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記錄
![大陵穴](/img/d/ad4/nBnauM3X3ITO4IjNyYDN3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2Q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拇長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側動
、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層為正中神經本乾。
心痛,心悸,驚悸,癲狂,癇證,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胃痛,嘔吐,胸脅痛。
古代記述:心痛、心悸、心煩、胸中熱、胃痛、嘔吐、吐血、癲狂、癇症、喉痹、耳鳴、瘧疾、舌本痛、善笑不休、目赤黃、喘逆、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短氣胸痛、手攣不伸、瘡腫搔癢、指麻。
近人報導:心肌炎、胃炎、失眠、肋間神經痛、腕管綜合症。
操作:直刺0.3~0.5寸。
配勞宮治心絞痛、失眠;配外關、支溝治腹痛、便秘;配水溝、間使、心俞、豐隆治癲、狂、癇、驚悸。
手厥陰經所注為“輸”,心包經原穴。
心主穴,鬼心穴。
隨心包經經水沖涮下行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
名詞解釋
1)大陵。大,與小相對,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該穴名意指隨心包經經水沖涮下行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本穴物質為內關穴下傳的經水與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後,脾土物質堆積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
![大陵穴位置](/img/8/c28/nBnauM3X2czMyUjNyYDN3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2Q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心主。心,心包經的氣血也。主,主帥也。心主名意指穴內氣血以氣為主。心包經中運行的物質以氣為其主,以血為其副,而內關穴傳至本穴的物質當中,地部經水稀
少,且從脾土中滲流於經穴之外,穴內物質則以脾土的氣化之氣為主,氣為血之帥、為血之主,故名心主。
3)鬼心。鬼,與天相對,指地部。心,中心內部也。鬼心名意指脾土中的水濕在此氣化為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內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與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後,經水滲流經穴之外,脾土固化於穴周,而由於本穴所在為南方熱燥之地,脾土中的水濕因而大量氣化為天部之氣,此氣化之氣如同來自鬼所處的地心,故名鬼心。
4)心包經俞。俞,輸也。本穴向外輸出的是脾土中的氣化之氣,為心包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地,故為心包經俞穴。
5)心包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脾土中生髮的乾熱之氣性同心包經氣血,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輸出之源,故為心包經原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內關穴傳來的水土混合物,至本穴後其變化為燥濕生氣,表現出土的長養特徵,故其屬土。
方例
短氣:尺澤、大陵。
喉痹嗌乾:偏歷、大陵。
口氣:人中、大陵。
心痛:上脘、大陵。
小便赤如血:關元、大陵。
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配豐隆、太沖,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鬱痰結型之癲狂。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如同水土的混合物。
運行規律
水濕滲流於經穴之外,脾土固化於穴周並生髮乾熱水氣。
功能作用
燥濕生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研究進展
手痙攣 針刺大陵穴,有針感後,不移動針尖,在原處提插,以加強針感。
跟骨骨刺針刺大陵穴,邊行針,邊震跺患側足跟,手法不宜太重。
踝關節扭傷,跟骨骨刺,足跟痛,趾骨骨折痛時,可針刺大陵穴。 針刺方法:仰掌,在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肌腱之間取穴。交叉取穴,直刺0.3寸~0.5寸,以刺中正中神經產生針感放射到中指、食指,呈麻電感為度。
調整心功能 針刺大陵、神門等 ,對心臟病患者心功能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心衝擊圖的收縮波增強,經X線示波攝影,針刺前表現為左心室與主動脈峰減低變形,收縮性彎曲變斜和舒張期隆起減弱等。針刺後,左心峰增大,收縮性偏斜減弱,舒張期隆起也加大,說明針後心肌收縮加強,心臟功能改善。另有針刺大陵穴,對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的腦電圖,有使之規則化的傾向。
文獻摘錄
《甲乙經》: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
《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
《銅人》: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善飢,喜悲泣驚恐。
《大成》:短氣,大陵、尺澤。
現代報導
對腦電圖影響
針刺大陵穴可使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腦電圖趨於規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