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雲村

郵政編碼

474250

天雲村地理位置

天雲村位於豫西南,北靠伏牛山,南臨宛襄平原,古有“北扼洛陽、南控荊襄咽喉”之稱。夏商時屬豫州,秦時置雉縣,唐時為向城縣,明成化十二年置南召縣至今。全村面積52平方公里,490戶人口。氣候屬暖溫帶與亞熱帶交匯區,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河流縱橫,南北動植物匯聚。地上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查明的資源有食用菌天麻、朱苓、辛夷、柞蠶、杜仲、銀杏等上千種。尤以食用菌天麻、為最,在全國和省內都有很大影響,帶動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地理坐標為北緯33°12′-33°43′,東經111°55′-112°51′。海拔最低900米,最高1600米。
山區和丘陵面積占96.6%。屬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地處與溫暖帶交錯的邊緣,具有明顯的過度性特徵。年平均氣溫為14.8℃,最冷月份1月平均氣溫0.9℃,最熱月份7月平均氣溫27.5℃。年平均降水量839.5毫米。

旅遊資源

人間仙境娘娘潭

天雲村位於河南省南召縣伏牛山的深山區。從天雲村到鎮上,需翻一座山———慢嶺。慢嶺沒路,只有懸崖峭壁。在這個海拔最低900米,最高1600米,面積52平方公里的村子裡,490口人祖祖輩輩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天雲路難走,許多老輩人沒到過鎮上一次;天雲路難走,許多孩子上不到高中就輟學;天雲路難走,外村閨女都不願嫁進來,近親結婚多……

22
11

萊河

板山坪鄉天雲村上有三個水潭,上邊是困龍潭,中間是娘娘潭,下邊是黃龍潭。一線三潭,各離三里。困龍潭水深不見底,陰沉沉,令人望而生畏。冷叟叟,使人不寒而慄;黃龍潭水清見底,呼呼呼,不聲震耳欲聾;娘娘潭山秀水清,風景怡人。周圍儘是奇花異草,方圓數十丈,南邊是十五丈高的瀑布,水從上面流下來好似一幅珍珠帘子,串串珠子撒入潭中,十分好看。瀑布後面是兩丈多高的大石峽,娘娘當年乘涼坐的石椅還留在那裡。潭的東邊是十幾丈勢如刀切般的影背牆。兩邊是一個二十多丈高形如磨菇的山石。
黃龍潭位於海拔600米的山谷中,因其附近有一村莊黃龍組而得名,地處寶天曼東,潭水深不可測,呈橢圓形,面積達400平方米,由黃龍潭溝山洪沖積而成。潭上有50米高的瀑布,瀑布壁為黑褐色花崗岩石。瀑壁寬30米,潭清幽自然,水中有魚兒遊動,時不時還有大鯢的叫聲傳來,瀑水飛卷而來,浪花飛濺,雨霧繚繞,壁上蕨類植物搖曳生長,又有石豆、過橋草、金柴等名貴中藥材,還有不知名的鳥兒在岩縫間出沒飛落。潭的兩側是高400米、綿延8公里的山脈,兩架山脈之間最寬處200米,最窄處10米,黃龍潭所處地兩邊山體牆陡如刀削,兩山體與地面呈75度,山勢陡峭而起,山上主要是以樺櫟、青槓為主的灌木叢,兩道山脈呈南北走向,太陽光照只能上下午輪流普照射,故兩道山體當地人稱為東西影壁牆,潭與山體渾然一體、緊密相依。黃龍潭年均氣溫度12攝氏度,潭水天然清純,久坐備感清涼、身心俱淨、心曠神怡。是旅遊、觀光、避暑、探險的佳地。黃龍潭位於南陽市南召縣板山坪鎮樊樓村,位於南陽市西北部88公里處,距縣城35公里,距鎮區9公里,鎮區到該景區有等外級土路,距寶天曼26公里,距百尺潭66公里,與周圍景區可形成旅遊環線。
鬼門潭地處海拔550米的峽谷中,潭四周是青褐色花崗岩石,潭壁高6米,潭東、西兩側是高400米的山脈,山上是以樺櫟、青槓為主的灌木林,兩座山脈均長8公里,山谷中最寬為200米,最窄處10米,鬼門潭所處地僅有15米,陡峭的石壁,黑藍黑藍的潭水,茂密陰暗的樹林,遊人難以前進,故名“鬼門潭”,潭水不因季節變化而變化,鬼門潭日均光照2小時,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潭水清純幽藍,卻無人沐浴,站立附近片刻,頓覺寒氣逼人,陰森可怕;潭壁的石縫間常有青蛇出沒,或在壁上走,或在水中游,或盤曲不動,只能遠看而不可近玩;潭壁的石壁上青苔遍布,有石豆、金柴、過橋草等名貴中藥材,但無人問津;潭壁上下有幾眼不規則小洞縫,終年往外滲水。

33
44

優秀村幹部

當天雲村的民眾走在村里公路上的時候,人們總會想起老支書吳長明帶領全村勞力,手揮鐵錘和鋼釺,在山風呼嘯的密林中,披荊斬棘,辟出一條出山之路;當暮色籠罩山野,山坳里人家燈火次第亮起來,歡聚在一起看電視的時候,人們不會忘記吳長明20多年的執著追求光明的艱辛......
吳長明,是南召縣板山坪鎮天雲村人,從1971年任天雲村黨支部書記以來,30多年來殫精竭慮為這個地處白雲深處的民眾辦實事。他目光長遠,思維活躍,被村民們稱為“深山人精”。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天雲村因為交通不便,落後閉塞,曾經出現一些尷尬的事兒:當時村里種植的天麻,外地藥商嫌山高路陡不願登門收購,經常滯銷,民眾賤價出售;外村的女孩不願嫁進山里,為防止光棍增多,村里形成一條不成文的約定,本村女孩只準嫁本村青年......
為打通一條通向山外的富裕之路,1994年吳長明發動民眾集資修路,他帶領村幹部在沒漆深的雪地里規劃線路,民眾的疑慮打消了,自願加入修路隊伍。但僅憑鐵錘、鋼桿,在60多度的陡岥山岩上鑿路,施工進度像蝸牛爬行,老吳就用“紅旗渠”精神鼓勵大家,第一期工程修了3個月,僅一公里多。
老吳“愚公”移山的修路精神感動了縣鄉領導,1997年底,板山坪鎮調集10個村勞力支持天雲村修路,奮戰了一個半月,修通了一條長7公里的村道,該縣最後一個不通車的行政村通車了。1998年,中央二套攝製播放了關於南召縣板山坪鎮天雲村的專題片——《最後的馬幫》,依靠馬幫馱運貨物的歷史終結了。
路雖然通了,但是天雲村民眾還毅然生活在點蠟熬油、吃麵用石碾的落後環境中。經過自己反覆考察,吳長明萌生了一個念頭,打算在山裡落差百米的大瀑布——娘娘潭邊建一個小水電站。在召開村兩委班子會研究時,村幹部都持反對意見,民眾更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的故事:建水電站需要100多噸水泥,從穿約6公里的大峽谷往山里背,需要涉水攀岩,運送一袋水泥需要1天,2000多袋水泥最快需要1個月背完。即使電站建成了,倘若發不出電來,不成了勞民傷財工程。
老吳看出大家的心思,不惑之年的他,掄起一袋水泥背在肩上,從峽谷中向娘娘潭進發,遇河過河,逢壁攀壁,途中餓了吃點乾糧,渴了喝口河水,返回時,已是日落西山了。大家深深地被感動了,第二天全村一百多號勞力,一人背一袋水泥上山,經過半個月,小山堆似的水泥全部運送完畢,1983年建成發電,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照明電。
轉眼到了2000年,民眾的生活逐漸富裕,家用電器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小水電已不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恰逢國家實施農網改造工程,腦子活絡的老吳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辭職多年的他又重新走馬上任,帶領全村勞力和電業部門人員一道進山挖坑抬桿,風餐露宿在施工工地,3個月後200多根高低壓線桿全部豎起來了,高壓電接通了,全村一片沸騰。然而,全村120戶人家只有一戶沒有用上電,那一戶就是吳長明家,因為他家獨居在十幾里外的泥盤嶺上,投資和施工量太大。
2003年,年過花甲的吳長明因病從村支書位上退了下來,他整天背著钁頭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轉悠,在這刨一下,在那挖幾下,後來民眾才知道他在挖“黑藥”。吳長明通過諮詢,了解到“黑藥”學名叫朱苓,適宜在該村種植。兩年多的摸索試種,他已經成功地掌握了種植技術,並向村民推廣,目前已成為當地民眾的一項主要致富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