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始建於1946年,是天津市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學醫院,醫院為三級甲等醫院、全國“百佳醫院”、天津市醫學中心。醫院現設有34個臨床科室、11個醫技科室和7個臨床研究所(天津市神經病學研究所、天津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天津市肺癌研究所、天津市內分泌研究所臨床部、天津性傳播疾病研究所、天津普通外科研究所、天津呼吸疾病研究所)。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臨床醫學為一級博士授權點,2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基本信息

醫院設施

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臨床醫學為一級博士授權點,2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神經外科、內分泌與代謝病、泌尿外科(與二院共建))、4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神經外科與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內分泌與代謝病)、6個天津市重點學科(神經外科與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內分泌與代謝病、胸心外科、普通外科、內分泌與核醫學)。

醫療工作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天津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1993年6月21~24日,天津市醫院評審委員會組織了34名各方專家,分7個專業組,對我院進行了三級醫院的試評工作。試評工作嚴格按照《評審標準》和評審程式,圍繞基礎質量、醫德醫風、科學管理三個重點。最終我院按千分製得分為960.20分。7月15日天津市醫院評審委員會審議通過,我院成為天津市首家三級甲等醫院

三甲達標後,1997年又開始了創“百佳醫院”活動,制定了一系列的有關醫療質量、醫療安全的關鍵制度,進一步強化了三級查房制度、疑難病會診制度、出院病例討論制度、術前討論及術前談話制度、首診負責制、醫療差錯監控及處理制度,同時開展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滿意率、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醫療工作效率為主題的活動,在1998年全國評審中,我院一舉通過評審,獲得全國“百佳醫院”光榮稱號,使我院在全國、全市的地位有了明顯提高,形成了以院長質量查房為龍頭的醫療質量管理及評價體系。

臨床科室設定

2006年,隨著外科中心大樓的全面啟用,醫院完成了臨床科室的布局調整,全院病床總數增至1600張,成為天津市乃至華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醫院,醫院的綜合優勢日益顯見。目醫院科室專業設定如下:

臨床科室:心臟科、腎臟科、血液科、呼吸科、消化科、內分泌科、代謝病科、感染免疫科、急救中心、心胸外科、外科ICU、泌尿外科、骨外科、普通外科、中西醫結合外科、麻醉科、婦產科[婦科、產科、計畫生育(門診)]、兒科(兒內科、新生兒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核醫學科、幹部病房、康復理療科。

醫技科室:生化檢驗室、臨床檢驗室、細菌檢驗室、免疫檢驗室、特檢中心、醫學影像科、PET-CT、放療科、超聲科、輸血科、病理科、病理生理科、藥劑科;

其它:外科中心手術室、南樓手術室、門診手術室。

醫療任務

隨著醫院在我市醫學中心地位的確立,目前門診日均接待3300人次、急診400~500人次,月均出院病人2000人次,預計全年門急診接診120萬人次,出院病人2.4萬人次。病人除來自本市外,還有超過30%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主要為華北、東北等地區。

各時期醫療特色

醫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醫療水平在天津市醫療衛生系統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在多學科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建院初期,形成了國內多個專業專家團隊,醫院科室設定較全,初步具備目前重點專科的基礎。在國內較早開展開顱手術,並在本市和全國享有較高聲譽。五十年代學習蘇聯巴甫洛夫學說,學習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較早開展國內角膜移植,並在國內較早開展了低溫麻醉下心臟直視手術,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六十年代開展內分泌臨床工作,開始研究鈣磷代謝。為國內內分泌專業及開展臨床工作較早的醫院。七十年代開展起搏器及鋰電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功。在本市第一家開展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研究和治療。八十年代泌尿外科開展腎移植手術九十例。大力開展中西醫結合臨床,如皮膚科治療,各科均設有中西醫結合門診。

九十年代以來,醫院各專業全面發展,確定了我院在天津市的醫學中心地位:中西醫結合治療重型胰腺炎、重症膽管炎、敗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疑難、危重症的治療,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普通外科開展了肝臟和小腸移植,並在肝、膽、胰腺、乳腺、胰島細胞瘤、胃腸等常規手術的治療和腹腔鏡外科等方面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內分泌科在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和骨代謝病治療與研究水平中居全國領先;神經外科在顱腦腫瘤、脊髓腫瘤、腦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療以及腦腫瘤的基礎研究等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顱腦損傷病理及臨床研究居世界先進水平;神經內科在帕金森氏病及其它錐體外系疾病的發病機理實驗和臨床診療的研究、癲癇的發病機理、臨床診療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核醫學科在甲狀腺疾病的診療和放射性核素的治療等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影像醫學科在神經系統疾病、腎上腺腫瘤影像診斷、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療和骨礦含量測定的研究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科技工作

科研工作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是現代化醫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天津市大型醫學中心之一,我院始終堅持科教興院戰略,以臨床套用研究為主體,以基礎研究為依託,逐年、逐步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醫院重視科研管理,注重人才培養和學術梯隊建設。數年來成果卓著、人才輩出,學術水平穩步提高。

“九五”期間,我院承擔局級及以上科研項目92項,共獲得資助292.1萬元。而“十五”期間,無論課題項目數還是課題經費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僅2005年一年所取得的經費數就相當於“九五”期間的兩倍。

從1996年始10年間共對138項課題進行了鑑定工作。其中“十五”期間,有80%的鑑定項目達到國際水平。

1996年~2005年,我院共獲得天津市科技獎62項。而在近五年中,獲得的高級獎項數目明顯提高,特別是在自然科學獎中,有了新的突破。

近十年來,我院大力開展新技術工作,並將這些技術按照國家要求套用於臨床,有247項新技術填補了天津市醫療衛生系統的空白。近五年,其項目數是前五年的兩倍。

十年來,我院發表的學術論文數始終位於天津市醫療衛生系統的前列,共發表3239篇學術論文。近五年來,我院更加重視科研論文發表的層次和水平,被SCI收錄的論文也逐年增多。

為了與國際接軌和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我院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參加中華醫學會及其各級分會主辦的學術會議,使本院醫師籍此捷徑迅速獲得相關科技信息,了解國內外同專業的發展概貌。我院與中華醫學會天津分會合作,結合繼續醫學教育,先後承辦 “全國骨質疏鬆學術研討會”。 “全國胃腸動力學術會議”、 “骨科進展研討會”、 “華北地區醫學影像放射學會議”, “呼吸衰竭、肺部感染、SARS”、“北方醫學科技論壇2003’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學術研討會”、“全國心臟介入會議”、“全國磁共振學術會議”,多層面的學術交流,提高了我院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水平和業務素質,促進了對自身位置的客觀審視,並增強了危機意識和緊迫感。

學科是醫院科研工作乃至醫療、教學、預防工作的重要支撐。重點學科是醫院的主幹學科,其發展和水平集中代表了醫院的特色和優勢,是牽動醫院科技進步、帶動其他學科共同發展的龍頭。集中力量建設高質量、有特色的學科,使之成為高等院校科學研究中心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是一項帶有戰略性的措施。

“211工程”是我國教育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我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外科學科”、“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學科”、“神經外科學與神經病學學科”和“內分泌學科(臨床)”被列入天津醫科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

醫院非常重視重點學科的建設,及時總結並認真解決重點學科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斷注入資金,為重點學科的發展注入活力。按照學科建設規劃,政府撥款255萬元。我院在克服各種困難後,自籌經費440萬元,其中80%用於購置學科建設需要的大型儀器、設備,以及改善重點學科的實驗條件,提升科研水平。

2002年國家教委對天津醫科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進行整體驗收,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各學科均已按天津醫科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計畫,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建設內容,全面實現了項目預期建設目標,高質量、超額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多項代表學科發展水平的標誌性成果。

2001年6月我院 “神經外科學與神經病學學科”、“內分泌與核醫學學科”、“影像醫學學科”三個學科入選市級重點學科。

2004年又有6個學科成為校級重點學科,他們是:“骨科學學科”、“婦產科學學科”、“消化病學學科”、“呼吸病學學科”、“心內科學學科”、“感染科學學科”。

“九五”期間醫院又進一步確立了院級重點學科,其目的是通過3-6年的院內資助,使這些重點學科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方向上上一個新台階,目標是有能力承擔部、市級課題和引進“拳頭”技術,力爭在某個領域居本市的龍頭地位,進而邁向國內領先水平。首批列入院級重點學科的是“婦產科學學科”、“皮膚病學學科”、“呼吸病學學科”、“心內科學學科”、“泌尿外科學學科”和“麻醉學學科”。

為了促進科技創新工作,我院鼓勵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課題申報,同時鼓勵申報專利。“十五”期間,我院共獲得專利19項。已有3項科研成果成功進行了轉化。

2000年,《科技通訊》創刊,旨在宣傳我院科技工作、鼓勵先進、挖掘人才、創建環境、促進科技工作的開展。目前已出版10餘期,成為我院重要的科技工作宣傳工具。

科技工作(二)

“十五”期間,我院藥物臨床試驗基地達到6個。同時積極拓展臨床藥理研究領域,臨床藥理研究涉及的科室已經達到30個。承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藥理研究任務100餘項。

在抗擊非典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在院領導的支持下,成功地舉辦了由天津市科委、天津市衛生局、天津醫科大學主辦海河醫院承辦的“北方醫學科技論壇2003’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學術研討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和天津市市長戴相龍親切會見了與會的專家,天津市副市長張俊芳在會上致辭,市委常委陳超英也參加了這個會議,並就天津的抗擊非典工作主持了專家座談會。該論壇會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天津媒體以及全國數家網站均進行了廣泛報導。

實驗室是科研工作的基地,是醫院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十五”期間,我院投巨資重新建設了5000m的實驗中心;為方便學術交流,又在新實驗中心修建了設施完備、功能現代的科學會議廳,並安排專人實施管理、維護和服務工作,科學會議廳面向全院的科技工作開放。

新實驗中心的建立,顯著改善了醫院的科研環境和科研條件;

1998年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台了《中醫藥科研實驗室分級登記管理辦法》,並於1999年7月開始受理。我院根據實驗室建設規劃和發展目標,以及市衛生局的通知精神,於2005年9月及時組織中西醫結合外科“消化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實驗室”和中醫科 “中藥藥理學實驗室” 進行中醫藥科研實驗室的二級登記申報工作,並於當年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

教學工作

建院初期天津中央醫院的醫療水平屬國內一流。由於技術實力雄厚,全國10餘所醫學院校紛紛派來學生實習,如私立遼寧醫學院、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國立山西醫學院、河北省立醫學院、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國立江蘇醫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上海同德醫學院、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等。實習專業以臨床醫學為主,還有藥學、護理、麻醉等專業實習,實習學生總數可達70人。另外,根據政府衛生部辦院宗旨要求各中央醫院為地方醫院訓練臨床人員,天津市總醫院(中央醫院)負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熱河、察哈爾、綏遠七省及北平、天津、青島三市地方醫院的專業人員培訓,列入計畫的有內科、外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科進修班每期一年,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及教學計畫和要求。1953年,受衛生部委託舉辦第一期全國神經科進修班。1956年天津醫學院成立後,總醫院為基礎醫學教研室輸送了一批講師和教授。被國外著名學者稱為“中國鈣磷代謝知識之父”的著名內分泌專家朱憲彝教授首任天津醫學院院長兼總醫院院長;趙以成教授為我國傑出的神經外科創始人;總醫院腦系科成為我國神經外科的發源地;影像醫學是神經放射學的發祥地;我國實施第一例開顱手術的是趙以成教授;第一批開展心臟直視手術的是張天惠教授;我國首次創用脊柱截骨術治療強直性脊柱類駝背畸形的第一人是劉潤田教授,第一本《頭顱CT診斷學》問世的作者是吳恩惠教授;出版第一本《皮膚病學》的作者是朱德生教授;打開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第一頁的是吳鹹中教授;進入地甲腫防治領域第一人是朱憲彝教授;總醫院在內科內分泌與代謝、腹部外科、胸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婦產科、腦系科及耳鼻喉科等專科技術方面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形成了具有專科特色的綜合性教學醫院。70年代受國家衛生部委託舉辦內分泌、影像醫學、神經病學部辦班108期。培養學員3000餘名。隨著醫學院教學規模的不斷擴大,80年代醫院配合醫學院開辦了繼協和醫院之後第二家醫學系八年制,培養了八屆近160名學生。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本科護理系,以後相繼開辦了生物醫學工程系、影像醫學系及麻醉專業和兒科專業。

醫院有教師745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374人,高級職稱教師占全院教師總數50.2%,教師中博士學位、碩士學位453人,占教師總數60.8%,博士生導師47人,碩士生導師185人,1名工程院院士,12名政府授銜專家,享受政府津貼44人,具有副高級以上技術人員460人。

醫院教學基礎設施完備,可容約500餘名學生上理論課,有電教室、多媒體演播製作室、技能訓練室、示教室近30餘間,還有16個教研室、教學辦公室、資料室、印刷室等。

醫院設有7個研究所,2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博士授權點。醫院設有66個科學研究實驗室,設備先進齊全,萬元以上實驗儀器1156台(件),可供七年制學生和研究生作科研課題。醫院圖書館藏書3.56萬餘冊,期刊類744種,其中外文刊物134種,中文刊物610種,有2000餘種英文全文資料庫(軍圖),6000餘種中文全文資料庫(清華同方),圖書館實現網路化,配備電腦65台,24小時開放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文獻查詢和上網閱讀服務。醫院承擔著醫科大學醫學系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醫學影像系、護理系、衛生系、生物醫學工程系、麻醉專業、兒科專業、護校教學任務以及醫科大學成教學院、二級學院部分教學任務。自1999年開始承擔中西醫結合國際學院臨床醫學系留學生英文教學任務。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醫院在多年的教學中,把“三基”訓練貫徹於醫療、教學的始終。形成從主任到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的以突出醫學基本功的傳、幫、帶傳統,無論是見習醫生、實習醫生還是進修醫生都能感受到醫院的教學氛圍, 90年代以來,醫院教師在天津市、醫科大學等多媒體課件比賽、青年教師講課大賽,外語講課大賽頻頻獲獎、名列前茅。

醫院的三級醫師查房數年如一日,以其為主線涵蓋了二級學科總查房、教學查房(英語教學查房)、示教查房,專家評教查房,以及各種病例討論(疑難、術前、出院、死亡病例)等。濃厚的學術氛圍培育和造就了中青年教師,潛移默化地激勵了年輕醫師的帶教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各級醫師臨床思維的能力,使他們在這片醫學的沃土中茁壯成長。

人才是醫院發展後勁的體現,是醫院的希望與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醫院經過創業奮進和多年的教學磨練,訓練了一支奉獻於臨床教育事業的,穩定的專家隊伍和逐步成長的中青年骨幹教師。我院老一輩醫學教育家朱憲彝教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趙以成教授嚴謹教學,誨人不倦;俞靄峰教授心凝醫壇半世紀,桃李滿天下,魂系婦孺五十載,豐功留中華;以及醫院名譽院長吳恩惠教授一生以“止於至善”為座右銘永遠勤勉,並於2006年榮膺國家級教學名師;德高望重的神經內科陳世畯教授,高超的教學技藝,崇尚“懸壺濟世”的醫德;浦佩玉教授心繫事業,別無他求。他們為人師表的教師風範給我們教師以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楷模帶出了一批批醫德高尚、業務精湛、為人師表的中青年師資隊伍。總醫院人換了一批又一批,然而“嚴謹、求精、奉獻、攀登”的精神卻永遠的保留和繼承下來。

文革後恢復聯考以來,我院培養醫學專業本科生4022名(按實習生人數統計、不包括理論授課及各小系學生人數),已培養研究生1782名(不包括在學的),已培養留學生253名,還培養了27名來自15個國家的研究生,其中有4名博士生,接受了來自16個國家的42名進修生、國外醫學院實習生。

最早培養的神經外科、內分泌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外科、神經放射學科的學員已成為全國各醫院學科的奠基人。培養的學生遍布國內外,部分已走向領導崗位,部分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或專業的技術骨幹,他們在學術領域醫療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得益於總醫院這片教學沃土中的醫療實踐和刻苦鑽研,得益於老一輩醫學專家、教育家言傳身教,無私奉獻。

醫院管理

管理體制

1951年按照天津市衛生局第一屆衛生工作會議精神,醫院加強和改進了制度建設,建立了院務委員會集體領導制。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醫院廢止了“文革”中形成的黨政合一的革命委員會體制,實行了醫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科主任負責的新領導體制,明確科室職責,逐級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指引下,醫院進行了全面的管理體制改革,並經過幾年的深入與發展,逐步將管理模式向更高的標準推進,逐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1998年以後,根據市委教衛工委決定,醫院實行了黨委保證監督下的院長分工負責制。2002年5月,醫院在全市衛生系統率先啟動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多次聘請國內、外專家將ISO9001:2000版醫院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實施指南》對全院中層領導幹部進行了講解,編訂了我院《管理公共冊》、《護理公共冊》、《護理專科冊》、《臨床公共冊》等全部醫技科室和職能處室作業檔案。為更好地落實質量管理工作,在加強院長質量查房工作的同時,醫院還按照“三級PDCA循環” (PDCA循環即“戴明環”,P-Plan D-Do C-Check A-Action)標準,增加了職能處室預查房工作,使醫院管理工作向著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方向發展,使此項工作在衛生部醫院等級評審工作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人才培養

醫院始終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建院初期,一批協和醫院、北大醫院、齊魯醫院和歐美留學歸國的醫學專家如:朱憲彝、趙以成、吳英愷、俞靄峰、虞頌庭、王忠誠、張天惠、張成大、郭倉、王世勛、楊濟、步豐駒、袁佳琴、梁華堂等匯集我院。

六十年代人員培養的主要模式:送學校脫產學習、送有關兄弟單位進修、在實際工作中培養。

“九五”期間:醫院制定了《天津醫科大學百萬元青年人才培養基金實施方案》,同時啟動了該項培養工程,在此期間,醫院不斷加強人才工作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學科隊伍的整體素質。全院人才隊伍顯現出三個明顯特點:一是學科、學術帶頭人隊伍年輕化。二是學科隊伍整體趨向高學歷化。三是中青年技術骨幹已成為醫院醫、教、研工作的主力軍。

“十五”期間,根據醫科大學建設的總體發展和 “211” 工程的建設目標,緊密圍繞重點學科建設,以培養重點學科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創新梯隊為核心,以全面提高專業技術隊伍素質為重點,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培養、遴選和使用的有效機制,培養了一批有專業技術專長並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建立一支年齡、知識、職稱結構合理,醫、教、研綜合實力強,重點學科優勢突出,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專業技術隊伍。2002年底,醫院出台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新世紀人才選拔實施辦法》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青年專業技術骨幹選拔實施辦法》。

“九五” “十五”期間,醫院先後推薦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市131人才工程、衛生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天津醫科大學跨世紀人才及青年技術骨幹、新世紀人才選拔。並於2003年、2005年、2006年選拔出三批院級新世紀人才及青年技術骨幹。目前,醫院有天津市“131”人才醫科大學跨世紀人才19人,醫科大學青年技術骨幹32人,醫科大學新世紀人才5人,院級新世紀人才31人,院級青年技術骨幹25人。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人獲得國家人事部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天津市榮譽授銜專家5人,天津市授銜專家7人。

2003年、2005年我院均被評為天津醫科大學師資隊伍建設先進集體。

人才梯隊

全院在編在崗職工2439人,專業技術人員2176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409人,中級職稱人員845人,初級職稱人員922人。博士學位人員84人,碩士學位239人。博士生導師42人,碩士生導師169人。醫、教、研人員(691人)中:高級職稱比例為40.65%;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323人)比例為46.75%,其中45歲以下人員(498人)中碩士及以上學位(235人)比例為47.2%,博士學位(66人)比例為13.26%;45歲及以下(37)正高級職稱人員(151)為24.5%;40歲以下(85人)副高級職稱人員(199人)為42.7%;醫教研隊伍平均年齡為40.6歲。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醫療、教學、科研隊伍(142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90人)比例為63.4%;其中45歲以下人員(103人)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71人)比例為69%、博士學位(30人)為29%。其中40歲以下人員(80人)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59人)比例為73.8%、博士學位(26人)為32.5%。多數 “211工程” 重點建設學科均由中青年專家擔任學科帶頭人。

醫療人員691人,護理人員938人,技術人員383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164,行政後勤人員263,床位和醫療人員比:1:0.48,床位和護理人員比:1:0.65。

設備管理

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和自籌資金,引進一流設備,服務於我院科、教、研及臨床,造福百姓。從引進我國第一台大型貴重精密醫療儀器設備CT機,到90年代利用法國政府貸款引進的數字胃腸機、各種X光機。利用銀行貸款引進的MRI設備。利用以色列貸款引進的ECT設備。以及CT、LA、X刀、CR、藥物濃度檢測儀、流式細胞儀、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手術導航系統等。醫院注重進行大型貴重儀器設備成本效益分析,合理使用大型檢查設備,陽性診斷率高。同時醫院制定設備折舊、收入還款制度,提高了設備投資效益。利用先進的設備使我院培養了大量人才,發表論文數千篇,解決了許多臨床疑難問題,進入21世紀利用以色列政府貸款引進PET—CT設備,其主要用於早期腫瘤診斷及轉移瘤的診斷。先進的設備、領先的技術為我院醫、教、研整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目前醫院擁有萬元以上先進醫療設備近2301台套,設備註冊資金超過4億元。

後勤管理

改革開放後,進一步明確了後勤管理的職能,既要保證全院的水、電、氣、製冷、供暖、通訊、物資供應、洗滌及日常維修的正常運轉,全心全意為醫、教、研服務、為職工服務。2003年我院開始做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通過幾次內審後勤處建立和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各項崗位職責和考核標準,建立程式檔案及作業檔案80餘個,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制度。明確後勤服務質量目標是主動、及時為全院各臨床科室服務,基本做到三下(下收、下送、下修),保證三通(水通、電通、氣通),不發生兩漏(漏水、漏電),做到兩滿意(職工、患者滿意)。

醫院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及醫院現代化設備和先進技術的引進,使後勤工作涉及的範圍和知識面越來越廣,針對後勤工種多、技術性強、攤子大、範圍廣的特點和職工年齡偏大,整體文化層次偏低的情況。後勤領導班子從管理上注重全員教育,提高后勤隊伍的整體素質,圍繞醫院的中心工作有針對性的開展專項教育,狠抓崗位責任制和崗位技術培訓,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開展承諾服務,以辛苦我一人,方便第一線的敬業愛崗精神,積極主動的為臨床一線服務,下收下送,維修上門已經堅持多年。結合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醫院等級評審對後勤工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人負責”、“有人監督”的工作機制,使職工在制度的約束下形成統一的模式,促進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後勤服務保障為醫院整體工作正常運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