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大雲寺

商洛大雲寺

大雲寺初名“西岩院”,舊址在商洛市商州區城北的金鳳山上。大雲寺是1992年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商州大雲寺是其中比較完整的一處。它坐落在商州城西街,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四座大殿幾經維修,依然保持著歷史的風貌。

簡介

現坐落在商洛市商州區工農路中段。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奉祀佛教神玄武帝,武則天為達到做女皇之目的,藉助宗教神法的“法力”,大興土木,令諸州各建大雲寺,商州大雲寺便應運而起。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更名為“大雲寺”。現存大雲寺面積8000平方米,4座大殿基本保持原貌,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雲寺內有《五戒本生》的壁畫,描寫佛教“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緣起的五個故事。壁畫繪於大雲寺大雄寶殿東牆,五組畫自右向左,從上到下依次排列。

結構

沿中軸線以次有山門、前殿、中殿和後殿。現為元末明初建築風格,其中前殿前後檐下有斗拱22朵,拱眼用磚封堵,並在內外兩面單線彩繪佛像壁畫共40幅。彩佛盤坐於蓮花座上,身罩佛光,神態慈祥,保存十分完好。

歷史淵源

大雲寺 大雲寺

大雲寺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制頒天下,令兩京諸州”所修建的。其目的是利用佛教為其登上帝位大造輿論。在唐高宗永淳二年(683)駕崩後僅三個月,武則天就將太子李顯從皇位上趕了下去,獨攬了朝政大權。在對朝廷體制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同時,還做出規定:佛教在道教之上,給一些著名僧人很高的禮遇,並出錢修寺造像,如著 名的龍門奉先寺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在武后直接支持下雕鑿的。武則天不遺餘力的支持佛教,而佛教徒也知恩圖報為其登基出計獻策。永昌六年(689),一批僧人偽撰《大雲經》上於朝廷,經文中講:武后要以“女身”做威服天下的帝王。天授六年(690)四月,東魏國寺和尚法明等人利用這個故事,編撰了一部四卷《大雲經疏》獻給武后。《經疏》中稱:“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武則天看後即刻頒布《經疏》於天下,令諸州修建“大雲寺”,並各藏《大雲經疏》一部廣為宣傳,為改李唐江山為武周天下,登上帝位奠定了理論基礎。

清代改做啟秀閣,成為商州“八景十觀”之一。清人王時敘《遠山詩草》中贊此閣道:“千峰萬岫走商城,金鳳山高舊有名,一白菊溪開秀閣,梵聲不聽聽書聲”。明初毀於兵燹(xian,音顯),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建新寺於城西門內,仍號“大雲寺”。原寺為“上寺”,新寺稱“下寺”。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知州李素募捐大舉增修,工未竣去任,至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知州焦雲龍始將其全部建成。現存前殿、中殿、後殿各5間,廂房40餘間,占地20多畝,屋面經過改建,多失去原貌,唯梁架依舊。三座大殿座北向南,以山門為軸對稱,總體布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高宇建築群體。千餘年來,“兩京諸州”的“大雲寺”均已坍塌焚毀,唯有商州“大雲寺”倖存於今,商州大雲寺也因潛函著這樣一段與武周女皇有關的歷史而令世人注目。現今,商洛大雲寺為商洛市博物館所在地。

大雲寺是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因為一個特殊的事件而產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這座寺院的創建與一個特殊的女人有關,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公元690年,已當過皇后、皇太后的武則天想當皇帝,苦苦尋求合適的理由。在洛陽白馬寺和尚馮小寶等人的幫助下,找到一本《大雲經》,經書里寫有“彌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這類的話。他們便利用這幾句話推行“易世革命”,說武則天是“彌勒下生,當代唐作閻浮提主”。於是便改唐為周,做女皇帝,詔兩京各州修大雲寺,誦《大雲經》,宣揚“君權神授”。一時間全國各州郡修起了大雲寺。商州當時屬於西京長安的“京畿之地”,所修大雲寺頗為壯觀。它前臨丹江,後倚金鳳山,一半在城內,一半在城外;城外的叫上寺,城內 的叫下寺。

歷史同女皇開了個玩笑。公元705年,女皇的兒子李顯恢復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詔毀大雲寺,全國各州的大雲寺很快毀完。商州大雲寺被地方官改名“西岩院”而倖存下來。到了元代至正年間,對商州大雲寺進行大修,因大殿山牆的每塊磚上都印有“大雲寺”三個字,只好又把名字改了回來。

或許有人問,妙齡女郎的彌勒佛像是怎樣變成大腹便便的彌勒菩薩了?請大家到佛宮後邊看。佛宮後面這個像是彌勒佛像,五代時期,浙江奉化出了個“布袋和尚”,熱心幫人,排憂解困,很得民眾信仰。他臨終時說了幾句話:“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便有人以為布袋和尚就是彌勒化身,就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了彌勒佛的像,女像的彌勒菩薩從此就變成了男像的彌勒佛了。彌勒佛像下面這三句話:“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是佛家“三生”和“三門”的中國化詮釋。佛家三寶是“佛、法、僧”,人門學徒的條件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人對此產生誤解,把“三皈依”說成皈依佛像、佛經和出家人。武周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應運而生,而禪宗“六祖”慧能講《壇經》,便把“三皈依”講為“皈依覺、皈依證、皈依淨”,使人耳目一新。按照《壇經》的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嗣後,“覺、正、淨”便成為中國佛家的“三門”。佛家的各個教派,都是從這三個門中分化出來的。入教學佛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心條件,任選一間。凡離開這“三門”的,便都是邪教。大殿叫天王殿。是供奉四大天王和彌勒菩薩的地方。天王殿佛靠上這尊像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他的梵名叫“彌勒·阿逸多”,《大雲經》說彌勒提前下生,解救眾生。武則天借用這些經文,暗示馮小寶等人鼓吹她就是“彌勒轉世”。所以大雲寺彌勒菩薩的造像具有“男頭女身”的特點。有人說這是武則天的寫照。

大雲寺的大雄寶殿的檐口斗拱之間,有40幅彩色畫像,畫的都是坐像。他們端坐在蓮花上,悠然自得,仿佛就在極樂世界。這些畫畫於何時,沒有文字記載。元以後,有多次圖染和補畫的痕跡。大殿中的原有泥塑於解放初毀棄,據知情者言,主佛位塑的是釋跡牟尼同他的兩個弟子跡葉和阿難。方悟入四大空門)反映了佛教關於“世界”問題的總看法和總觀點。這裡略作簡單介紹:《淮南子》云:“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佛經則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西南北上下四維名界。”二者所指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所以說,佛教所說的“世界”也就是“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和“四大皆空”是佛家宇宙觀的兩塊“基石”。佛教以為,太陽和月亮所能照耀的地方(須彌山)為一個小世界;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因其中重疊了三個千數,所以稱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個佛國土。你看這個“佛國土”該有多大!在無數個佛國土裡,四大種物地、水、風、火(地泛指固體物、水泛指液體物、風泛指氣體物、火泛指功能)組成的“色蘊”體在。萬有因果律。的作用下,不斷經歷著“成、住、壞、空”的循環過程。“三界”中除無色體外,其他所有物體都逃不掉這個過程,所以叫“四大皆空”。只不過各種物體的“成、住、壞、空”過程有快有慢,快的只有“一剎那”,慢的則要以“劫”來計算,謂之“在劫難逃”。“劫”是梵語,漢語譯為“長時”。

畫在大殿東牆的這幅畫叫《五戒本生圖》,取材於唐代法師玄類撰述的《大唐西域記》,畫的內容是有關佛門“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的五個故事。請大家看,居中這組為“三身佛”,表示釋迎三種不同的佛身。中間這尊名“毗盧遮那”是“法身佛”;左邊這尊名“盧舍那”,是“報身佛”;右邊這尊名為“釋逝牟尼”,是“應身佛”。東廂這組為“三世佛”。中間這尊佛像是代表婆婆世界的釋跡佛;左邊這尊是代表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邊這尊代表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按照佛教的說法,釋逝牟尼是教化眾生的,藥師佛是解救眾生的,阿彌陀佛是接引眾生的。

第一個故事《鹿野林》,說的是:鹿野林園有一千頭鹿自由自在地生活。後來遭國王行獵,鹿群不斷縮小。鹿王與國;王商議,自願每天向國王獻送一頭鹿,既讓國王吃到新鮮鹿。肉,又能延緩鹿群的生命。有頭懷孕的母鹿,知道將要去送'死,她想到未出世的孩子,便對鹿王說:“我雖然應該去送死可我的孩子還未出生,還不應該輪到我啊!”鹿王說:“那就讓我去代替你吧。”鹿王的舉動感動了國王,國王對鹿王說:“我是人,卻和獸一樣;你是獸,卻和人一樣。”於是不再殺鹿。並把鹿野林作為鹿永遠棲息的地方,成為地球上最早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第二個故事《金佛像》,說的是:僧逝羅國王宮旁的佛牙精舍有個金佛像,頭上有顆珍貴的寶石。有個窮人去偷寶石佛像不斷升高。偷的人夠不著,退而嘆息道“佛大慈大悲,願給所需要的人施布一切;我現在餓得難受,想摘下寶石換飯吃,佛怎么捨不得呢?”他話音剛落,佛像就低下了頭,任他把寶石摘了去。小偷拿寶石到珠寶店換錢,店主認出這是金佛像頭上的,立刻拿他叫國王審問。小偷把經過如實票告國王,國王察看後很驚訝,便給小偷一些錢,讓把寶石重又安置在傲像頭上。但這尊佛從此一直低著頭;似在告訴人們:救苦救難任重道遠,作為大慈大悲的佛沒有理由穿金戴銀,趾高氣揚。

第三個故事《奇特的寺》,說的是:屈支國王要雲遊四方卜命王弟監國。王弟暗地割下自己的生殖器,用金匣密封,叫目王存好。國王回國後,果然有人陷害王弟,說他在監國期間,淫亂王宮后妃,國王聽後大怒,要對王弟嚴刑懲處。王弟請求國王打開金匣,看驗被割斷的生殖器。王弟說:當您命令我監國的時候,我就害怕遭受讒言之禍;特別是男女私情,尤其難以說清。於是用自宮來表明我的心意。”國王對王弟心懷敬意,任他隨意出人後宮。一天,王弟在路上遇見一個人,趕著500頭牛去騸割,遂有同病相憐之感。他拿出財寶贖回了這群牛。由於慈善的力量,生殖器又長了出來。王弟有了男性生殖器,便請求不再入宮,要去出家當和尚。國王為他建了座寺,寺頂上塑了個象徵男性生殖器的裝飾物,以表彰王弟的完美操守。

大殿西牆這幅畫叫《三教九流圖》,它反映了武周時期多種文化走向融合的歷史。“三教”是老子創立的道教、孔子創立的儒教和釋逝牟尼創建的佛教。“九流”是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學術中的九大流派(道家流、儒家流、陰陽家流、名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縱橫家流、雜家流、農家者流)。秦以前,道家位列儒家之上。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一躍而成為正統,東漢以後,佛法西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挑戰,儒、道、佛三家一直處於衝突和融合的交織中。先是儒道聯合反佛。佛家為了獲得立足之地,便依附道家,拉攏儒家。到魏晉南北朝,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佛教不再試圖服鷹於儒道,而是要求包容於儒道而成為三教之首。北周武帝崇尚儒學,親自召集群官、沙門、道士等,對三教正式排位;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後。到了隋文帝,由於他自幼生養在尼姑庵,很是親佛,便將佛教定為“國教”,予以大力扶持和積極利用。佛教的地位由此發生根本變化,一躍而成為三教九流之首。 第四個故事《天坑》,說的是:佛在給孤獨園說法,很受大眾尊敬,外道(也就是邪教)欲敗壞佛的名聲,便誘雇一個女人,懷裡系一個木盂,當眾揚聲道:“這位說法的人曾與我私通,我懷的孩子就是他的!”在場的人有的信以為真,有的說是誹謗。有個白鼠為了消除人們的疑慮,咬斷了系木盂的繩子,繩斷盂墜,聲音響動,看見和聽到的人明白了一切,紛紛質問這個女人為什麼要無中生有,中傷他人。女人無地自容,便跳進了附近的無底洞。印度將無底洞叫天坑,它一直保留至今,一再告誡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受別人指使,說假話、作假證。
第五個故事《執獅子》,說的是:南印度有個國王將女兒嫁給鄰國的太子,娶親途中碰到獅子,迎送的人四處逃奔,只留下公主。獅子就把公主背迸山,捕鹿采果供養她。幾年後,生下一男一女,雖是野獸血統,卻有人的智慧。這對兒女趁父親遠出打獵的機會,和母親一道秘密逃回鄉間。獅子失去親人,既痛又恨,就走出山谷,殘害生靈,誰也不敢接近。國家要除掉獅子,以重賞招募勇士。獅子的兒子不聽媽媽的勸阻,而去應募。他喝了許多酒徑直向獅子走去。獅子只知道和兒子親假,任憑凶子刺殺,以至於把肚皮剖開,含悲死去。看的人都覺得很奇怪,想間個究竟。兒子乘著酒興,把過去的事都說了出來。國王以重賞酬報他的功勞。以流放懲罰他的逆倫,把他流放到印度洋的一個孤島上去。他臨走告訴人們,千萬不要酗酒,一旦喝多了,不但忘了母親的教導,連父親也不認得了。

武則天推行“易世革命”,佛教為她幫了大忙,她改唐為周不久,就給佛教升級;頒布制文,“令佛教在道法之上。”這樣,佛家高興,道家不服。道士們一面印發《老子化胡經》,杜撰李耳“教化”佛陀的故事,藉以抬高道家的地位;一面籠絡武則天,給她灌輸“長生不老”、“以陽養陰”。於是武則天便對三教九流重新排位次,且劃分較細,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是:一流佛陀二流仙,三流帝王四流官,五流刀筆(幕賓,或稱紅黑師爺)六流吏,七工八商九莊田。中九流是: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堪輿(地質學家和風水先生)四流推(預言算命先生),五流丹青(書畫家)六流相(星相學家和相面先生),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是:一流玩馬二耍猴,三流修腳四剃頭,五流幻術(耍魔術的)六流丐(討飯的),七優(優伶,賣唱的)八娟(妓女)九吹手。商洛習俗,無論紅白慶典,吹鼓手不得登堂入室,一般都安排在門外,即因為吹鼓手是下九流的緣故。“三教九流”使佛、道、儒各家學派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楔人中華文化的底層,促使中華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大雲寺把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供於一殿,稱“三大士殿”,這在佛寺規制上是比較別致的;這或許也是武則天的“別出心裁”。按照佛典的解釋,“大士”是菩薩的統稱,菩薩品位僅次於佛,而觀音和文殊、普賢三菩薩,雖已達到佛的境界,由於她們立誓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眾生,方願成佛;然世間苦難無窮無盡,他們也就只好永遠屈居菩薩之位。為了彰揚這三位菩薩的功德,所以稱其為“大士”,以便同一般菩薩有所區別。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曾改革科舉制度,首開“女科取士”,她把中國最有影響的三位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封為“大士”,也是為了利用民間信仰,為她這個“彌勒佛”服務。這是復修三大士像。上坐的是觀音大士,兩旁立的是善財童子和龍女。騎獅的是文殊大士,騎象的是普賢大士。

這幅圖叫《佛教中道圖》。《佛教中道圖》概括了大乘教和小乘教的主要內容。其目的是要求人努力去惡從善,淨化本性,改良“種子”,提升命運。如果眾生都能發揮人性的光輝,眾善奉行,諸惡莫做,則“娑婆國土”也就轉化成“極樂世界”了。

畫在大士殿的西牆上的這幅畫叫《家家觀世音》,它的引申又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畫的內容是人生追求的10個檔次:吃飯、穿衣、住房、成婚、車門、僕從、當官、當大官、做皇上、做神仙;最後神仙沒做成,下了地獄。

再看這幅畫,它是根據民歌《十不足》創作的,其歌詞是:“終日奔波只為飢,才得有食便思衣,綢羅綢緞身上穿,抬頭只見房屋低。蓋起高樓升大廈,床上缺少美貌妻,娶來矯妻和美妄,又慮出門沒馬騎。將錢買來車和馬,車前馬後少跟隨。家人顧來一大夥,有錢無勢被人欺。一竄竄到知縣位,朝會方顯職位卑,一攀攀到閣老爺,朝朝暮暮想登基。一日面南做皇帝,想要神仙登天梯。登天梯子來造起,閻王發脾鬼來催。此人若非大限到,上到天頂還嫌低,如此貪填迷不足,是苦是累還是痴。”這首歌詞因有“神仙”二字,應為道家作品,但它末尾兩句卻有佛家思想。

這幅壁畫叫《觀音拜觀音》,位於大士殿後,它是根據一個民間故事創作的。故事的梗概是:有一位居士,誠心同佛,千里迢迢去南海朝拜觀音。觀音很受感動,給他託夢說,某日某時要約見他。及至相見時,他見觀音也在朝拜另一位觀音,心裡覺得奇怪,遂問觀音為什麼也拜觀音。觀音言道:“你拜觀音是在求人,我拜觀音是在求己;佛不度無緣之人,求人不如求己。”這個居士聽了觀音的話,徹底明白了內因和外因的關係和“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道理,回家後堅持修持,終於轉凡成聖,證得佛果。

禪堂內的正壁上貼的、“禪”字,是用維修大雲寺更換下來的朽木而成,它既點綴了禪堂,也含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寓意。殿堂之中,安放著20多尊木石造像,有佛陀、菩薩十天王、羅漢,還有儒家的聖人和道家的神仙。既是一個造像藝術陳列室,又可以組成一幅“談禪圖”。用以表明佛教至中國“禪宗革命”之後,形成“左儒右道”、三足鼎立的獨特文化現象。這座有遊廊的殿叫禪堂,是佛家僧侶參禪的地方。在大雲寺設定禪堂,則是為了向遊人介紹“禪文化”。禪的焚文音譯為“禪那”,意譯為“靜慮”或“思維修”。源於古印度的瑜伽術,主要為靜坐、安心、數息等方式。後被引人佛教,成為佛家僧侶求證佛果的一種基本功。

這截茬根古樹,所雕造的是菩提達摩。是他把禪學傳入中國的。公元6世紀初,達摩渡海東來,會見南朝梁武帝。梁武帝是個虞信佛教卻不鑽研佛學的皇帝,他一見達摩便間:“我修了這么多寺院,又做了許多佛事,你看有什麼功德?”達摩說:“並無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彼此話不投機,達摩乘一蘆葦渡江,到高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歷時九年,提出“理人”和“行人”的修禪方法。其內容被概括為四句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是說佛理不等於文字,證悟本質與文字無關,經過禪師的指點,也可以參禪悟道。

這尊手中抱書的佛,是禪宗六祖慧能,他是禪宗的真正創始人。他手中抱的這本書,是由他口述的《壇經》是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寫的稱為“經的著作”。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作者並不識字。自幼喪父因家貧而未上過學,一日賣柴於市,聽人讀《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真心”一段,便有所領悟,於是設法到黃梅找五祖弘忍拜師學禪。這時跟五祖學禪的共7仍多人,有一位首席上座,名叫神秀,學通中外,為眾敬仰。後來有一天,五祖宣布:要傳授衣缽,叫大家陳述心得,以便選繼承祖位的人。當天,神秀便在牆壁上寫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同學們看了都說寫得好。這時慧能正在舂米,他聽這首偈子便說:“美則美矣,了則未了。”有些同學便笑他:“庸流何知,勿發狂言。”於是慧能便請人代筆,在原偈旁邊也寫了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事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權衡了這兩首偈語之後,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慧能創立的禪宗被稱為是佛教的“心法”,是佛法的畫龍點睛心髓之學。不是人人都可以頓悟的,必須是具有大乘根器的人才可以頓悟。對於大多數鈍人來說,參禪還得一步步來。武則天對禪也深所慕仰,她把神秀請到京師,“肩輿上殿”,“親加跪禮,時時問道”。她還一再派人去廣州邀請慧能,慧能“託病不出”,不願進京,最後只好把慧能的“得法架裝”弄到長安,“則天見傳信架裝來,甚喜悅,於內道場供奉”;並以“摩納袋裝一領及織五百匹”送給慧能,作為交換。大雲寺的禪堂里設有禪床,是僧侶們參禪打坐、休身養性的地方,佛家行話叫“禪定”。禪定時耍姿勢工確,身心放鬆,排除雜念,順乎自然。

藝術特色

當你今天來到這個清靜幽深的寺院,踏上石階,穿過山門,步人大殿,那紅柱畫壁,尤其是內側斗拱間繪製的佛像,栩栩如生,引人人勝。殿外株株蒼勁挺拔的古柏,增添了寺院之幽雅。通體牆鑲嵌“大雲寺”磚飾,渾厚而古樸。元代的一尊石雕造像,束高髻,戴桂冠,裹金裙,披大巾,系薄帶,側身仰面相迎,一佛懷抱小孩,乘坐蓮花寶座,玉帶飄逸,流雲環繞,騰雲駕霧,反映了當時佛教的崇高地位和人們對佛教的虔誠。

交通

大雲寺坐落在商洛市城區,可在當地乘坐1、8、9路公交或計程車前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