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證禪師碑

大證禪師碑

戰既勝矣,出門絕跡,潛嵩少間,專於讀誦。 性甚聰敏,博涉經論,時同學者,仰之為師。 問之於了,之以默,俱詣等妙,吻合自他。

基本信息

立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岳少林寺的古碑。

作品介紹

《大證禪師碑》局部《大證禪師碑》局部
刻於大曆四年(769年)三月二十四日的《大證禪師碑》。此碑全名《大唐東京大敬愛寺故大德大證禪師碑銘》,又名《大證禪師曇真碑》、《曇真碑》、《東京大敬愛寺大證禪師碑銘》,立於河南登封嵩岳少林寺後,已殘。王縉撰,徐浩正書,劉英模勒,屈集臣鐫刻。王昶(乾嘉時期)《金石萃編》記(成於嘉慶十年,即1805):“碑高八尺,廣三尺九寸三分。二十五行,行五十二字,正書。

碑刻賞析

從徐浩《大證禪師碑》殘存的字跡分析,其起筆和收筆極為強調提按,用筆果斷勁健。可能是碑文,字跡稍大的緣故,結體更開張,更平穩,用筆也略比前兩墓誌沉著肯定,愈顯肥勁,然而俊逸之氣略輸。

碑刻銘文

醴泉涌而蠲疾,寶炬然而破暗,蓮花無染而獨淨,夜光不系而自得,其惟上智乎?夫上智之身,曲隨世界;上智之心,密游聖境。或宿植德本,乘願復來;或意生人間,用宏開示,非慧見孰,能知之?大德號曇真姓邊,陳留開封人也。厥初為孩特異,亦既有識,用晦如愚。家有耕桑未嘗問,鄉有學校未嘗顧,則曰:「處豐屋何如方丈?馳良馬何如振錫??組耀世,不如被褐;金玉滿堂,不如虛白。食珍者豈睹飯來香積?聽樂者豈聞梵唱云何?戰既勝矣,出門絕跡,潛嵩少間,專於讀誦。年至二十,遂適太原,受聲聞戒,習根本律。性甚聰敏,博涉經論,時同學者,仰之為師。久而嘆曰:「大聖要道,存乎解脫。不入其門,非佛之子。」乃損落枝葉,澄清泉源,詣長老大照,醒迷解縛。開心地如毛頭,掃意塵於色界。後此日益,唯師能知於四威儀之中,無一剎那有怠。不住以至於大寂,無作以至於恆用。我止無所,虛空未為廣;我照能遍,日月未為明。震雷破山,聞不聞等;烈風拔樹,見不見等。是身無主,與四大假合;方寸無生,於一切離相。猶以為未出心量,彌勤深入。大照既沒,又尋廣德大師,一見而拱手,再見而分座。問之於了,之以默,俱詣等妙,吻合自他。梵衲之行,楞伽之心,密契久矣。廣德又謝,學徒嗷嗷,相顧靡依,來求於我,嗣續前教,皆以實歸。出宅諸子,俾稱所乘,渡河三獸,自止於分。天寶季年,祿山作逆,陷我洛陽,亂兵蜂螫。大德澹然,獨在本處,天龍潛衛於左右,豺狼仰瞻而讚嘆。施財獻供,終朝盈門,於善惡等以慈,於苦厄人以忍。言說不尋,無畏故也;動靜皆如,自在故也。度眾無邊,大願力也;依報無量,邁種福也。夫修行之有宗旨,如水木之有本源。始自達摩,傳付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宏忍,忍傳大通,大通傳大照,大照傳廣德,廣德傳大師。一一授香,一一摩頂,相承如嫡,密付法印,惟聖智所證,非思議能測也。大德既舍眷屬,竊為沙彌,身不顧名,志在成道,聲稱浸遠,歸向如林。天寶八年,緇侶領袖舉以上聞,乃蒙正度,初隸東都衛國寺,旋為敬愛寺請充大德。遷彼與住此,有緣非無因。地雜人天之會,法如€雨之施,眾有塵勞之悟,寺盈河潤之福。今學與其進,當學起其信,善誘不倦,得師則喜,利往者導之以捷,睹奧者辨之以正;深在定者戒於貪,悟所覺者使之遠。視彼來學,如摩勒果,冀其出世,如優曇缽花。齊我者稀,故我貴矣。寶應二年正月十四日,趺坐如生,薪盡火滅,年六十,夏四十。哀纏門人,悲及塵眾,樹為之變色,獸為之失聲。棟折航沈,佛土蕭索,其年九月,葬於嵩岳寺之北阜。大曆二年,有司奏謚,上聞惻然,乃賜號曰大證禪師。縉嘗官登封,因學於大照,又與廣德素為知友。大德弟子正順,即十哲之一也,視縉猶父,心用感焉。以諸因緣,為之強述。銘曰:
上德不德,興慈運悲。現於濁界,俯為人師。以我無思,契彼盡思。爾方厭俗,我則隨時。由多分別,妄生垢淨。根不緣廢,象豈染鏡?法不可著,空即是病。無得之得,絕聖而聖。文字非文字,言語非言語。云何以解脫?云何而語汝?隨宜說方便,究竟非我與。舍利依嵩山,寂寥松柏所。

作者簡介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官至彭王傅、會稽郡公、太子少師。徐浩自幼精通翰墨,其祖師道,其父嶠之,均是書家,浩深得家傳,又書宗二王,尤醉心於王獻之。《宣和書譜》稱:“蓋浩書鋒藏畫心,力出字外,得意處往往近似王獻之,開元以來,未有比者。”玄宗時,宰相張說見所作《喜雨》、《五色鴿》兩賦,十分器重,薦為麗正殿校理。唐肅宗即位,受到肅宗寵愛,由襄州刺史召為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其手,其書法作品在民間多有流傳。徐浩長於鑑賞,兩次受命訪書,收集二王書跡。有《古蹟論》、《論書》傳世。他善書法諸體,曾寫屏風42幅,所題多《文選》五言詩,八體皆備,其中“朔風動秋草”等十多字,或草或隸,尤為精絕。李邕贊云:“徐季海書若春雲之高,無梯可上,幽谷之深,無徑可尋,開元以來無比者。”但對他的字表示不滿的人也有不少。如《呂總續書評》云:“徐浩真行書固多精熟,無有意趣。”李煜也說:“徐浩得右軍之肉而失於俗。”米芾甚至說:“《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札,全無研媚,此自有識者知之。”所傳書跡,除《不空和尚碑》外,還有隸書碑《嵩陽觀記頌德感應頌》。墨跡《朱巨川告身》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