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引子簡介
套引子工匠第一人 蔚縣名人--- 高天元
套引子又稱(馬引子)是指馬車與馬相連中間,墊在馬背上防止馬車枷棒直接接觸馬肩把馬弄傷的一種,用草,樹棕與動物皮做成的一種套型工具。早在18世紀開始,套用於馬車(主要用於貨車)上,直到現在也是馬車的必備工具。在我國60年代時在農村擁有馬車隊,套引子,得到了最廣泛的套用。技術也得到了最高發展,其中以張家口高天元套引子為代表,在張家口地區趕車的師傅無人不知,他把套引子的實用提高到了藝術的高度。
套 引 子 tao yin zi
歷史追溯
說到套引子就不的不提到馬車了,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用馬來拉有輪子的車,這種車輪已經有輪輻,而不像早期的車輪那樣是整個木頭塊做成的。這種車輪比較輕便,易於操縱。此後的1000多年時間裡,這種用作長途運輸的馬拉車成為世界各國主要的運輸車輛。當然,這些馬車不僅拉貨運物,同時也用作載人遠行。然而隨著運輸量和距離的增加馬與車直接接觸經常出現馬肩磨破,馬兒不堪重負不在積極拉車,馬車壽命減短,馬兒肩部變形的問題,因此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套引子就應運兒生了,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提高了勞動效率。有效的保護了馬。隨著時間的推移,馬車不斷發展,出現了許多不同的馬車,套引子也一直不斷改變著,直到現在我們在農村的,地方還看到許多馬車依舊帶有套引子,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化的普及,馬車不在做為人們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而套引子也隨著運輸馬車的沒落,而逐漸消失, 經過我們的多方蒐集資料才找到了一些資料,套引子在中國60年代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那時候機械還未普及,以生產隊為單位農村,就都有一個馬車隊,那時候搞生產,搞建設,馬車就成為主要運輸工具,而隨之套引子也有了巨大的需求,上層的質量耐磨難用。而這就需要製作工藝,選材有較高的要求,促進了套引子的發展。而這就不得不提製作套引子的師傅了。
工藝介紹
套引子製作師傅不是一般皮匠師傅,別看一個小小套引子涉及了好多手工藝行業的內容。第一、熟皮子,提到熟皮子就不能不提到這個行業流傳的一句話,“好的皮匠師傅做不了套引子,而做套營子師傅是熟皮子的高手”。而眾所周知熟皮子是個最累的活,在那個時代由於工業不發達這個活全部用手工來做,所以在那個年代一個好的皮匠師傅是很吃香的!其技術也不外傳,高天元師傅在14歲走西口,到內蒙地區,口外等地區學習熟皮子的技術,幾經磨練終於帶這精湛是熟皮子技術回到老家河北蔚縣西河營,在那個年代本來是要做一個皮匠謀生,看到馬車對套引子的需求利用自己學過個皮匠技術開始苦心研究做套引子的工藝,並都創了自己的工藝個特殊的工具,熟皮子的技術也得到套用。第二、卷瓤子,在製作套引子工藝的過程中做瓤子的非常的關鍵,做瓤子首先是選材,好的材料加上好的工藝和上等的皮子一個套引子可以用20年,堪比一個馬或騾子的壽命。一般材料有樹棕、稻草、紅麻芥帆布等。先用套繩將樹棕和稻草、紅麻芥幫成一個扁擔型,最內是稻草(起柔韌性),包一層紅麻芥(起加強度)外在包一層樹棕,然後包三層耐磨帆布,用麻線縫製成一個中間細兩邊粗兩頭又細的一個扁擔型,應為每個牲口都是按每個牲口的實際尺寸訂做的,不合適的套引子會拉壞牲口的膀子,所以這個也是考驗製作師傅眼力,有經驗的師傅不用量一看就知道用多大的。第三、卷型,就是把做好的扁擔型瓤捲成合適牲口帶的型狀,這項工藝對製作師傅的造型能力要就就特別高,對定做牲口的脖子的形狀熟悉從而圈出合適的造型,高師傅說這樣牲口帶著才更舒服,能更好的拉車,而不是圈一個圈就行了。這也是高天元師傅多年的製作經驗。第四、上皮子,這個工藝是一個要就細緻的活,用的工具也比較多,先用硝水將熟好的皮子泡8小時以上,等軟硬正合適的時候,用皮線縫製到做好的內瓤上,這個皮的好壞縫製方法決定套引子的耐用程度,高師傅說:上好的套引子用的是上好的牛皮,一般會把皮子耐磨的地方放到和拉車木架接觸的地方這樣就增加了使用的時間。第五、定型、拋光、上油,這個的工序主要是對套引子的保護,定型一般是在外皮幹了後定型,讓它更適合牲口的肩膀。拋光時在上油前把皮面拋光然後上油,上油一般分2次,在做好後使用前上一次,在拉了一兩個月車以後再上一次,兩次上好後就可以用了。
面臨失傳的手工藝
隨著時間的流逝,馬車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套引子更是不為人所了解,許多城市80後90後都沒有見過,可是在中國的農村,鄉間地頭,機械不能進入的地方你只要注意仍然可以看見馬車為農民服務的身影,春天耕地拉梨,秋天拉莊稼平地。套引子製作的師傅也越來越少,高天元師傅雖然已經年過60,但是還是嫌不下來利用利自己的技術和力量還在為農村服務為,為他喜愛一生的牲口服務,並希望自己的技術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