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鍾洞得名於洞內一形如大鐘的巨型石筍。洞穴長828.5米,洞深38.2米。最寬處38.6米。最窄處僅1.3米。最高53.4米,最低處公1.5米。整個洞體海拔762—800米。洞穴橫剖面大部分洞道呈三角形,洞底覆蓋有碳酸鈣沉積和泥沙沉積物。碳酸鈣沉積形態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盾、穴珠、流石等。
形成原因
天鍾洞發育於的石炭系中上統(距今抬約3億年)的灰岩和白雲岩中。洞穴最初形成於新近紀(距今23.3百萬年):早期為黃後地下河下游地下河通道。洞道內處於充水狀態:中期由於構造抬升,河流下切,洞穴成為鴛鴦湖坡立谷的地下河通道。轉為半充水狀態;晚期隨著構造的進一步抬升。河流繼續下切。地下水轉入下層而成為旱洞。
主要景點
“天鍾”洞內鐘乳石多酷肖動物,有鱷魚廳、金雞廳、百獸廳和犀牛廳等。洞中有一鍾乳如銅鐘倒扣於地,那是由岩漿水滴滴了幾億年後形成高5米多、直徑3米多的巨大古鐘形狀,鐘身遍布細石乳,宛似蝌蚪文。人們說,這是獸界的“法律條文”,故鍾名“天鍾”,洞名亦由此而得。“天鍾”洞由石花、石樹、石盤、石幔、石筍、石柱、石葡萄、石鐘乳等組成的一幅幅溶洞景觀,有的如宮殿樓閣,有的如魚蟲禽獸,有的如田園沃野、林、樹、塔、屋,也有的如深山飛瀑,有的如莽莽雪原,還有些小景物,如明鏡高懸,天狗望月等更是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