沒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記載,就連《清史稿》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記錄說:“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安徽寧池太廣道惠徵女”,除此之外,並無“紅光遍地、異香滿屋”之類例行的異兆加以奉承。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荒誕,這段不該有的空白,在給歷史學家們添了許多麻煩的同時,也讓文人騷客們有了無盡的想像空間。對於慈禧入宮前的事跡,在正史付之闕如的時候,反倒是諸多的野史稗乘作了極為生動有趣的描述。
譬如《清光緒帝外傳》中說,慈禧的父親曾任湖南副將,死於任上,極為窮困。慈禧與妹妹扶柩歸喪,船過清江浦的時候,正好另一位副將也去世了,喪舟正好停在慈禧的船邊。清江縣令吳棠派人給那位副將送喪禮300兩,但差人卻不慎將銀子送到了慈禧的船上。差人復命的時候,吳棠發現弄錯了,便讓人去要回那300兩銀子。
這時,吳棠身邊的一位幕僚說:“喪禮送出去了,再要回來恐怕不太好。何況,據說這船上的女子是前去京城參加選秀的滿洲閨秀,萬一她被皇上選中,以後大富大貴,說不定對大人今後的仕途會大有幫助。”吳縣令心想也是,這日後的機緣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犯不著為了300兩銀子惹下麻煩,於是便將此事放下。
慈禧和妹妹兩人當時正窮困潦倒,無意之中得了300兩銀子,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後來這吳縣令也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眷顧,由此飛黃騰達,最後做到督撫大員,自然不在話下。
這段記載,固然生動且引用率很高,但並非是歷史事實。事實上,慈禧的父親惠徵乃滿洲鑲藍旗人,他並沒有去湖南做過官,說他死在湖南任上顯系杜撰。惠微生於嘉慶十年(1805年),監生出身,他在吏部做了十幾年的筆帖式(相當於秘書的工作),是個默默無聞的一般公務員。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已經45歲的惠徵在當年的京察中被列為一等、軍機處記名,這才獲得了道府的任職資格並於當年外放山西歸綏道。鹹豐二年(1852年),惠徵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但太平軍在次年三月打到了安徽境內,惠徵因攜帶餉銀和印信逃避戰亂而被朝廷開除公職,在羞憤之下,當年便病死於鎮江。
從惠徵的履歷表來看,慈禧出生的時候,其父惠徵正在京城任職,因此慈禧出生在京城應該沒有疑問。最近倒是有人稱慈禧出生在山西長治縣西坡村,說她是漢人之女,後來被潞安府知府買為丫頭,並由此被收養為養女並參加選秀進入皇宮。持此說的人還舉出慈禧喜歡吃長治縣的黃小米、蘿蔔菜,愛唱山西民歌,甚至慈禧給的書信殘片、王氏家譜上的記載、慈禧生母墓等做佐證,這顯然是胡亂攀親的無稽之談。
最能證明慈禧出生地的,是慈禧的妹妹在鹹豐五年(1855年)參加選秀的記錄。這份檔案現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宮中雜件》第一二四七包中,其中有一份用大紅紙寫成的“排單”(當時選秀女的名單),當時慈禧妹妹是這樣記載的:“鑲藍旗滿洲,恩祥佐領下,原任道員惠徵之女,年十五歲,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戌時生,納(那)拉氏;原任員外郎吉郎阿之曾孫女,閒散景瑞之孫女;原任副都統惠顯之外孫女;住西四牌樓劈柴胡同。”
由於清朝京師八旗都居住在皇城,劈柴胡同和當時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的所在地阜城門內嘉寺胡同相距不遠,而慈禧一家正屬於鑲藍旗,住在這一帶當無疑問。如此看來,上述檔案檔案所記錄的“西四牌樓劈柴胡同”便應該是慈禧的出生地,而慈禧其實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丫頭。
按清代規定,後宮女子都要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其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八旗(含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中選秀女,通常是隔3年進行一次;另一種是從內務府三旗(清朝起家時由皇帝自領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也稱“上三旗”)中的普通旗人家挑選秀女,每年進行一次。內務府三旗的選秀主要是為宮中挑選宮女,如按當時規定,皇太后配有宮女12名,皇后l0名,皇貴妃和貴妃可配8名,妃和嬪6名,貴人4名,常在3名,答應有2名。這些在宮中服役的宮女,除了個別被皇帝看中而升為妃嬪的外,其他大都服役到25歲後放出宮外,自行婚嫁。
八旗的選秀則要嚴格得多,因為它主要是為皇帝、皇子、皇孫、親王和郡王物色婚姻的對象,並非是所有旗人家庭的女子均可參加。按嘉慶年後的規定,參選的家庭分為在京和外任官員及文武職的區別,具體情況如下:在京為官的文職須七品以上、武職須六品以上;外任官員文職須五品以上、武職須三品以上。也就是說,當時能參選的均為有相當品級的官員家庭女子,而且必須在13歲到l7歲之間,且身無殘疾、未曾裹足,方可備選。清廷之所以對選秀作出如此嚴格的規定,一來是為了保證滿洲貴族血統的純正與高貴,二來也是因為清宮中嬪妃(包括宮女)較前朝大大減少,“三千佳麗”的現象在清朝已不復見。
據記載,在應選之日,參加選秀的秀女們由神武門進至順貞門外等候,然後由太監按名冊順序引入,通常是五人一排進行初選,初選中的隨後還要再度進行複選。那些在複選中被選中的秀女,優秀的留在皇宮成為后妃的候選人,而其餘的便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
由此看來,慈禧和妹妹都曾在選秀中通過複選,不過慈禧更勝一籌。在鹹豐元年(1851年)的選秀中,17歲的慈禧脫穎而出,得以留在皇宮並被封為蘭貴人;慈禧的妹妹則在下一次選秀中未能選入皇宮,而是在後來成為了鹹豐的七弟奕赧(後來的醇親王)的福晉,她生下一個兒子名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這是後話,先按下不提。
說起慈禧的第一個封號“蘭貴人”,很多小說筆記誤以為“蘭兒”是她的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家的後人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當時家中庭院種有幾棵白杏樹,由此,慈禧的爺爺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至於鹹豐皇帝初封杏貞姑娘為蘭貴人,大概是因為鹹豐最喜歡玉蘭花,因此給她這樣一個封號。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這是慈禧改變命運甚至是主導晚清歷史的第一步。由此,17歲的杏貞姑娘便搬進了皇宮,成為鹹豐皇帝的蘭貴人。皇宮一入深似海,這位從小就過慣了養尊處優生活的官宦小姐,又該如何開始她的新生活呢?
母以子貴是女人的至尊法寶
按照清朝的后妃制度,後宮的位號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等級,通常是設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這五個級別是主位,而嬪以下的貴人、常在和答應都不是主位且不設人數限制,地位也遠不如有正式封號的妃嬪。貴人、常在和答應這三個等級的庶妃不但沒有專門的奉內管領,甚至連撫養自己孩子的權利都沒有。
慈禧入宮後所封的“蘭貴人”,當時只位於第六等,顯然是後宮中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客觀地說,慈禧沒有高貴的血統,她不過來自下五旗的鑲藍旗:她也沒有顯赫的家境,她的父親不過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官員,並不為人所知。或許,慈禧的“貴人”身份正好符合了她的出身,但這也意味著進宮後的慈禧必須要接受現實,要想登上皇后的寶座基本就是希望渺茫。
當時與慈禧一起進宮的,還有其他嬪妃如貞嬪、雲嬪和麗貴人等。貞嬪和雲嬪都是鹹豐在藩時(尚未登基前)的侍妾,兩人可謂是占儘先機。特別是貞嬪鈕鑽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鹹豐帝登基後便立刻由貞嬪晉封為貴妃,連升兩級;不久,鈕鈷祿氏更是直接被立為皇后(前皇后已死),成為中宮之首。
相比而言,慈禧則要遜色很多,她花了兩年時間才由貴人晉升為懿嬪,可見初入宮的慈禧並不是那么一帆風順。以慈禧爭強好勝的天性,她對此當然不會滿意。不過,慈禧還有機會,因為當時的妃子們(特別是皇后),都未曾為鹹豐生得子嗣,這對於愛新覺羅皇族乃至整個清廷來說可是件至關重要的事情――誰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獲得先手,那將在未來的後宮競爭中占盡優勢。
在雍正朝之後,清朝皇帝選定皇位繼承人雖然不限於嫡長子,但嫡子(皇后所生)和長子(年紀最大的兒子)終究能夠占據地位和年齡的優勢,也能得到皇帝更多的關注。慈禧知道自己在短期內無法超越皇后鈕鈷祿氏,所以她希望能夠搶在皇后和所有的妃子前頭為鹹豐生下子嗣,這樣就能迅速提升她的地位了。
但生育皇子這事,光著急是沒有用的。鹹豐20歲即位,當了四五年皇帝仍舊沒有子女,這在清朝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為這個事情,鹹豐自己也很是煩惱,總以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問題。好在鹹豐五年(1855年)的時候,他最寵愛的麗貴人懷孕生產,但讓他很不高興的是,麗貴人生下的卻是個女兒(大公主),於是鹹豐本來答應的賞賜物品全部減半發給。
鹹豐很著急,但慈禧比他更急,因為慈禧當時的身體也不太好,特別是在婦科方面。據記載,年輕時的慈禧每遇經期,似乎都有月經不調、痛經等毛病,往往導致“腰腹脹痛,胸滿呃逆”的症狀。在入宮兩年後,這個病症似乎沒有得到完全的好轉。好在慈禧後來升為懿嬪,地位得到提高,各方面的待遇也有所改善。在太醫的幫助下,慈禧得到了精心的調理,身體這才完全轉好。
或許是天意,或者是自己的努力,慈禧終於獲得了這份幸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