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哈特萊

大衛·哈特萊

大衛·哈特萊 (David Hartley 1705.08.30-1757.08.28),英國醫生、經驗主義哲學心理學家,是套用唯物主義觀點建立聯想主義心理學理論的第一人,生理心理學的先驅。他生於英國約克郡中部城市哈雷法克斯(Halifax)的一個牧師家庭,因病逝於英國薩默塞特郡(Somerset)巴斯市(Bath)。

簡介

大衛·哈特萊的母親在他出生三個月後去世,父親在他 15 歲時也去世了。他先在布萊德福文法學校就讀,中學畢業後進入英國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學習數學、古典文學、神學,他本打算繼承父業從事牧師職務,但因對英國傳統教規不滿,又改修醫學。1726 年獲學士學位,1728 年獲碩士學位,後未再繼續研習醫學,既未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也未經實習而獲得合格醫師證書,但後來卻成為倫敦的名醫。他結過兩次婚,1730 年和愛麗絲(Alice Rowley),第二年愛麗絲就去世了,1935 年他和伊莉莎白(Elizabeth Packer)結婚。他一共有 3 個孩子。1742 年,他遷往巴斯,在那裡定居直至去世。在學醫和行醫期間,受洛克(John Locke)和當時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心理學家思想的影響對哲學心理學發生興趣。分別出版了《觀念的聯想》和《對人的觀察》兩書,從而建立了他在哲學心理學上的地位。

貢獻

哈特萊在哲學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於以下兩方面:

對心身關係問題的解釋

對人性本質中心身關係問題的解釋,他受牛頓運動理論的影響,將其振動理論用於解釋神經傳導作用。他認為神經是實心的傳導體,當外在刺激引起神經衝動是,神經就會振動,此振動沿著神經脈絡向大腦傳導,引起腦神經的振動,從而產生觀念。不過由外在刺激引起腦神經振動而生觀念的歷程中,振動與觀念兩者間並非全是因果關係。因為腦神經振動一經引起,並不隨外在刺激的消失而停止,而是自行繼續振動,但變得更微弱了。記憶僅僅是腦神經振動的復活。他舉例說,注視燭光後閉上眼睛,仍覺得燭光在眼前耀動。此種刺激消失後而感覺持續的現象,既現代心理學所指的正後象(positive afterimage)。在他看來,生理現象並非心理現象的物質基礎,只是心理現象的對應物。觀念和感覺的區別,並非在於前者的振動小於後者,而在於引起觀念的振動最初是由神經振動引起的,引起反射後永遠存於腦中。哈特萊此種生理作用影響心理作用,但心理作用產生後又於生理作用無必然關聯的看法,一般認為是繼承了萊布尼茲的心身平行論。

對知識來源問題的解釋

在這個問題上,他承認洛克的經驗主義思想,承認知識來自經驗,但在解釋經驗來源時,他提出了不同見解。他不同意洛克反省的說法,認為感覺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感覺,因感覺而生觀念,而感覺和觀念之間關係之建立,則是由於聯想。聯想的基本形式有二:一為同時聯想,二為相繼聯想。這兩種聯想的基本法則只有一個,那就是接近律。對聯想的構成,他也採用振動的觀念解釋。當同時或相繼的兩種刺激引起振動產生的兩種感覺在腦中相遇時,兩者之間即形成聯結,以後原來的刺激之一再受神經振動時,另一種相應的神經振動也將隨之產生。對聯想用於解釋心理現象時,他並不限只用來解釋觀念聯想。他認為,觀念與動作之間甚至動作與動作之間的聯結作用,也是遵循聯想法則的。

主張

採用觀念聯想的說法來解釋知識來源問題是經驗主義哲學心理學家的共同主張。此種主張即稱為聯想主義(associationism)。哈特萊的這一心理學說,對 19 世紀的英國聯想主義和馮特的心理學有很大影響。哈特萊在生理心理學領域也作過探索。他試圖把精神(觀念聯想)和物質(大腦振動)相聯繫,斷定兩者互相平行:思想概念及意象和大腦中的振動絕對相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