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宋淳年間(1241~1253)墓志銘、碑記載:大里向轄於孝德鄉九都。
1932年屬泰里鄉。1935年5月屬九都鄉,1944年11月屬練溪鄉。1950年6月為大?鄉一村,1956年3月為紅旗鄉和平社,1958年為李宅人民公社和平管理區大里生產隊,1961年9月稱紅旗人民公社大里大隊,1983年改為紅旗鄉大里村。1992年5月屬北江鎮。1992年,全村677戶,2102人。 俞姓,系南宋時入遷;倪姓則從清初來此定居;另有鍾、王二姓也較早,具體時間不詳。李姓原系東江三甲院人,隨母改嫁而來,現已四代相傳。王、徐二姓則為橫錦水庫庫區移民。大里歷來有上、下大里之分。上大里,前姓李后姓蔣;下大里則為俞、鍾、倪、蔣各姓。各姓各有宗祠、廳堂,故大里有四祠八廳之稱。
基礎設施
1949年前,村民自耕田極少,單幹獨戶以三熟制農業為主,生活以玉米為主糧。俗諺云:有囡不賣大里薄,一天到夜三餐粥;有囡不可賣過溪,做死做活不得嬉。1949年後,開發溪灘,墾荒造田300餘畝,同時經縣水利局批准,在?乾村下游處修建攔水壩,長100餘米,高0.86米,並將村北舊大?改道加寬,計長929.7米,闊10米,以利灌溉。又在村南松樹畈外引水興建水輪泵一座,既可加工糧食,又能發電照明。以往,全村農業總收入一直徘徊在950萬斤左右,由於農業承包責任制落實到戶,推廣良種,科學種田,1992年,總產量達1475萬斤。
村中街道小巷,現均已鋪成水泥路。1978年,修建機耕路12條,總長5981米,每條寬3米。1992年增建機耕路3000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1992年,388戶人家蓋新房,計1067間,其中有三層樓房140間。全村有彩電、黑白電視機500多台,電視覆蓋率70%以上。
舊時,村旁水濱、倚山丘陵均遍植林木,鬱鬱蔥蔥。1945年日本侵略軍大砍樹木構築工事,及1958年大煉鋼鐵亂砍亂伐,以致林木所剩無幾,唯村北一枝古樟樹,周圍6.7米,據傳已600餘年,至今仍生機盎然,矗立村旁。
文化教育
大里素重教育。清《(道光)東陽縣誌》載,宋室南渡時,村人蔣明叔創建南園書院,延聘呂祖謙學生喬行簡為師。明叔去世後,其孫蔣龔於淳?初(約1241年)捐資擴建校舍,聘請名師,一時聲名遠振,求學者四方而至。同時,廣羅書籍,修須成堂,聚書3萬餘卷,以供生員研讀。其時,為東陽著名藏書樓。明末清初,蔣、倪、鍾各姓均各以祠堂開設私塾。清鹹豐十年(1860),蔣蘊山捐資購地建校,創繩武國小,後鍾、倪二姓私塾併入,國小規模逾漸擴大。同治元年(1862),得金華府衙贈送抗志興學匾額一塊。1949年後,創辦大里村校。60年代初,村校設繩武國小舊址。1972年,拆、擴建為土木結構平房,開辦大里中國小。1992年全部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的三層樓房。
尚賢求學之風鼎盛,造就歷代志士能人。《倪氏宗譜》序云:南園課讀儲棟樑,科名鼎煥盛冠裳。倪姓為館閣名賢,簪纓世家;俞姓為太史第;鍾姓為主簿後裔;蔣姓則有光祿紫金炫輝煌,公侯將相名顯揚,更有郡尹刺史郎之說。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中科舉3人,高等院校畢業6人,留學生2人,黃浦軍校畢業1人。1949年後全村有大學畢業生65人,尚在高校就讀11人。其中有留學歸國博士1人,碩士3人;現任大學正、副教授4人,工程師5人;軍事航空院校畢業4人。現任地質研究所所長1人,北京武警總隊大校1人,上海體育學院教練1人。
大里重視文化建設。致富的農民,先後興建文化樓、育才樓、作家樓等。其中最突出的當推蔣丁偉的文化樓。蔣丁偉5歲喪母,20歲始學泥工,27歲承包建築工程。數年後,家境漸好,開始走向富裕。1983年投資15萬元建成一座新樓房。二、三層闢為圖書、閱覽、棋類、桌球、器樂練習等活動場所,稱為青春文化樓。1984年始,免費向村民開放。1987年8月,受省文化廳邀請,出席全省文化戶座談會。《浙江日報》、《文匯報》等先後報導其先進事跡。1985~1988年,訂有全國報紙107種、雜誌132種,購進圖書6800冊。計報刊訂閱費7000餘元。3年中,接待省內外來訪賓客60多人次,日本、荷蘭等國際友人也慕名而至。1987年,蔣丁偉投資20萬元,再建一座占地100平方米的四層活動大樓。1993年,又為村老年協會訂閱報刊雜誌53種,計人民幣1499.95元。
經濟發展
1977年開始,大里相繼興辦東陽縣紅旗絲廠、東陽三陽棉紡廠、東陽絹麻梳紡廠等。東陽縣紅旗絲廠創辦於1977年3月,1986年更名為東陽縣紅旗輕紡總廠。現名東陽市紅旗輕紡總廠,屬鄉辦集體企業。下屬紅旗絲廠、內衣廠、綢廠、東達棉紡廠。主要生產20,22旦白廠絲、各色被面、褥面、織錦鍛、錦輝緞、絨布、汗衫、棉針織內衣、棉紗等產品。其中內衣產品全部由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公司浙江省公司經銷,遠銷亞、美、歐、澳四大洲。1988年,廠內職工972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9人,技術員20人。年總產值1775.66萬元,稅金68.93萬元,利潤6.84萬元,年末固定資產1096.36萬元。是年,被中國紡織工業部、經貿部、財政部聯合確定為全國紡織品重點出口企業。同年,廠長俞滿其被評為金華市優秀企業家、辦廠能人。總廠被評為明星企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1992年,職工920人。工業總產值5385萬元,比1978年增長97.11%。納稅98萬元,比1978年增長11.53%。廠方規劃於近年建成中外合資企業,工業總產值爭取達到8000萬元。1988~1982年,連續4年被東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重契約、守信用單位和一級信用企業。1992年,獲金華市重點骨幹鄉鎮企業稱號。
東陽縣棉紡廠於1984年10月籌建,翌年6月正式投產。1986年,改名為東陽紡織總廠。1984年,技改投資62.2萬元。1985年生產棉紗150.5噸,產值76萬元,利潤5.7萬元。全廠總產值140.9萬元,比1984年增加66.16%。1988年,職工546人,完成總產值666.56萬元,比1984年增加6.76倍,利潤完成31.99萬元。固定資產原值847.67萬元,淨值778.42萬元。現有職工657人,總產值9000多萬元。產品遠銷義大利、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現名東陽三陽棉紡廠。
絹麻梳紡廠,1991年是虧損企業,1992年扭虧為盈,產值30餘萬元。現有職工219人。1992年,村民429人進各廠做工,全年工資收入89萬元。僅此一項,比全村農業總收入26萬元超過63萬元,增長270%。全村能工巧匠360餘人。其中在全國各地承包建築工程的有20餘人,年收入100餘萬元。其他340人按人均年收入0.4萬元計,可得136萬元。合計全年總收入236萬元,人均年收入達5184元。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