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網
漁網( 漁網 fishingnet)yúwǎnɡ,捕魚用的網。捕魚專用工具結構材料。99%以上用合成纖維加工而成。主要有尼龍6或改性尼龍的單絲、復絲或復單絲,也可以用聚乙烯、聚酯、聚偏氯乙烯等纖維。漁網的作用有很多。![漁網](/img/7/f81/nBnauM3X0IDN4UjNykDO1cDMxQTM5ATMwYDNyQTNwAzMxAzL5g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漁網如果作為捕獲和養殖工具,還有更多的用途,例如捕鳥用的粘網,水產養殖中的圍網,養殖箱等。在農業種植中,“漁網”也被大量使用,並較多的作為一次性工具使用。例如,荷蘭的花卉種植。 在安全防護和體育運動中,“漁網”的用途更加廣泛。在體育運動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們熟知的網球,顧名思義。安全防護方面,例如建築工地的保護用網,電梯中的保護網。據了解,國外的一家公司提供整套的大型倉庫保護網方案。即可保護工人,又可增加搬運效率。總之,漁網(漁網)在傳承其古老用途的同時,在農業,體育,安全防護等方面也發揮者廣泛的作用.
漁業生產用的網具,有拖網、圍網、撒網、定置網和網箱等。拖網和圍網為海洋漁業捕撈用的重型網具。網目大小為2.5~5厘米,網繩直徑為2毫米左右,網重達數噸甚至數十噸,通常用一對拖輪分頭牽拉追捕魚群或由燈光船引誘魚群集中而合圍。撒網為江河湖泊捕撈用輕型網具。網目大小為1~3厘米,網繩直徑0.8毫米左右,網重數公斤。定置網和網箱為湖泊水庫或海灣人工養殖固定網具。大小規格依所養魚類而不同,把魚圍截在一定的水域中養殖不使逃離。
編織漁網的原料主要是15~36股 210旦錦綸(尼龍)、滌綸復絲和380旦聚乙烯復絲。編織方法有打結法、絞拈法和經編法。
編制方法
打結法
是傳統的製作漁網方法,漁網用經線和梭子裡的緯線套結而成,結節大小是網繩直徑的4倍,突出於網衣平面。這種網稱有結網(圖1,a)。結節在起網時碰撞魚和船舷,既傷魚又使網具磨損,且由於化纖光滑而富有彈性,易引起結節鬆弛,網目不均勻等毛病。
絞拈法
兩組紗線由機器同時絞拈,在交接點處相互穿心交結成網,這種網稱絞拈無結網(圖1,b)。由於網結節處紗線不經彎曲,網衣平整,減少了摩擦,但絞拈機器效率較低,準備工序繁複,橫向目數有限,只適合編織網目較大的網。
經編法
通常用裝有4~8把梳櫛的拉舍爾經編機將經紗成圈連線成網,稱經編無結網(圖2)。由於經編機速度較高(600轉/分),編結的網門幅闊,橫目數可達800目以上,變換規格方便,生產效率比前兩種方法高几倍。經編無結網平整、耐磨、重量輕、結構穩定、結節強度高、網衣破損後不變形、不鬆散,可廣泛套用於海上捕魚,淡水捕魚和養殖以及其他各種特殊用途。
網的種類
絲網
![絲網](/img/b/a95/nBnauM3X2ATM2AzNyATO1cDMxQTM5ATMwYDNyQTNwAzMxAzLwk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底八扣
定置底層網,網目100x100毫米,上下共八扣,以捕獲底層魚如扁口、河豚為主,故稱底八扣,放網程式同絲網,惟以著海底為度。傍晚下網,清晨收網。也為農民兼漁業者所常用。
鯔魚網
![鯔魚網](/img/9/f5f/nBnauM3XyQTMzIDM1ETO1cDMxQTM5ATMwYDNyQTNwAzMxAzLxk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繃網
俗稱迷魂陣,為亦農亦漁者網捕青魚(即西太平洋鯡魚)的主要網具,由三部分組成。即網牆、網目(30x30毫米,高3米)、網衣(長約10米)構成。上下有綱,上綱置玻璃或聚氯乙烯浮子,下綱拴滑石墜子,以錨固定,使網垂直懸于海中。放網時,網的一端沿網牆四分之—處固定,然後將網以網牆插入部分為軸心,呈圓形布網。網的另一端與網牆並不閉合,留有丈許的門口以待魚群游進。網圈壁上置6—8隻網袖,即底網。魚群游進網圈後,四面均有網,惟網袖空隙較大,遂游進只能進不能出的底網。行網時,驅動舢板沿網圈移動,提起底網尾部,解開扎繩即可放出捕獲物。
掛網
正式漁民的常用定置網具之一,也是比較古老的網具。全網分為網身和網囊兩部分。網身是由若干網片連成大片,然後折起縫合成截斗圓錐形的網身。網目由前向後遞減,因此,網身前粗後細,網口由四支竹竿扎長方形,約1.5x2.5米,長方形正中有—支竹竿連結網口上下兩根竹竿,稱之為“槍”。“槍”與根繩相連,拴在海底的橛上。長流,“槍”與網門撐開,豎立海中;平流,“槍”與網口平躺在海面上。網囊由一片密目網縫合而成,長約4米,與網身相聯。相聯處置一用掃帚條子編成的圓形物——俗稱蝦須子——隔開,使魚蝦能進不能出。
罈子網
罈子網規格為13.9x5,3米。全網由網身、網囊兩部分組成。同掛網一樣,網身由若干網片摺疊逢合成截斗圓錐形,網囊由一片網縫合而成,結合處亦置蝦須子一隻。綱索分網口綱、網耳綱、網底引綱、叉綱、根繩等,每塊網用大罈子兩隻作為浮力,竹竿兩支作為支竿。網口下端兩邊各置根繩與木橛相連,作業方式與掛網相同,都是每年清明按高矮不同處試拴網。網需拴在海流兩側,利用海流將網口沖開,根據高矮網排的捕獲量,決定拴網的高矮——即離岸的遠近,待穀雨以後正式拴網。掛網、罈子網均需打橛以拴網。橛,木製,下尖上粗,長40~50厘米,端頂有直徑15厘米的突出木棒,以便拴系根繩。打橛時,用兩隻舢板在小汛平流時連結進行。先將橛桿豎起,末端鐵套套住木橛頂端突出的木棒,然後由橛老大掌桿,12名漁民合抱橛桿,猛地向海底衝擊,將橛打進海底泥沙里。必須—次打進,如果一次沒有打進或打歪,即割斷根繩,將橛廢棄。橛桿是用硬質木料拼接而成,長1.5—2.5米。
蝦板網
漁民冬季作業的主要網具。網分兩層,上層為機織網片,網扣很密,類似篩底,長8—10米;下層為稻草繩結就,網目200x200毫米,兩層連結成截斗圓錐形,尾部置網囊如掛網。60年代以前,榮成沿海盛產毛白蝦,即曬蝦皮的原料,此網專為捕毛白蝦而設,作業方式與掛網、罈子網相同。
扇貝網
扇貝網與海參網大致相同,下層以鐵製成簸箕形,前沿以鐵尖為齒,上置彎梁。彎梁拴網至簸箕後沿,成弧形網兜,用角子升篷帶動。一船帶網8—10隻,外舷拴網,側向劃檣。
流網
漁民最常用的移動網具之一。130x150目,目大95毫米,每片網長約13.4米,橫目使用。緣綱21/5股棉線,在網衣上下端各結半目。浮綱麻制,系桐油油過的梧桐浮子17個。底綱系化石墜子8個,每個重約1斤。下網多在傍晚,橫流下網。一人在前艙投底綱,一人在後艙投浮綱及網衣,一人在中艙整理芒子,每7~8片網置芒子1支。每隻船帶網60~80片。網下完後,在叉綱下端繫結墜石,叉綱中間連線帶網綱,帶網綱一端拴在船頭的扣環上,船隨流飄移。次日黎明起網。起網時,先將帶網綱和叉綱拔起,然後如同下船時的站位,分別拔底綱和浮綱,惟中艙二人收取網衣、芒子、擇魚。“強風不壓流”,放流網投網以後,漁船隻隨流漂,而不隨風移,所以不必考慮風對船網的影響。
拖網
![拖網](/img/e/06d/nBnauM3XwgzM5IDMxQTO1cDMxQTM5ATMwYDNyQTNwAzMxAzL0k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圍網
漁民常用網具之一,上要用捕鮐魚、鮁魚和青魚,鯷魚旺發季節可用於圍捕鯷魚。圍網只分上緣網和取魚部。上緣網,網目6.6厘米,網高30目。其餘部位網目4.3厘米,21/12股線結織;—卜緣則用21/21股線,合攏時網高45米,網長約500米,全網用12厘米直徑的玻璃或塑膠浮子2200~2400個。墜子1500—1700個,管狀,生鐵鑄成,每個重0.4公斤。括綱為鋼絲繩,長600米,截成5段,用萬能鏇子連線。底環用16毫米圓鐵製成.內徑16厘米,共80個,並配備雙套底環,使起網迅速、簡便、安全,容易排除卷纏網衣等事故。圍網通常由主船和副船組成,副船俗稱犢子。主船主桅上設魚兜,鐵制,外拴帆布,成圓桶狀,內坐觀察員一人,俗稱漁眼。發現魚信時,報老大決斷。下網時,班由犢子帶著曳綱向主船相反方向疾駛,主船同時放網,並根據下網長度轉向。投完網後,帶曳綱迅速與犢子合圍,形成一個網圈。然後合門,用網篙將犢子所帶的曳綱綱頭提上主船,開始收綱起網,視捕獲量多少而定起網方式。捕獲物少時,用吊桿直接將取魚部吊上甲板。捕獲物多,則先用抄網,俗稱撈魚兜子撈魚,然後吊網。
大薄網
此網多為沿海農民為改善生活所使用。網長100米,叉綱20米,曳綱拴在網兩端的叉綱上,各長300~400米,上下緣綱拴網並與叉綱相接。放網時,拉網人站在岸上,先用小船帶著一端的曳綱向海中駛去。隨著曳綱的拖拉,岸上的人扯動網衣放網。當小船將岸上一端的曳綱也拽拉下海後,岸上人將曳綱末端留住,船圓圓向側邊攏岸,將曳綱交給另一部分人,開始拽拉。然後小船返回網的中心地帶,用網篙敲擊水面。以免魚群竄出網外。拉大薄網共需25~30人,兩邊邊拉邊合攏,兩邊進度需一致,否則魚群會從斜的—邊溜走。這種網貼近海底,凡在網的範圍之內,什麼魚蝦都拉,故俗稱“掃地窮”。
鏇網
沿海農民的主要捕魚工具,簡便、輕巧、投資少、單人作業,非常適合農民的生產個性。它由網身、底腳、牽繩三部分組成,網身尖圓錐形,底口大。底腳拴鉛墜,共拴3—3.5公斤。牽繩麻制,筷子粗細。掄網時,如將部分網衣搭在肩上,再用兩手持餘下的網衣,稱三把網;僅用兩手分持網衣稱兩把網。掄網靠身體側轉,左手向外畫弧,右手輕帶,使網口成圓形入水。作業時或站在岸上,或站在淺水,以水不影響操作為度。
作業方式
![漁網](/img/5/aab/nBnauM3X3AjM0kDOwMTO4EjN4ETM3cTO0EDMwADMwAzMxAzL5g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拉網一般為長帶形。按結構形式分無囊和有民辦單囊兩種。拉網網具上,下綱分別裝有浮子、沉子。單囊結構的囊袋,多數在兩翼中間,也有偏於網具一側的。為防止作業時魚類跳網逃出,有的上綱加裝網蓋。為提高網具捕底層魚的效率,有的在下綱附近裝配一列小囊袋,稱為百袋網。近年來也有在下綱通電,以提高捕撈效率。使用於江河,湖泊或水庫的多為有翼單囊形,其長度取決於收拉網具的能力和水域面積,一般為數百米,最長可達2-3千米。高度為水深的1.5-2倍,使用於池塘養魚的為無囊形,其長度約為池寬的1.5-2倍。拉網高度為水深的3-4倍。使用於沿海的兩種網兼而有之,其長度一般為100-500米。網目長度為30-80毫米。通常大型網具多用機械或畜力拖曳和收拉網具,小型網具多用人力操作按操作方式分冰下和非冰下兩種。前者是在寒帶嚴冬的江河、湖泊中作業,後者又稱明水地拉網。放網時先將網具放成弧形包圍圈,通過拖曳收拉網具兩端的蛛絲馬跡綱,逐步縮小包圍圈,直至將網具拉到岸邊收取漁獲物
歷史記載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之十:“已插棘針樊筍徑,更鋪漁網蓋櫻桃。”《清史稿·循吏傳三·姚柬之》:“一日,塗遇持火槍者,結隊行,望見官至,悉沒水中,命以漁網取之。”嚴辰《輕騎》詩:“月亮灑下了一片清輝,姐妹們早已把漁網晾起。”
漁網產業
通過多方位開拓市場,多元化開發產品,漁網產業風生水起,漁網已從“巢湖”撒向全球。截至2012年底,巢湖市漁網產業集群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6.21億元,漁網漁具工業增加值10.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88%、26.96%;銷售收入45.75億元,創利稅5.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87%、26.89%;2012年,漁網產業集群持續、健康發展。據統計,該鎮有一支5000多人的行銷隊伍在國內國外跑銷售,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銷售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