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石遺址

大花石遺址

大花石遺址位於怒江西岸的二級台地上,為一南北長l00米,東西寬50米的緩坡,面積約5000平方米。前臨怒江,後為陡坡,南北兩端出進口狹窄。北面有溶洞一個,東北角有岩廈一座。海撥800米。

基本信息

簡介

1991年年底,省地縣文物工作者經國家史物部門批准,對龍陵縣勐糯鄉的大花石新石器遺址進行了科學考古發掘。這是怒江以西的首次發掘,解放後雲南省內的第三次大規模發掘。這次發掘猶如打開了滇西史前文化的一扇窗戶,使我們對當時當地人類的生存狀況看得更為清晰。

地理位置

大花石遺址位於怒江西岸的二級台地上,為一南北長l00米,東西寬50米的緩坡,面積約5000平方米。前臨怒江,後為陡坡,南北兩端出進口狹窄。北面有溶洞一個,東北角有岩廈一座。海撥800米。

景觀特點

大花石遺址為北熱帶江谷氣候。綜觀有居住安全、漁獵採集方便,食物種類豐富等諸多優越之處。發掘前地面種紫膠樹,地下保護完好。文化層及包函物可分早曉兩期。底層為早期,出土石器多為磨製的小型梯器石斧和條形石斧,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000年左右。中層為晚期,出土石器多為打制石斧和橢圓形刮削器,另有少量金屬鑄模石范,制器殘件,屬青銅時代初期,距今約3200年。 這次發掘面積為492平米,墓葬7座。出土房 屋遺蹟8座、火塘5個、灰坑6個,金屬煉爐1座石器、陶器、骨器和動物骨骼2400餘件。遺址文化的基本特徵與以往省內外所見石器遺存大不相同,回答了雲南新石器考古的一些重大問題。
出土的房屋屋基均為長方形或近正方形,由柱洞列布成方框。邊線之中洞大都位於線外,屋角柱 洞往往有兩三個。柱頂端為、r權狀,便於承擔橫樑。柱與柱問連以“井”字形架,用藤類捆綁。四周為草筋泥掛牆或泥皮石牆、葦桿泥皮牆。此種房屋現今仍存在於怒江兩岸,但作為史前遺蹟,尚屬首見。
墓葬均為長條形或橢園形石堆墓。由墓坑周緣到墓頂用大小不等的石塊分層壘砌成高出地面的石堆。墓體大多為前大後小,呈魚背形狀,有的前端砌成“八”字形,用石板封門。其中,惟九號墓土坑呈園形,墓堆亦近園形,前後用石板封堵,石板最大者長2 95米,寬1.5米,最厚處1.4米。墓內隨葬品有石器、陶器、銅器和鹿、麂、牛、羊、豬等動物,小墓數件,大墓上百件。此種墓葬在我國新石器遺址中亦十分罕見。墓葬年代屬青銅時代初期。
煉爐為半地穴式筒形小型堅爐,與現今當地居民還在使用的原始煉爐大體一致。爐底有熔液流簧孔,側設鼓風通道,底部有煉渣,附近多銅屑,遺址內還出土4件熔鑄斧鉞類銅器的石范鑄模,范形與附近一些地點出土的銅斧、鉞形制相同。出土煉爐和成批鑄范,在雲南尚屬首次。

考古意義

國內外史前考古所知,石器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先出現大量打制石器,爾後逐漸向磨製石器過渡。但大花石遺址的情況卻完全相反:早期全部使用磨光石器,其後逐漸出現少量打制的雙肩石斧。 而在晚期的石器群中,打制的雙肩石斧,刮削器等則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遺址上還遺存大量的礪石,石核、石片和石器半成品。說明此處系一石器加工場,同時有銅器生產,反映了一定環境下生產力發展的特殊規律。遺存中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漁網墜成堆地置於陶罐之內,磨製的箭鏃多處成批出土,有的還插在野豬的頜骨中,說明狩獵和捕撈在生活中占有甚高位置。在以往發現的類似大花石文化的遺址中.陶器都較少,而且器形原始單調。但大花石的卻甚為發達,不但數量可觀,而且種類較多,質量較高。發掘中出土陶片3萬餘件,大多為抹光黑陶和少量灰陶,質地堅硬光滑。除雲南常見的平底罐、盆、缽、缸、瓮、壺、盤外,還有大批內折沿斜壁深腹碗,高乳釘圈足碗,大型鏤孔豆等。採用刻劃、壓印、刺戳、指捺、堆塑、鏤孔等方法進行裝飾,紋樣達十餘種之多,並多為大面積組合圖案。不僅在器物的腹肩、頸部。而且在器底甚至口沿麝蕊之上亦作紋飾。這在雲南全省也很少見。 這裡發現的陶器刻劃符號和一件石花卉,是新石器考古中難得的珍貴材料。符號刻在大型折沿罐類的肩頸部位,計有長短直線符號,交叉折線符號等多種。

考古界多數人認為:陶器刻劃符號與文字起源有關。以往曾見於黃河上游的“仰韶文化”和太湖區域的“松澤文化”。這次發現於西南邊區,具有極為特殊的重要意義。石刻的四瓣花卉,近似怒江兩岸的數十種植物花型,是怒江狹谷自然景物最早的藝術寫照,可視為滇西石刻藝術歷史的開端。 大花石遺址是古代氏族的一處聚落。它的發掘。使我們對廣泛分布於怒江,瀾滄江流域的以打制雙肩石斧為典型的“芒懷類型”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證明它主要是青銅時代初期的遺存;它晚於以磨製小型條形石斧為典型器物的文化類型。此外,怒江在過此遺址西南不遠處即流人緬甸稱薩爾溫江,這次發掘將有助於對古中緬文化交流的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