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鎮風景村境內,現存唐(618年—907年)至民國(1912年—1949年)歷代石刻400餘方,以宋代(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頭崖石刻”、“劉源題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組成。保存唐至民國時期的摩崖石刻300餘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藝術博物館和史料檔案館,為研究歷史人物活動、文學書法藝術、自然和社會科學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2001年06月25日,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作為宋至清時期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野寨,漢代名谷口,是天柱山的門戶。後名野人寨,野人寨是天柱山的南大門,古為驛道渡口。北依天柱山,南近潛水,南宋末年時為義兵劉源抗元的山寨。

山谷流泉,泉水實為天柱山岩表層匯集暢流於山間溝谷中的清亮溪水,其下游部分名為“山谷流泉”,則是沿用宋代文豪黃庭堅的命名。

遺址特點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密布崖壁盤石及溪谷河床。題刻作者達數百餘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黃庭堅、蘇東坡,明朝胡纘宗,清代張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題字崖谷。題刻內容廣涉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文體多樣,有詩詞、歌賦、紀事、題名,書體有真、草、隸、行、篆。

文物遺存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

經文物普查發現,此地雖迭經自然風化和人為的損壞,尚有314處石刻清晰可見,是安徽省保存最集中、也最為完好的摩岩石刻之一。

唐代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中的3處年代最早的石刻都是唐代的,它們均分布在石牛古洞東壁懸崖上。其中2處是唐代散文家,哲學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時遊覽山谷的題名。長慶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刻題名為“翱炅磷盤求壬寅年下元日習之書”、“挎儲弘運上卿盤長慶二年十月廿六日餘奉處交口”,均為真書,或橫排,或豎書直排。還有一處唐代13人題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於寶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書15行,上下豎書成行,字徑7厘米,書法遒勁渾厚。

北宋

山谷流泉有兩宋題刻100多處,這裡有安徽保存北宋最早的一塊端拱二年(989年)趙孚、舒雅、黃夢錫題名;還有政治家王安石的詩刻,書法家黃庭堅的題名,李師中的記事題刻,南宋張同之的詩刻等等。

北宋王安石留詩 北宋王安石留詩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時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與弟王安國遊覽山谷,坐石聽泉,寫詩以詠其勝。現存題名刻石文字為“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過寺宿,與道人文銑、弟安國擁火游見李翱習之書,坐石聽泉久之,復游,刻習之書後,臨川王安石。”所賦六言詩為:“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北宋無豐三年(1080年),書法家黃庭堅也曾至山谷攬勝。他在遊覽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後,一連寫了《青牛篇》、《書石牛溪大石上》、《題靈龜泉石上》、《題山谷大石》等詩文。在石牛洞東側懸崖頂端,尚存一處由黃庭堅手書的楷書題名:“李參、李秉夷、秉文、吳擇賓、丘揖觀余書青牛篇,黃庭堅庚中小寒”,書法工整穩健,筆鋒堅勁,波磔分明,是傳世稀少的黃氏真跡,彌中珍貴。

在唐代李德修的題名下方,有一處於北宋熙寧四年(1701年)的“李師中紀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師中,為李德修的八世孫。似此祖、孫相距數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塊岩石的石刻極為罕見。“師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諱棲筠,生丞相諱吉雨。丞相生尚書諱德修。丞相諱德裕,尚書實師中八世祖也。歷舒、湘、楚三州刺史,題名在此岩谷。師中不肖,忝備侍從。坐沮邊議,左遷來守茲土。永惟世業,未墜於地。後世子孫,尚有來者。敢廢篆刻,式昭前人。熙寧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孫尚書右司郎中師中記,弟純中從。”這篇文字經與《宋史·李師中傳》對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譜與有關歷史人物的珍貴史料。

元代以後

元代以後,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時的題名、題詩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內容方面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出現了大量的用簡短詞語讚嘆山、洞、泉、石景色的特點。同時,石刻文字的體積增大,字逕往往有一、二尺之多,這都是過去所少見的。明代詩人、安慶知府胡纘宗在石牛上大書“石牛”2字,並刊刻了《山谷寺》詩:“摩詩坐山谷,谷水身邊流,篆密龍蛇動,潭空牛女游”,此詩十分形象地描繪了石牛臨澗的景色,令人涌不絕口。胡纘宗還有“山谷”大字題刻,字徑2尺。其它像嘉靖時御史大夫李元陽、成化時書法家袁慶祥等人的題名以及大量的“涪涪山谷”、“流雲上流”、“天下奇觀”、“水光天色”、“龍門”、“獨醒處”、“安慶名山”、“幽思”等。

文物價值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有唐宋元明清以來達官名流的詩文真跡,基本上代表了中國歷代書法藝術發展演變的風貌,是一處珍貴的書法藝術寶庫。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題刻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文體多樣,有詩詞、歌賦、紀事、題名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研究歷史人物活動、文學書法藝術、自然和社會科學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文物保護

2001年06月25日,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作為宋至清時期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7年,國家文物局批示(辦保函〔2016〕1371號)《關於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護規劃的意見》,同意安徽省文物局(皖文物保〔2016〕7號)《關於審批潛山縣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護規劃的請示》。

歷史文化

在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朝廷中樞,百官之首,即為宰相。一提起“宰相之鄉”,人們自然會想到山西聞喜縣,那裡顯赫的裴氏家族名相輩出,光照千秋。天柱山腳下的潛山縣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有據可考,已經定論的就有三位。

第一位是東晉時權傾朝野的輔政宰相何充。何充為人敢言正直,善於用人,著名的“直言不諱”的典故就來源於他。第二位宰相是晚唐懿宗朝宰相畢諴。第三位是北宋名相、文學家王珪。王珪祖籍成都華陽,幼年隨叔父遷居舒州(今潛山縣)城北鳳凰山,後代都成了舒州人。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鎮風景村境內

交通信息:

航空
到天柱山一般取道安慶市的安慶天柱山民航機場,也可直飛至合肥。再從安慶、合肥轉班車至天柱山,交通方式詳見公路信息。

鐵路
天柱山地處江淮之間,偏臨長江,位置優越,緊靠105、318國道和合九鐵路、高界高速公路,毗鄰合肥、安慶空港和長江水運碼頭,從乘火車可直達天柱山。合九鐵路上的列車都經停天柱山站,可直達合肥、蚌埠、九江、廬山、南昌、井岡山、廣州、深圳等地。

景區交通

天柱山景區內有兩條索道供上下山,來去便捷。前山登山公路,全長26.2公里;茶莊至馬祖庵公路5.7公里。每天潛山至茶莊有數個往返班次的旅遊客運班車。後山公路已通龍潭河橋頭,全長29公里。杜埠至龍潭公路9公里。每天潛山至杜埠亦有數個班次的往返客運班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