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漢制,下官言事於上級用奏記,如《後漢書》陶謙上奏記於朱雋。這是漢魏時代的一種公文,後世亦有沿用。
示例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開元元年:左拾遺曲江張九齡,以元之有重望,為上所信任, 奏記勸其遠諂躁,進純厚,其略曰:“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向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又曰:“自君侯職相國之重,持用人之權,而淺中弱植之徒,已延頸企踵而至,諂親戚以求譽,媚賓客以取容,其間豈不有才,所失在於無恥。”元之嘉納其言。
奏記,解釋漢制,下官言事於上級用奏記,出處《後漢書》。例句陶謙上奏記於朱雋。
漢制,下官言事於上級用奏記,如《後漢書》陶謙上奏記於朱雋。這是漢魏時代的一種公文,後世亦有沿用。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開元元年:左拾遺曲江張九齡,以元之有重望,為上所信任, 奏記勸其遠諂躁,進純厚,其略曰:“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向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又曰:“自君侯職相國之重,持用人之權,而淺中弱植之徒,已延頸企踵而至,諂親戚以求譽,媚賓客以取容,其間豈不有才,所失在於無恥。”元之嘉納其言。
」上然之,賜束帛遣之。 」上聞之,以甚言涉大不敬,除籍為民,投之嶺表。 」明日,入中書,具為同列言之。
作者 著作背景及史料價值 版本 內容介紹1.表,臣對君有所陳請的書信。 2.奏,進之於君以言事的書信。 3.箋,下屬對上級的書信。
記奏 拼音: 解釋: 1.古代州郡僚佐向長官或百姓向州郡上書陳事。 ...
奏記王邑是出自《後漢·范升傳》的一篇文言文。
今國家秉聰明之弘道,明公履晏晏之純德,君臣相合,天下翕然,治平之化,有望於今。 」今明公視事,出入再期,宜當克己,以酬四海之心。 《禮》,一谷不升,則損服徹膳。
武王入殷,先去炮烙之刑。 仁賢之政,流聞後世。 化人在德,不在用刑。
《奏記東平王蒼》是東漢班固創作的一篇散文。班固於永平元年(58年),給東平王劉蒼所上的舉薦書,班固在書中推薦了多名人才,大多被劉蒼採納。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者簡介《邠寧進奏院記》是唐代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