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真海豚

長吻真海豚

長吻真海豚(學名: Delphinus capensis,由Gray於1828年命名),也稱繁齒海豚,為暖海性物種,體型與短吻真海豚相近,約2至2.5米。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活動,性活潑,游泳中常躍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其背鰭位於身體中部,背部黑色而腹部呈白色。上頜有齒55到65枚,下頜51到60。主以群棲性中上層魚類為食,如群游魚類和烏賊等。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西北太平洋主要在東海、南海、日本海。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阿根廷、巴西、智利、安哥拉、中國、哥倫比亞、剛果、孟加拉象牙海岸、朝鮮、吉布地、厄利垂亞、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加納、蓋亞那、高棉、中國香港特區、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日本、肯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茅利塔尼亞、墨西哥、莫三比克、新卡里多尼亞、紐西蘭、阿曼、巴基斯坦、秘魯、韓國、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新加坡、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利南、中國台灣省、泰國、阿聯、坦尚尼亞、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越南、西撒哈拉、葉門。

生存習性

似乎更喜歡淺層暖水,一般在靠近海岸,水深約180米以上的淺水陸棚區活動,很少在遠離大陸的海洋島嶼周圍發現它們的蹤跡。不同地區的長吻真海豚呈現不同的飲食差異,如巴西海域的,更喜歡頭足類動物;南加州的主要以沙丁魚、鳳尾魚、秋刀魚、小鰹魚和魷魚為食;非洲南部的食物來源則是沙丁魚、鳳尾魚、 魷魚以及許多種其他魚類,包括蛇鼻魚等。
群居性哺乳動物,有時發現一大群長吻真海豚由超過1000隻個體組成,這種大群也可能由較小的10-30隻一組關聯密切的海豚構成。
在海面,它們精力充沛,以一系列高速跳躍進出水面。像多數海豚一樣,長吻真海豚也會垂直起躍,從水面騰空而起,又以生動的飛濺著陸落入水中。它們的游速超過40公里/每小時。追逐獵物時,通常能潛水2至3分鐘,最深達280米。

形態特徵

體型同短吻真海豚相似,吻突較短吻真海豚長,背鰭中等高,位於體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鰭肢末端尖。體色分布同真海豚模樣,背部呈黑色,比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與額交界處有一黑色帶。下頜至鰭肢前基有一條黑色帶,在口角處彎成V形。由眼沿體側向後延伸至肛門有一條淺黑色帶。上額每側具小型齒55~65枚,下頜齒51~60枚。吻狹長,為顱長的2/3,吻長為吻基部寬的3.5倍以上,上頜骨齶面的縱溝較深。成體體長2~2.5米。
註:長吻真海豚圖冊圖片來源。

繁育狀況

春夏兩季生育,進入性成熟期的雌海豚每隔2-3年生育一次,懷孕期9-11個月,哺乳期大約6個月。性成熟期隨地區不同也有差異,一般而言,雄性可能需要2-7年,雌性需3-12年。初生崽海豚體長80-100厘米,重約10公斤。最大預期壽命22歲左右。

種群動態

尚無該物種全球分布的總豐度統計。各地區豐度情況如下:據1999和2005年調查資料,加利福利亞北部海域長吻真海豚的豐度估計約11000-49000隻,平均22000隻。加利福利亞南部連線墨西哥灣海域,據1995年估算,墨西哥灣有55000隻,南加利福利亞沿岸有69000隻。2007年在俄勒岡和華盛頓沿海的豐度估計約15334隻。1990年南非沿岸估算為15000-20000隻。長吻真海豚亞種很普遍,廣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但無任何其豐度的數據。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中國地區保護級別:
保護類型保護級別管理規定
CITES附錄控制商業貿易,除個人少量攜帶之外,所有標本出口須取得許可證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地方主管部門核發馴養繁殖許可證、經營利用許可證、配額、標識
 註:表格來源參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