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一閣博物館是以天一閣為主體、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占地2.6萬平方米,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和國家AAAA級人文旅遊勝地。
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薄一波、郭沫若、李鵬等曾先後來閣視察,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者更是絡繹不絕。
館內碧水疊石,宛若天成;修竹樟木,隨風得意;亭台樓閣,古樸宏敞;書香園雅,相得益彰。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喜愛來此觀光休閒,於繁華現代的都市生活之外,體會“萬卷詩書來左右,容我佳園一藏身”的樂趣。天一閣毗鄰風光秀美的月湖,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藏書樓,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悠久歷史
藏書文化區以聞名中外的一天閣藏書樓為核心,包括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乾晉齋和新建的書庫。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為古老的藏書樓,原為明代兵部右待郎范欽的私人藏書樓。范欽,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考中進士,曾任隨州知府、工部員外郎、袁州知府、兵部有待郎等官職。范欽生平喜歡讀書,更愛藏書。在湖北、江西、廣西、雲南、陝西、河南、福建等地的做官時,每到一地,都留意該地圖書,悉心蒐集各類典籍,而且他和那些只注重版本的藏書家不同,比較重視同時代人的著作。在他的藏書中時代地方志、科舉錄、政書、詩文集等特別多。范欽辭官返回故里以後,又收得故里的萬卷樓、靜思齋等藏書,經多年積累,蔚成大觀,所藏典籍達7萬餘卷。這些典籍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有不少是海內孤本,價值連城。
范欽為貯其所藏,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在月湖西側始建藏書樓,歷時5年竣工,取名天一閣,天一閣藏書樓為一排六開間的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前後開窗。樓上通六間為一大統間,中間用書櫥隔開,書籍就放在櫥里,正中有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郡守王原相題寫的"寶書樓"匾額。樓下當中三間相連,當作中堂,兩旁懸掛著文人學士題寫的楹聯。林茂竹秀,曲徑能幽。山後有一株千年簟樟,濃蔭蔽空,清香滿園。宜人、典雅的環境,未免使身臨其境,醉心讀書之人樂而忘返。
發展歷程
建閣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明兵部右侍郎范欽辭官回里後,開始於宅東建造藏書樓,並命名為“天一閣”。時藏書七萬餘卷。
解放前
1933年10月,重修天一閣委員會成立。公推陳寶麟為主席,下設總務、交際、工程、經濟四組。
1947年2月,由社會各界共同組成的天一閣管理委員會成立,推定委員27人,其中俞濟民為主任委員,陳佑華、周大烈為副主委,下設總務組、圖書組、勸募組、會計組。
1949——1993年
1949年5月,寧波解放,6月9日,寧波軍管會文教部接管天一閣,在尊經閣內設古物陳列所。范鹿其任主任並負責兼管天一閣。
1951年9月,市文教局決定,將鄞縣通志館和文獻委員會併入寧波古物陳列所(天一閣),馬涯民被委為古物陳列所負責人。1959年4月,邱嗣斌任所長。
1960年2月,寧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天一閣成立,副市長周文祥兼主任。同年11月,虞逸仲任專職副主任。其辦公機構和天一閣合署,邱嗣斌任辦公室主任。市古物陳列所同時撤銷。
1970年2月,市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決定,撤銷市文管會和市圖書館,合併成立寧波市圖書文物館,實際分兩處工作。1971年7月,市委批准建立寧波市圖書文物館革命領導小組,方秉為組長。
1978年2月,省文化局批准成立寧波市天一閣文物保管所,市文管會和市圖書館分別恢復建制。6月,天一閣建立獨立機構,全稱為“寧波市天一閣文物保管所”。9月,市委任命邱嗣斌為天一閣文物保管所所長。後蔡燦臻、駱兆平先後任所長。
1994年——至今
1994年11月,市編委辦公室批覆市文化局,同意將寧波市博物館併入天一閣,並更稱“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人員定編35人,內設部門7個,辦公室、基建辦公室、研究室、藏品部、保衛部、群工部、古玩交易所。同時私人藏書樓伏跗室劃歸天一閣管理。1995年5月,市文化局任命孟建耀為天一閣博物館館長。1996年,人員編制增加到43人。1998年,成立中國地方志珍藏館。2004年,天封塔、白雲莊、鼓樓等外設文保點劃歸書館管理,外設文保點增至5處。1998年5月,市文化局任命徐良雄為天一閣博物館館長。
2005年8月,市文化局任命虞浩旭為天一閣博物館館長。2007年5月,我館內部機構設定調整為7個部門:辦公室、保衛部、典藏研究部、社會教育部、陳列展覽部、藏品修復部、文物保護部。
館舍組成
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經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占地2.6萬平方米,由藏書文化區、陳列展覽區、園林休閒區三大功能區組成。
藏書文化區
藏書文化區以聞名中外的一天閣藏書樓為核心,包括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經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的書庫。藏書樓內范家原藏書7萬餘卷,現尚存1.7萬餘卷,大部分為明代刻本和鈔本,不少已是海內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為特色,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人文、風俗、天文、地理的珍貴文獻。
陳列展覽區
陳列展覽區包括秦氏支祠、芙蓉洲及新建的書面館。秦氏支祠集木雕、石雕、磚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於一體,是寧波民居建築的大成之作。陳列於秦氏支祠內的“寧波史跡”以各種陶瓷器、銅器、玉器等珍貴出土文物和地方工藝精品,向人們較系統地展示了寧波7000多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意義深遠。
園林休閒區
園林休閒區內修建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一系列的旅遊景點。這些景點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達到了“雖有人作,宛若天下”的藝術效果,提供了一個休閒和觀賞江南園林景色的場所。
主要景觀
東明草堂
系天一閣建成之前范欽的藏書處。范欽(1506—1585),字堯卿,號東明,故題其書室為“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現東明草堂於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
原系范宅的東廳,後為范氏後裔居住之處,處於高牆環繞的天一閣藏書樓之外,做到了生活區與藏書區相互隔離,是范欽為保護藏書而精心安排的。現存建築為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
寶書樓
建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藏書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樓。
范欽取“天一生水”之說,以水制火之意,建築書樓,名為天一閣。樓上一通間,樓下分六間,且在閣前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欽曾孫范光文又在閣前疊山理水,植樹築園。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海礁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尊經閣
中國歷代尊崇經學,各省、郡、縣學中均建有尊經閣,用以珍藏經籍。此閣原在寧波府學內,系光緒年間重建的重檐歇山頂建築。1935年寧波地方人士籌款維修天一閣時移建於此。
明州碑林
總計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從寧波府學、鄞縣縣學等處遷來。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二十九年(1292)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先後16次重修府學的碑記。還有格言、箴言、學田、學山、進士題名等碑,反映了古代官方 教育的內容、經費來源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記載。
千晉齋
民國時期,甬上學人馬廉藏有晉磚千餘枚,顏其藏室曰“千晉齋”。後捐贈天一閣,天一閣特辟一室陳列,仍用其名。現匯集著寧波當地藏書家的捐贈書籍,標誌著以天一閣為代表的私家藏書百川歸流。
東園
位於天一閣東南,占地約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移遷石亭、鐵牛、石虎於此,園林初具雛型。1974年將蒐集的69通碑石嵌入圍牆。1982年東園擴建,挖土成池,堆石為山,環園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築兩幢,於1986年竣工並對外開放。
旅遊特色
為了適應旅遊事業的發展,近幾年來,寧波市政府在天一閣附近的東園進行了改造擴建,建造了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一系列的旅遊景點。這些景點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為參觀者提供了個休想和觀賞江南園林景色的場所。
書籍是記錄和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以藏書而著稱於世的天一閣,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保護和利用天一閣收集的歷史文獻資料,多次撥專款用於天一閣的維修和擴建。同時,注意天一閣失散古籍的尋訪、證購、收集工作。如今,天一閣藏書量已達30多萬卷,比范欽的原藏書量增加了5倍,其中各種珍版善本8萬多卷。眾多的珍貴藏書,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的專家、學者紛紛來到天一閣,叩啟這座知識寶庫的大門。僅近幾年來,天一閣博物館就接待了全國各地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文化出版等單位1000餘家,接待中外學者3000餘人,海內外參觀者52萬人次。他們在這裡輯錄天文、地理、農業、水利、中醫、中藥、手工業、陶瓷製作和印刷技術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農民起義、民族發展、文學藝術和人物傳記等社會科學史料,汲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1982年,天一閣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提示
講解服務
一、 中文講解:(參觀限一小時之內)
10人以下:30元; 10—20人:50元; 20人以上:80元
二、 英文講解:(參觀限一小時之內)
10人以下:50元; 10 -20人:100元; 20人以上:150元
開放時間
8:00——17:30(4月21日—10月21日)
8:00——17:00(10月22日—4月20日)
票價
RMB:30元(成人) RMB:15元(兒童、學生)
到達方式:寧波市內2路、9路、10路、12路、14路、15路、19路、821路等公交線路停靠站距本館均在500米之內。
旅遊注意事項:
1、讀者在閱覽古籍時,必須填寫閱覽登記單(或索書單),一般每次閱覽一種不超過十冊,閱畢交換。
2、愛護館藏書籍,閱覽時必須帶手套(手套由館內提供,閱畢後歸還),輕拿輕放輕翻,不得在書上塗寫、批點、折角、撕頁、不得用指甲抓紙或用唾液揭書、不得用腕臂擱置書上。
3、抄摘資料時只可使用鉛筆(筆紙均由館內提供)。須大段或全部抄錄、複製者必須事先經該館同意。
4、館內書籍只能在館內指定場地閱覽,不得攜帶出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