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範圍
歷史上,大西洋鮭魚被發現在整個北大西洋,生存範圍從魁北克西部、康乃狄克和從北極圈到葡萄牙東部。然而在過去的30年,大西洋鮭魚的數量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下降,下降量80%以上。如今,許多鮭魚搖搖欲墜瀕臨滅絕或已經丟失。野生大西洋鮭魚僅存在四個國家:挪威,愛爾蘭,冰島和蘇格蘭。
生活環境
大西洋鮭成魚除繁殖季節外,都生活在海水深度不超過20米深的沿海海域。在繁殖季節,它們返回到自己出生的淡水溪流中去產卵,大西洋鮭對河流水質要求較高,其產卵的河流系統往往比較原始,這使得大西洋鮭魚成為河流水質的一個重要生物指標。
生活習性
直到19世紀初,人們對大西洋鮭魚的生命周期還不了解,其成魚階段和幼魚階段被認為是不同的物種。大西洋鮭棲息在大西洋兩岸,幼魚在淡水中生活1至6年後會進入海洋里生活,成魚大部門時間都生活在海洋中。到了繁殖季節,性成熟的大西洋鮭魚會集群回到其出生的河流進行產卵。雌魚強壯的尾巴會在碎石間拍打水體製造回流,再在河床挖出陷坑築“巢”。雌魚和雄魚會分別在陷坑的上游產卵及排出魚精。雌魚會再一次使用其尾巴,拌動碎石覆蓋陷坑中的卵及魚精。大西洋鮭是多次繁殖的,即它們不會在產卵後死去,而是會回到海洋恢復自己後,來年重新溯游入河重複產卵。
成年大西洋鮭魚在海上度過了大半生,他們徜徉在廣闊的距離,在尋找食物的小群體。在海上,他們的食物包括魷魚,蝦和鯡魚或鱈魚等小型魚類。性成熟後的鮭魚會返回自己的出生地,為了產卵,並在其生命周期的這個階段不需要進食 。人類至今對它們是如何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中的機制仍然不太明白,但有研究稱它們是依靠敏銳的嗅覺循著氣味而回到它們的出生地。
人工養殖
在全球水產養殖業的今天,無論是從養殖工業化程度、養殖規模和產值來說大西洋鮭魚都是鮭科魚類中最高和最大的,主要養殖地在挪威、智利、加拿大、蘇格蘭、愛爾蘭、法羅群島、冰島和澳洲。到2011年,大西洋鮭魚全球養殖總產量超過160萬噸。
面臨威脅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大西洋鮭魚的傳統棲息地隨著西方工業的發展已經呈現出穩步下降的態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種下降的態勢進一步加劇,造成野生鮭魚的捕撈量下降了80%。工業化造成的河流污染嚴重損害了大西洋鮭魚的棲息環境,而當地居民的人為障礙,如水壩、堰或河道的改變,阻礙了大西洋鮭魚的遷徙。
鮭魚已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菜,西方世界對鮭魚商業性養殖模式也會威脅野生鮭魚的種群數量;從養殖脫逃的鮭魚可能通過雜交等方式污染野生鮭魚基因庫,或把從養殖場攜帶的寄生蟲和疾病的傳播到野生種群。
全球氣候變化是威脅大西洋鮭魚的又一重要因素。水溫直接影響生物的生長發育,水體溫度上升會使大西洋鮭魚賴以為生的浮游生物的量上升,進而可能會導致許多並未發育成熟的大西洋鮭魚幼魚提前進入海洋。
淡水水溫的上升,還可以形成一個阻止大西洋鮭魚遷移的熱屏障,隨著周圍水溫的上升,大西洋鮭魚遊動時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時水溫上升也可能使大西洋鮭魚的產卵延遲,甚至不再產卵。此外,由於氣溫變暖,大西洋鮭魚棲息水域的冰雪會提前融化。這將導致在春季和夏季的許多河流流量減少,河流流量的減少又能進一步促進水溫的上升,最終使大西洋鮭魚的棲息地進一步縮小。
在大西洋鮭魚的海洋生物棲息地,氣候變化可能會破壞大西洋鮭魚的食物鏈。例如,大西洋鮭魚幼魚階段需要進食大量的浮游生物,而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浮游生物繁殖時機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處於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的鮭魚的食物短缺。
保護措施
大西洋鮭魚被列為最不已開發國家的關注,對IUCN紅色名錄(立法會),和“伯爾尼公約”附錄三所列。淡水種群列出的歐盟棲息地指令附屬檔案二和附表3的保護條例(1994年)。 北大西洋鮭魚保護組織成立於1983年,它是一個國際組織,旨在通過保護和合理管理來促進野生鮭魚種群的壯大。該組織對已經發現的大西洋鮭魚野生種群採取了眾多的不同的保護措施。然而,野生鮭魚的數量都沒有得到恢復,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則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