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釉

天目釉

關於天目釉的來源,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是日本人把底釉上奇異的色點驚為天之目,故稱天目釉;有的認為產於福建、江西等地。天目釉有耀變、玳瑁、油滴、兔毫、木葉等斑色,已經失傳了800多年,在中國陶瓷專著中有介紹,可惜在國內已無實物存世。宋代曾有一位來訪的日本和尚把幾件天目釉瓷器帶往日本,至今只有在日本存世屈指可數的幾件作品。

基本信息

傳承與發展

天目釉天目釉
南宋滅亡後,油滴釉工藝逐漸失傳,建國後,輕工部組織一系列的恢復性研究工作,山東淄博立足於華北油滴釉的基礎上,較好的恢復了傳統油滴釉的配釉和燒制工藝,當時,博山美陶廠曾接受過來自日本的油滴釉產品的訂單,後因燒成難度大和金融危機的衝擊而再度沉寂。
此後,山東有諸多的能人志士繼續研究此項工藝,尤其是寧庭業老師多年來致力於此項工藝技術的恢復和研發,他使用土石原礦製作的雨點釉作品基本還原了宋元時期的雨點釉風格,倍受日本韓國及國內人士的青睞。
爾後,寧老師結合現代陶瓷製作工藝,拋棄原有的純土礦原料的釉藥配方,進而通過不同的化學試劑的配比,使用二次施釉的方法,於2008年發明紅色雨點釉,並申請發明專利。

生產歷史

天目釉天目釉
建陽窯,簡稱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宋代名窯之一,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池墩、蘆花坪一帶。
建窯創燒於唐代,主要產品為青釉瓷。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極為盛行,主要燒制黑釉瓷、青瓷、青白瓷等,最終在清代結束。
建窯以黑釉瓷聞名於世,古代文獻中稱為“烏泥建”、“紫建”、“黑建”。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被稱為“黑釉盞”,其造型酷似漏斗,口大足小,分敞口和合口兩種,其中敞口的較多,底部為淺玉環圈足,有鏇坯紋。建窯原是南方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求,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足底有“供御”、“進盞”銘文。
黑釉盞胎體厚重堅緻,胎色紫黑。由於瓷胎含鐵量較高,因此黑釉盞一向有“鐵胎”之稱。其釉質潤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皆施釉,外釉接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厚掛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名貴的品種。兔毫盞,因在釉面上閃現狀如兔毫般銀光閃爍的絲條紋而得名,按其釉色又分“金盞”、“銀盞”和“藍盞”,而“藍盞”尤為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以看見其釉面開出細小的蟬羽紋,點綴著些像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彎彎曲曲宛如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變化無窮。油滴盞,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的小圓點,星羅棋布,經日光照耀,猶如油滴般晶瑩閃爍。鷓鴣斑釉,其釉面呈現狀如鷓鴣赤紫相間的羽毛一樣的斑紋,令人撲朔迷離。“曜變”則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從器表的薄膜上所煥發出來的黃藍綠紫等色融合在一起的彩光,變幻莫測,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

油滴天目釉

為天目釉的一種種類。油滴天目釉因製作技術之獨特奧妙、千載難逢而成為古今中外的傳統名釉,古今中外陶瓷業界所追求的目標,用其生產出來的瓷器特點是穩重、美觀,且富於變化而成為陶瓷業中的藝術珍品,目前傳世佳作並不多見。
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調試,劉坤生和鄭韓準終於在2011年將這一名貴釉種----油滴天目釉成功地套用於衛浴藝術盆上,體現藝術與實用的完美結合。經1280度高溫燒成,釉面硬度高、耐磨性好、耐腐蝕性強,具有金屬光澤,紋理精美,是高技術、高檔次、高附加值的建築衛生陶瓷新品種,倍受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消費者所追捧。

曜變天目盞

最珍貴的則是曜變天目盞。曜變天目釉層透暗藍,釉面散布著許多黃色或淺黃花色斑點,斑點周圍閃耀著一圈紫藍色的霞光,斑點隨光線入射方向而改變其顏色,呈現紅、藍、綠等色彩或閃射金光;不同角度觀察,其顏色各異,光、色變化奇妙,為語言所無法描述。油滴天目的特點是在黑釉上布滿許多銀灰色的圓晶點,似“夜空星辰”,為銀油滴;如圓晶點呈金黃色,則為金油滴。兔毫的產生,主要是形成油滴的鐵結晶和釉都向下流動,由於流速的不同在黑釉中透出美麗的褐黃、藍綠、淡棕或鐵鏽色的兔毫狀流紋並富有立體與空間感,其色調偏金黃者稱之為金兔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