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短吻海豚

太平洋短吻海豚

吻突很短,但與額部界線清楚。背鰭高大醒目,呈鐮狀後曲,基部幅廣。體背部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頭前部和上頜黑色,下頜僅吻端黑色,其餘白色。體側眼後達腹側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鰭基下側至尾基的體側為灰白色帶,口角至鰭肢前基,並越過鰭肢後基至肛門間有一黑帶。背鰭前部1/3為黑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色,後緣部灰色。尾鰭上下方皆為黑色或黑灰色。體色變異較大。上下頜每側有齒23~36枚。

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

棲息於北太平洋和一些鄰近海域(如日本海、南鄂霍次克海、南白令海、南
太平洋短吻海豚點太平洋短吻海豚點
加利福尼亞海灣)的溫暖水域中。分布範圍包括北太平洋西部大陸坡水域(南至中國南部)、北太平洋東部的大陸架和大陸坡水域(由阿拉斯加海灣南至墨西哥西部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以及北太平洋中位於北緯35度與北緯47度之間的遠離海岸的深水區域。
原產國家:加拿大、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墨西哥、俄羅斯、美國。
模式標本採集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附近海域。

形態特徵

太平洋短吻海豚有著魚雷一樣的身體,這有助於它們快速地穿行於水中。它們
太平洋短吻海豚點太平洋短吻海豚點
的體色是最顯著的辨認特點之一,背部、尾鰭、口鼻前端呈黑色或黑灰色;背鰭前部1/3為黑(灰)色,後半部全為灰白色;鰭肢同樣前緣部黑(灰)色,後緣部灰色;體側胸廓部的灰白色區域和白色的腹部以一條深色的細線(該線條從口角至鰭肢前基,並越過鰭肢後基至肛門間)清晰地隔開,這一點可以用來與 暗色斑紋海豚(Lagenorhynchus obscurus)相區分;從身體兩側後方的灰白色區域各延伸出兩條灰白色的線狀條紋,上面一條較清晰,沿著背部延伸至大約眼睛上方處消失,下面一條較模糊,在體側延伸至約胸廓處消失。人們認為這樣的體色是它們在水中的掩護色。成年個體平均體長為2.1—2.2米,體重為75—90千克。

生存習性

太平洋短吻海豚十分合群,有時可見千餘只海豚成群活
太平洋短吻海豚太平洋短吻海豚
動,但更常見的群體數量為50隻左右。當群體中的一員病了或者受傷了,其餘成員很少會離開其身邊。
太平洋短吻海豚捕食成大群活動的魚類,比如鯷魚、鯡魚、胡瓜魚和鯖魚。它們以10—20隻海豚為一群進行捕食,每隻成年海豚每天進食約9千克。
這種海豚非常活躍也很愛表現,會製造大片水霧。經常躍身擊浪,有時會在空中鏇轉或翻轉,在以側身或腹部著水。是有利的快游者,有些個體可能一起進行豚游。喜愛在大洋的波浪上衝浪及船尾乘浪,熱衷船首乘浪,似乎經常不聲不響地現身。有貼近水面遊行,只露出背鰭,貌似鯊魚。大群對可能分散成較小的群對攝食,但在休息或遊行時,又會重新聚集。經常伴隨其他的鯨豚類動物;也可能與海獅和海豹為伍。非常好奇,可能接近靜止不動的船隻。

繁育狀況

太平洋短吻海豚以“一夫多妻”制的方式繁育後代。該海豚的一個群體由一隻占統領地位的雄性和許多其它雄性與雌性組成,那隻作為統領者的雄性海豚會與性成熟的雌性交配。
雌性太平洋短吻海豚大約在5—6歲時達到性成熟,雄性則是在8—10歲。交配通常在夏天或者秋天進行。雌性海豚的孕期約為11—12個月,一胎產下一隻海豚,出生時體長約為90厘米,體重可達6千克。

平均壽命

對於人工圈養的這種海豚的壽命統計研究顯示,該海豚在這種狀態下的平均壽命為20年。

種群動態

種群數量

該海豚不屬於瀕危動物。日本海域資源豐富(估計30,000~50,000頭)。 太平洋水域約有90-100萬頭。沿美國西海岸的數量估計約13,000-122,000頭。1996-2001年期間,這個地區的平均豐度估計為約24,000頭。處於北太平洋中部的個體數量估計為50萬—93萬。

影響因素

作為食物而捕獵:該種在日本的沿海漁業中作為食物而被捕獵,以其難以捕捉的特性以及日本海域豐富的資源在日本海總的資源量來說捕捉的數量還未算是嚴重的威脅。
因為貿易而捕獵:一些捕到的活體被貿易展示在水族缸中。
意外死亡:部分意外卡死在漁業流刺網中,數量無法估計。

保護級別

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評估為無危物種(LC)。(採用ver 3.1標準。)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
國家(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級。

詞條備註

名片圖片來源:
物種分類信息來源: 
圖冊說明:
圖片“太平洋短吻海豚1”(之後圖片名稱省略“太平洋短吻海豚”,僅標其序號):來源,作者muzina_shanghai(@flickr),採用協定“CC BY-NC-ND 2.0” ;
圖片“2”—“6”:來源,作者Paruula(@flickr),採用協定“CC BY-NC-SA 2.0”;
圖片“7”來源,未見作者及版權資訊;
圖片“8”:來源,作者Yummifruitbat(@Wikipedia),採用協定“CC BY-SA 2.5”;
圖片“9”:來源,作者~Shanth(@flickr,本名Shanthanu Bhardwaj),採用協定“CC BY-SA 2.0”;
圖片“10”、“11”:“10”來源,“11”來源,作者jpmckenna - Snowshoeing This Weeknd(@flickr,本名Joe McKenna),採用協定“CC BY 2.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