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文物
14粒舍利子有5層包裝。蘭州大學歷史系畢業生、縣文化館張映文寫了出土報告:地宮有門,門拱是石質半圓形的,正面線刻祥雲圍繞寶器,兩飛天臨空翱翔。門拱由兩根四棱形石柱支撐在石門檻上。柱的正面和內側面線刻護法神。地宮記憶體放有一具半米見方的石函,函蓋是覆斗形,刻有“大周涇州大雲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16字。函身四周均刻有銘文。函內盛有4寸見方的銅匣,樣子很像石函,匣上有鎖,鑰匙由一條細金練系在匣上,尚可開啟。銅匣內是一具長方體銀槨,比匣略小,蓋為瓦形,周圍還有一周低矮的小欄桿,槨身兩側各有一對並列的小環。匣、槨的表面都是細工雕刻的素文纏身忍冬花,銀槨內才是金棺。金棺的樣子與銀槨相同,比槨稍小,周身是金頁貼成的蓮花圖案,花中鑲有各色寶石,正中與側面均嵌有較大的白色珍珠。金棺內盛一很小的球形細頸琉璃瓶,內含白色晶體14粒,即“舍利子”。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將涇川金銀棺作為1964年全國考古方面的一件大事記載,精印了彩色塔基版面。《甘肅文物工作五十年》一書的《甘肅文物五十年大事記》稱涇川大雲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安放制度上的劃時代變革。
1971年9月19日,79歲高齡的郭沫若陪同高棉王國首相賓努親王來蘭州參觀,世界之寶與考古學偉人在甘肅省博物館見面了,郭老一一鑑定了涇川金銀棺、佛舍利等珍寶,並指示:“舍利石函、貴在石函”(因為石函上的銘文道清了這一國寶的出處和時間)。涇川大雲寺比陝西扶風法門寺整整早發現了23年。
發展歷史
1402年前的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楊堅以印度的護法王(佛教稱為轉輪法王)——阿育王為榜樣“弘法護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於是,仁壽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歲生日的這一天,下詔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養佛舍利。欽定10月15日午時,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
當時的涇州屬長安門戶,京畿之地,14粒舍利於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涇川,在大興國寺建地宮,置函,供養。
公元690年9月9日,67歲的武則天登基,稱“神聖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時代,武則天稱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對和阻撓。武則天對以女性經變故事為主題的《大雲經》很崇敬,於同年7月將其頒行天下。
公元690年10月,武則天又敕令兩京(長安、洛陽)、各州都建一座大雲寺,珍藏《大雲經》,並總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講解《大雲經》。涇州大雲寺選在在大興國寺遺址上建塔立寺,動工之際,發現了隋代供養的舍利。
女皇敕建大雲寺之舉恰與佛祖舍利相遇,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於是請金銀器製作大師,選寶石珍珠,做成銅、銀、金棺槨,以硫璃瓶盛裝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鐫刻清楚朝代地點數量,入磚築地宮,建塔立寺。
發掘歷史
驚世發現
一座1400年前的舍利石函,一套1300年前的金銀棺槨,14粒來自古印度的佛祖舍利,只是因幾個農民平整土地時隨意的一鐵鍬,便剷出的一個驚世發現。由此,轟動了當時的佛教考古界。
1964年12月,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大隊賈家莊生產隊的村民們,在村莊附近的河川地里平整土地。這個地方過去叫官背後,東面是古涇州城州署和隍廟遺址,西南面叫營里,東南面叫倉里。早年這兒有一座寺廟,後來寺廟坍塌了,地中間只剩下一堆廢棄的斷垣殘壁和瓦礫磚石。
村民喬碎成在剷除瓦礫時,用力過猛,鐵杴一下子竟伸了進去,再一看,原來是一個洞口。洞裡黑乎乎的,像是一座墓室,他趴在洞口仔細瞅時,裡面似乎還有東西,就喊了起來:“哎呀,我挖出古墓了!”
大家七手八腳把洞口挖得大了一點兒,這時出現一個石頭門框,上面刻著花 兒,朝裡面細細瞅了好大一陣,裡面像是有一個石斗樣的東西,大小就跟裝糧食的木斗差不多。村民喬兆福鑽進了地洞,洞內冷如冰窖,借著洞口的亮光,他看見洞壁上繪有圖畫,那隻石斗在正中間放置著,能挪動,但抱不起來。他把石斗挪到洞口,喊道:“寶物出來了,幫一把!”村民喬正雲忙爬進洞口,兩人一前一後把石鬥弄了出來。
太陽光下,人們這才看清,原來不是什麼石斗,而是一個石函。石函上刻有花紋和銘文,揭開函蓋,裡面竟有一口鎏金銅匣,銅匣下面還壓著一枚鎏金銅鑰匙。“匣子裡一定有珍寶,不能亂動!”喬萬福說完,抱起石函,和村民們一起回到村里,當即把石函放在大隊部,隨後便派人向縣文化館作了匯報。
神秘佛祖舍利
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到達後,開始對石函進行仔細清理。石函由質地堅硬的灰色大理石製成,方形覆斗頂,長50.5厘米,寬49.5厘米,高42.5厘米。頂上正中刻一方框,框內刻著:“大周涇州大雲寺舍利之函總一十四粒”16個字,陽文隸書,書法遒勁有力。周圍鐫刻著纏枝西番蓮,整齊規律,刻工精細。函身四周刻有銘文,銘末有建塔官員和僧眾的姓名,紀年為“延載元年”(公元694年)。
拿起鎏金銅鑰匙,一層一層輕輕開啟。首先揭開鎏金銅匣,鎏金銅匣內為銀槨,銀槨內為金棺,金棺內琉璃瓶下襯有兩塊古銅色織錦墊,墊座及四周貼以絲綢製作的五瓣梅式的小花朵,花的周圍又描以金葉。兩墊之上放著一塊貼有絲綢的檀香木。琉璃瓶放在棺內前部,中間有一織錦緞做成的小方屏與另一端隔開。琉璃瓶白色透明,長頸,圓腹,平底形,瓶高2.6厘米,腹部直徑2.1厘米,口徑0.5厘米。內裝白色晶體佛祖舍利14粒。舍利形如米粒,質似珍珠。瓶上蓋一古銅色絲織小帕,絲帕上貼以金箔組成的花枝,花紋雅致,精巧華貴。
舍利光輝
涇川大雲寺地宮佛祖舍利和金銀棺被發現後,正趕上“文革”開始,這一發現隨即被政治運動的滾滾洪流所淹沒。雖然40年來作為國寶級文物,多次飄洋過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國、英國和瑞士等國展出,可惜這批驚世國寶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並沒有得到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介紹,事實上,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的發現比甘肅涇川大雲寺地宮的發現整整晚了23年。據他介紹,公元601年,60歲的隋文帝楊堅頒下詔令,要在全國30個州建30座舍利塔,供養舍利。於是,時稱涇州大興國寺的涇川大雲寺,便興建了供養14粒舍利的舍利塔和地宮。武則天登基稱帝後,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上興建了涇州大雲寺,並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硫璃瓶盛裝後依次放入鎏金銅匣、金銀棺槨之中,最後再將其放入地宮,建塔供奉。
年代大事
◆公元601年(仁壽元年),隋文帝下詔,在全國30個州建舍利塔。涇州(涇川舊稱)大興國寺興建。14枚舍利被高僧送往涇州,在大興國寺興建舍利塔和地宮。
◆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敕令諸州興建大雲寺,珍藏《大雲經》。涇州大雲寺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興建,並把原塔基下的石函和舍利取出,請了當時製作金銀器工藝水平最高的工匠,選擇當時最珍貴的珠玉寶石,做成鎏金銅匣和金棺銀槨,並用琉璃瓶盛裝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於公元694年重新瘞葬放入地宮,建塔供奉。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涇州大雲寺毀於洪水。
◆公元1964年,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大隊農民整地時發現唐塔地宮和以上國寶。
◆公元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親自鑑定了大雲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銀槨,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公元2004年,大雲寺佛舍利套函參加國家文物局主辦的3至8世紀中國藝術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覽“走向盛唐展”,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各地展出達半年之久。
◆公元2004年10月20日,《甘肅日報》第5版《觀察紀事》專刊發表了甘肅日報社記者許維采寫的長篇通訊《拂去歲月的塵封》。
◆公元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中國的文明——世紀國寶展Ⅱ”展覽會上,神秘舍利首次在國內公開展示,每人限時30秒。
◆公元2005年5月1日,央視科教頻道播出專題片《國寶檔案 ·甘肅涇川大雲寺舍利》。
◆公元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視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播出《大雲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
◆公元2007年4月,涇川大雲寺博物館建設工程啟動。
◆公元2007年5月,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為涇川大雲寺博物館題寫館名。
◆公元2007年8月,大雲寺博物館舍利塔工程正式開工。
◆公元2007年12月,博物館大門、鐘鼓樓、碑亭工程正式開工。
◆公元2007年至今,《新華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光明網》、《鳳凰衛視》等千餘家媒體競相報導,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重修簡史
修舊如舊
自從《甘肅日報》刊髮長篇通訊《拂去歲月的塵封》及時任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陸浩作出重要批示後,中央電視台播出了專題片《國寶故事——甘肅涇川大雲寺舍利》,並在其國寶檔案欄目播出《大雲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一時間全國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此後,鎏金銅匣、銀槨、金棺和佛舍利等國寶級文物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法國、英國和瑞士等國展出。2004年6月,又同甘肅省博物館館藏的銅奔馬儀仗群俑等12件(組)國寶一起遠赴美國,參加國家文物局主辦的3至8世紀中國藝術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覽“走向盛唐展”。
媒體的大力宣傳和省市領導的殷殷關切,為涇川大雲寺遺產重獲新生贏得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切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涇川縣委、縣政府決定按照“政府引導、多元投資、分期實施、分步推進”的思路,在古涇州大雲寺原址修建涇川大雲寺博物館。
大雲寺地上高聳的塔寺雖然在歷史的風雨中消逝了,但隋唐兩代修築的佛塔地宮遺址還在,美輪美奐的金銀棺槨和至尊至貴的佛祖骨舍利還在,特別是大量歷史書中都對大雲寺有詳細記載。為尊重歷史,重現大雲寺遺產昔日的盛況和風采,涇川縣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如何修復大雲寺進行廣泛而充分的論證。多次徵求宗教界、文化界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就整體建築風格、布局等反覆論證、修改完善。聘請山西省亨瑞建築設計研究院進行了主體建築設計,委託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完成了大雲寺景區建設詳規。在舍利塔設計上,邀請省內外鋼結構及仿古建築方面的權威專家多次召開研討會,最佳化方案,完善設計,力求體現歷史文化特色,確保設計合理,結構安全,節約資金。最後形成的規劃方案得到省市有關專家的評審同意。
根據建設規劃,大雲寺博物館總占地364畝,分為中心區、服務區和景區廣場三部分。總體規劃設計為仿唐建築風格。概算投資約3億元。中心區占地100畝,總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主要建設主展館、佛骨舍利塔、鐘樓、鼓樓、東西碑亭及接待管理服務中心等。服務區和景區廣場占地264畝,主要建設迎賓廣場、文化街、商業街、景區道路等,共分三期建設完成。
一期工程於2007年8月開工建設,2008年5月竣工。建成了舍利塔、大門、鐘樓、鼓樓、東西碑亭,配套實施了綠化、亮化及給排水工程。二期工程於2010年5月竣工,建成了接待、管理、服務三個中心及門前廣場,配套完成了影壁、景區圍牆及綠化、亮化、給排水等工程。目前,大雲寺博物館已初具規模,成為迄今甘肅最大的仿唐建築群。
藝術傳承
如今,仿唐式建築的大雲寺博物館,已表現出了其顯著的特色:規模宏大,布局嚴整,舉架平緩,出檐深遠,用材碩大,色調古樸,莊重典雅。本工程建築群基本沿襲唐代建築風格,前後逐層升高,中、東、西三路規模宏大,氣勢恢宏,中軸線基本對稱,以唐代禮制進行總體布局,所有建築都參考唐代規範做法。舍利方塔建築設計舉架平緩顯得非常穩重,大部分建築採用較大的出檐,有的出檐達到五六米,飄逸、靈動、大氣,充分體現隋唐建築的獨特風格。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先後兩次作出重要批示,兩次視察大雲寺博物館建設情況,對大雲寺博物館建設、開發、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平涼市的領導在博物館論證、規劃、建設過程中多次深入實地檢查指導,督促工程建設,給予各方面幫助支持,有力地促進了博物館的順利建設。為按期完工,縣上多方籌資,全力調度建設物資供應。縣上四大班子主要領導每周召開一次現場調度會,分管領導蹲點督辦,確保工期和工程質量。舍利塔主體建成後經受住了“5·12”大地震的考驗,經各方面專家檢測,舍利塔未受絲毫影響。
為進一步豐富大雲寺博物館的文化內涵,2008年初,涇川縣還與中國楹聯學會聯合舉辦“甘肅涇川大雲寺博物館海內外征聯”活動,共徵集相關楹聯4420幅,匾額3864條,並進行了評獎。獲獎和入編的作品意境深邃,文辭優美,特色鮮明,極具藝術感染力。長期研究涇川文化遺產的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出版了《聖地涇川》叢書,對大雲寺和西王母文化進行詳解。
現如今,涇川大雲寺博物總占地364畝,分為中心區、服務區和景區廣場三部分。中心區占地60畝,總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主要建設主展館、舍利塔、附展廳、大門、鐘樓、鼓樓、東西碑亭;服務區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主要建設接待中心、管理中心、服務中心;景區廣場占地292畝,主要建設迎賓廣場、佛文化街、商業街、景區道路等。其中舍利塔工程完成投資3800萬元,主體設計為7層鋼架結構,建築面積5489平方米,塔高95米,採用四角方塔的建築形式,實現了鋼結構與古建築的完美結合,工程設計新穎、氣勢恢弘、風格獨特,國內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