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鎮[雲南省施甸縣太平鎮]

太平鎮[雲南省施甸縣太平鎮]

該行政村隸屬施甸縣太平鎮,地處太平鎮東邊,距 鎮政府所在地0.2公里,到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城53公里。東鄰莽林村,南鄰柳樹水村,西鄰東蚌村,北鄰田頭村。轄小河邊、太平街、陳家、東別等2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228戶,有鄉村人口4881人,其中農業人口4721人,勞動力430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443人。 全村國土面積20.93平方公里,海拔1810米,年平均氣溫16.1℃,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968畝,人均耕地1.04畝,林地13108.8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5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5日,保山縣人民政府成立。同年2月15日,保山縣第四區(由旺區)人民政府成立,太平鎮屬保山縣第四區,復設興平鎮。同年10月改設區轄行政村。

1952年改設區轄鄉(同年,等子和思臘一帶從龍陵復歸保山縣,並人第四區)。

1953年1月屬保山縣,設保山縣第三區(太平區)。

1956年3月併入由旺區。

1958年10月設太平公社。1961年9月設太平區。

1963年1月施甸縣成立,設太平區。

1969年12月設太平公社。

1976年4月,設太平公社、等子公社。

1984年4月,設太平區、等子區。1988年2月,設太平鄉、等子鄉。

2006年1月,撤銷太平鄉、等子鄉,設太平鎮。全鎮轄18個村民委員會,196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2009年,全鎮轄18個村民委員會,196個村民小組。具體為:太平村、田頭村、莽林村、蔣家村、地理村、李山村、椅子山村、東蚌村、興華村、柳樹水村、等子村、長安村、龍洞村、下壩村、大坪子村、烏木村、思臘村、綠水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平鎮位於施甸縣西北部,怒江東岸。地處東經98°54’ 35”至99°5’ 10”;北緯24°40’55”至24°54’09”之間。太平鎮人民政府駐地海拔1850米。東與由旺鎮相連,西與龍陵縣臘勐鄉隔江相望,南與何元鄉毗鄰,北與隆陽區蒲縹鎮接壤。東兩最大橫距14.5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0.63公里,全鎮總面積236.87平方公里。

氣候

該鎮屬北亞熱帶氣候。因山高谷深,垂直氣候變化突出,氣候差異大。海拔1400米以下氣溫高,雨量較少,屬南亞熱帶氣候。海拔1400米至1700米的山區及半山區氣候溫熱,雨量適中,屬中亞熱帶氣候。海拔1700米以上氣溫較低,雨量充足,屬北亞熱帶氣候。

自然資源

太平,水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河流有太平河、龍洞河。主要水庫有石房、水頭、里脈箐、大落坑、楊家田、浪壩溝、竹園7座水庫。主要泉眼有太平龍潭、龍洞村大龍、下壩豐,-二龍、三龍、四龍、金塘子等多處泉眼。

人口

2007年末,太平鎮總戶數7494戶,人口30694人,其中佤、彝、傣、景頗等少數民族1616人。

經濟發展

該鎮主要以食品加工、木器製作、鑄造、鍛工、經商、飲食服務為主,逐步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

2006年全鎮糧食總產l 1910噸,人均產糧393公斤。烤菸150.02萬公斤,甘蔗22465噸,生豬存欄45893頭,牛9563頭,馬665匹,山羊99隻。農村經濟總收入69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8元,財政總收入788萬元。民眾生產生活以種植為與養殖業為主。

交通

太平交通便利。滇緬公路(320國道)貫穿境內39.3公里,在上級各有關部門的扶持下,民眾投工投勞,先後修建124條公路,全長261.6公里,鎮內18個村,192個村民小組通公路。

社會事業

2007年,太平鎮有國小44所,在校學生2907人,入學率100%,教職員工205人。中學2所,在校學生1385人,教職員工90人。幼稚園1所,兒童155人,教師6人。

2007年,全鎮有文化廣播電視工作站1個,藏書2773冊,電視覆蓋率100%。衛生院2所,醫務人員24人,病床25張。現有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等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24人,其中:獲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4人,獲得中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120人。

旅遊景點

太平鎮[雲南省施甸縣太平鎮] 太平鎮[雲南省施甸縣太平鎮]

太平鎮境內谷地幽深,群山連綿,歷史文化厚重,有震憾山河的滇西抗戰江防遺址——惠通橋,有清綺秀麗的石瓢碳酸溫泉,有田疇綿延的自然奇觀月亮田,蘭花資源豐富,龍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名蘭之鎮”、“龍獅之鄉”的美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