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大草鶯體長約17厘米有明顯縱紋,略黑的尾長而凸;三級飛羽色深;近黑色的頭頂、頸背及上背具棕色及白色縱紋,眉紋偏白。臉及下體偏白,胸兩側及兩脅棕褐;尾下覆羽皮黃具深色細紋。外側尾羽羽端的白色較寬。冬季新體羽褐色較濃重,因上體羽緣具褐色毛邊。外表似沼澤大尾鶯但體型較小,尾較短且圓。虹膜-紅褐;嘴-上嘴黑,下嘴偏粉;腳-粉褐。鳴聲似小蝗鶯。
分布
分布範圍:尼泊爾至印度東北部、中國南方、緬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狀況:罕見留鳥。亞種sinica見於廣西、廣東北部及香港。
習性
藏匿於沼澤低洼地區的高蘆葦地;也在低矮丘陵山地的高草地。受驚嚇則快速扎入覆蓋中。
發現
2010年10月香港發現全球數量僅約200隻的瀕危雀鳥“大草鶯”幾以香港為家。鳥類專家於上月成功確認兩種雀鳥為不同品種。其中極少鳴叫的“大草鶯”主要居於大帽山和紅花嶺等。鳥類專家指出,香港適合該鳥生長的草地減少,威脅其生境,呼籲有關部門制定適當的保育計畫。
身為鳥類專家的亞洲生態環境顧問執行董事利雅德及團隊據雀鳥叫聲、身體結構、羽毛,以及基因序列比較,上月確認兩種雀鳥實屬不同。目前估計,“大草鶯”在香港僅有約五十至一百對,即全球最多約二百隻。
“大草鶯”現時主要出沒於大帽山、紅花嶺和大嶼山,棲息于海拔二百至八百呎的草地及低矮竹林。而紅花嶺是將釋放的邊境禁區,規劃署已建議將之劃為保育區。但該鳥極少鳴叫和歌唱,並於偏遠山區出沒,較難觀察。
利雅德稱2003年至2004年年香港郊野公園草地,由二萬五千公頃,銳減至二萬一千公頃。而香港觀鳥會副主席吳敏表示,香港的草地減少,令“大草鶯”生存處於危險當中,呼籲有關部門保護“大草鶯”生長環境。吳敏說,漁農自然護理署應制訂及實施一套物種保育計畫,以及研究該鳥的真實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