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內容
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 “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包括《文心雕龍》中的“章表”、“奏啟”、“議對”這三類。據劉勰的說法,“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可見在較古的時候,章、表、奏、議四者還是有區別的,後來這種區別就逐漸消失了。章體文字久已失傳,表體文字大量可見,其內容比較廣泛。奏啟即奏,奏是進的意思,臣下言事稱奏事。《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奏事的文章戰國時稱上書,如李斯《上秦始皇書》。漢朝稱上書或上疏、奏書。疏的本義是條陳,即逐條陳說。如司馬相如《上疏諫獵》、枚乘《奏書諫吳王濞》。議對即議政、對策的文章。對策,簡稱策。《文心雕龍·議對》篇說:“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應舉時由皇帝出題目,題目寫在簡上,故叫策問;應舉者按題陳述自己的意見,故叫對策。漢代晁錯、董仲舒等都以對策著名。此外還有封事,也稱封章,這是一種秘密的奏議,進奏時加以密封,以防泄漏。書說(shuì) 包括書和說。書指一般的書信,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等。說一般是指游士的遊說之辭。如蘇代《說齊不為帝》,范雎《說秦昭王》。
《歷代名臣奏議選譯》概要
中國歷代的奏議多得難以統計,我們選編這本名臣奏議的宗旨是,儘可能在不大的篇幅里,向讀者展現奏議類文章的概貌和風采,並通過奏議這扇窗子來觀察中國歷史發展和封建官場等儘量廣闊的歷史層面。為此,在選編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各個時期和各種類型臣子的平衡,對奏議所反映出的內容也力求廣泛多樣。本書所選的奏議從戰國至清,時間跨度為兩乾多年,包括戰國時期二篇,漢代六篇,三國時期一篇,魏晉南北朝時期二篇,隋代一篇,唐代五篇,宋代七篇,元代一篇,明代三篇,清代七篇,總計三十五篇。這三十五篇奏議有長有短。其作者有當朝的,有在野的,有受皇帝倚重的,有被皇帝輕視的,有文臣,有武將。他們寫的奏議也因作者性格不同而風格各異。有的直抒己見,血氣方剛;有的深謀遠慮,謹慎委婉;有的清正廉明,忠心赤膽;有的除舊布新,篤志務實。上書的內容多種多樣,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對外關係以及皇帝本人等等,方方面面,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封建國家和君主遇到的不同類型的問題,其中不少是反映歷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這些奏議的讀者??帝王也是各不相同,有拓展疆土、張揚國威的創業之君,也有無能無才的亡國之君;有勤政賢達的明君,也有荒淫無道的昏君。不同奏議的命運也不同,有的被君王採納,臣子加官進爵,成就了一番事業;有的不被君王理睬,耗盡心血的經國大略如泥牛入海;更有甚者,有的臣子還因上書觸怒了皇帝而被罷官入獄,報國無門,赤心難平。
研究
奏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上行公文文體,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書的統稱,由於自身的特性,使其具有極大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而奏議在析事明理,加強公文的說服力、震懾力、感召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尤其是它的修辭運用,在實用性與可讀性的實現上奠定了堅實基礎。許多奏議是集突出的實用性和極強的可讀性於一體,因此研究奏議修辭對於當今公文的寫作具有重要意義。(二)為當代秘書工作者及其公文寫作提供理論參考概觀今同的公文寫作實踐,最為薄弱、最沒引起足夠重視的是公文語言表達和修辭。很長時間以來,公文寫作中大量存在格式化的“官樣文章’’,相互仿效,上下蹈襲,依葫蘆畫瓢。相當一部分公文寫作者對“辭達而已矣”的公文修辭原則做片面理解,以為只要把話說明白通順就可以,用不著在遣詞造句和表達技巧上下工夫,甚至誤認為公文表達排斥創新,不求生動,不講究修辭。新的黨八股已成公害,文牘主義越來越嚴重,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妨害了政令的貫徹,影響了公文的權威和效果的發揮,損害了組織和機關的形象。古代奏議通過巧妙的修辭運用,真正做到了言煉意精、言巧意新、言之有文、言之有采。從事文秘工作及公文寫作的同志可以從古代奏議的研讀中,比較其中的繼承與革新,從而使自己的寫作更為嫻熟自如,尤其是古代奏議的諸多語言表達和修辭運用,值得廣大秘書及公文寫作者反覆揣摩,理解其中真諦,以便使當今的公文寫作更為嚴謹,更富有表現力。研究奏議修辭在“時值全國都在呼籲提高公文寫作水平的今日”,其現實意義就更為深遠。(三)為公文語體修辭研究的學術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當下學術界對奏議的研究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就整體而言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而其中涉及到奏議語體修辭的研究就更顯薄弱。本文從奏議語體本身出發,在對奏議內涵、演變、特點進行梳理和對大量優秀奏議公文文本深入解讀的基礎上,結合文化、歷史、政治等相關原理,深入探討奏議語體修辭產生的原因,從而為公文語體修辭的建設和豐富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