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太超過世代,是著名影評人,人稱“台灣電影教母”焦雄屏對台灣地區崛起的新生代導演的稱呼。這些新生代導演指的是魏德聖、鈕承澤、楊雅喆、蘇照彬、李芸嬋、周美玲、陳懷恩、林書宇、林育賢等等。 在台灣這些新生代導演憑藉各自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讓台灣自製電影在沉寂十多年之後春暖花開,重新得到華語圈乃至整個亞洲的關注。
代表作品
比如:《海角七號》、《練習曲》、《冏男孩》、《最遙遠的距離》、《六號出口》、《九降風》、《盛夏光年》、《基因決定我愛你》以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表現特點
太超過世代對於前輩的超越不在藝術水平上,而是在敘事的親民和商業化的路線與包裝上。太超過世代的導演雖然以新銳姿態在亞洲影壇大放光芒。但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60後70前出生的,80後的不多,50後字頭的倒是有那么幾位,他們中很多人都和普通影迷一樣,是看著《悲情城市》、《風櫃來的人》等台灣經典電影長大的,在入行之前各自有一段做影迷的時代,楊德昌、侯孝賢、李行都是他們的偶像。
太超過世代的導演們憑藉各自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就引發了一片轟動,但他們並非天之驕子,並不是個個都好運氣到輕鬆成名的地步,從魏德聖到陳懷恩,每個人都有一本“創業血淚史”。他們大都是摸爬滾打多年才得到足夠的資金和支持,開啟屬於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台灣新導演們在電影中體現出來的接近時下年輕人生活態度,也是他們的影片能夠吸引年輕走進戲院的原因。
商業運作
這批新銳導演們在商業運作上仍舊處於摸索階段,因為台灣地區還沒有成熟的電影工業。在開拍他們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時,有的人或者是編劇或者副導演或者廣告導演甚至MV導演。他們一直浸潤在商業化造就的流程當中,所以他們的電影沒有前輩沉重的責任感。在藝術上面,暫時來說“太超過世代”是不能跟老前輩相比的。但是他們的電影從取材到拍攝手法再到宣傳方面都更加商業化。太超過世代的導演們在宣傳方式上也有自己的非常規性宣傳手段。比如電影《宅變》,這部由清一色80後青年電影人打造的影片,為了節省宣傳費用,不僅公共汽車廣告、電視廣告多管齊全下,捨得花本錢吆喝,電影的衍生產品也遍及書籍出版、手機等多個領域。專業劇團人員扮成小鬼在台北西門町“遊街”,以及電影宣傳時的“養小鬼”罐子,都做足了噱頭。
太超過世代大多通過申請製作輔導金的手段獲得啟動資金。由於這批導演多數都是第一次嘗試長篇劇情片的拍攝,沒有經過市場檢驗的作品也就沒有太可能可以獲得投資的資本。所以理性的新導演們就只能量入為出。拍攝青春片成為沒有辦法的辦法。
青春、愛情片基本上算是“太超過世代”的主打片,從2007年到2008年,每年台灣本土電影票房排名前十的基本都是青春片,太超過世代也很善於運用先參加國際電影展再轉回本地的運作方式,要參加國際影展,同性戀題材或者情色元素就會增多,於是在往外輸送的台灣電影中,同性戀這一元素已經多如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