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盤亞組

大花盤亞組Subsect. Pachydiscus (Fed.) Hong,桔梗科,莖生葉通常狹長,互生。花單朵或少數幾朵集成假總狀花序。遺傳規律及延安牡丹、林氏牡丹的分類地位,栽培牡丹豐富的變異來源於反覆的種間雜交 。

基本信息

簡介

大花盤亞組Subsect.Pachydiscus(Fed.)Hong,桔梗科CAMPANULACEAE沙參組Sect.MicrodiscusFed.所屬亞組,亞組6.大花盤亞組——Subsect.Pachydiscus(Fed.)Hong,stat.nov.sect.PachydiscusFed.inFl.URSS24:370.1957.莖生葉通常狹長,互生。花單朵或少數幾朵集成假總狀花序。花萼裂片通常全緣;花冠鍾狀;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花盤大,長3-8毫米,直徑可達3毫米。僅1種,產亞洲中部和喜馬拉雅山地區。亞組模式:AdenophorahimalayanaFeer該亞組有5個種,其分布區域主要在由四川西北部向北到大巴山及秦嶺山脈,以及由秦嶺向北到...楊山牡丹後裔——鳳丹分布於四川西北部、甘肅南部的四川牡丹,其形態特徵和生態習性介於革質花盤亞組和肉質花盤亞組之間,是一個過渡類型。

花盤亞組

革質花盤亞組6個種(銀屏牡丹、鳳丹、卵葉牡丹、矮牡丹、紫斑牡丹和四川牡丹)的種間關係仍存在爭議。本研究對代表牡丹組的全部8個野生種的25份材料的核基因GPAT(外顯子5和6之間的內含子)和其中12份材料的葉綠體trnS-trnG、rsp16-trnQ基因片段進行測序。根據核基因GPAT片段序列,使用Network(4.2)電腦程式的MJ(Medium-Jioning)法和:PAl5P*(4.0)電腦程式,分別建立了牡丹組種間親緣關係網路樹和系統發育樹(MP樹和NJ樹)。此外,利用代表牡丹組的全部8個野生種的12份材料的葉綠體基因片段(trnS-trnG、rspl6-trnQ)和核基因片段(GPAT、Adh),結合形態特徵,使用PAUP木(4.0)和MrBayesver.3.0b4電腦程式,進行數據合併分析,得到了清晰的具高支持率的牡丹組野生種的系統發育關係。結果表明,芍藥屬牡丹組8個野生種分為兩個亞組,即肉質花盤亞組和革質花盤亞組。肉質花盤亞組包括滇牡丹和大花黃牡丹;革質花盤亞組包括其餘6個種。革質花盤亞組的6個種分為三支:即四川牡丹和紫斑牡丹,卵葉牡丹和矮牡丹,銀屏牡丹與鳳丹,其中後兩個分支為姊妹群。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牡丹組野生種種間系統發育樹,並對數據合併進行了探討。

2.栽培牡丹的起源牡丹既是中國名花,也是世界名花,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有記載的歷史看,中國牡丹已有兩千多年,傳入歐洲也已經五百多年。中國牡丹在幾千年的栽培過程中,已由少量的傳統品種逐步發展成上千個品種,並在不同的栽培地理區域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的品種群或品種亞群。根據栽培地理劃分,主要有四個品種群:中原品種群、西北品種群、江南品種群和西南品種群。栽培牡丹品種(群)起源研究的首要問題是:什麼是栽培牡丹,它與野生牡丹的區別在哪裡?從形態學看,花瓣數目、顏色的變化最豐富;細胞學研究發現,野生種類和絕大部分栽培品種染色體數目相同(2n=10),核型分析也顯示不同類群、不同品種的差異不大。目前栽培牡丹品種(群)起源的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中國傳統栽培牡丹的祖先種或野生近親;2)最早的栽培時間;3)最早的栽培地點;4)起源和演化的的方式。現有研究表明,我國傳統的牡丹栽培品種形成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野生種的栽培馴化,野生種和栽培品種間的雜交以及栽培品種之間的雜交等不同途徑形成的。由於現階段關於栽培牡丹起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籍考證、形態學、細胞生物學等方面,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研究對8個野生種的12份材料和來自4個主要品種群的95份栽培種樣品的葉綠體基因片段trnS-trnG和rsp16-trnQ及其中37份栽培種樣品的核基因GPAT進行直接測序。選取栽培牡丹樣品包括了具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古樹和傳統栽培名種,以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外新品種。根據片段序列,使用Network(4.2)電腦程式的MJ(Medium-Jioning)法和:PAUP<'*>(4.0)電腦程式,分別建立了牡丹組種間親緣關係網路樹和系統發育樹(MP樹),從母本、父本及父母本綜合分析多個角度對栽培牡丹的起源進行探討。結果表明:四個主要品種群遺傳背景具有較大差異,各自起源於不同的野生種。1)中原品種群部分品種直接由河南銀屏牡丹馴化而來,其餘品種則起源於銀屏牡丹、鳳丹、矮牡丹、卵葉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和滇牡丹中兩個和多個野生種的雜交後代;2)江南品種群中清代古牡丹由鳳丹或安徽銀屏牡丹直接馴化而來,而其餘品種父本起源於鳳丹或安徽銀屏牡丹,母本則起源於河南銀屏牡丹;3)西北品種群全部起源於河南銀屏牡丹(母本)和紫斑牡丹(父本)的雜交後代;4)西南品種群雖然同中原品種群一樣具有複雜的遺傳背景,起源於兩個和多個野生種的雜交後代,但是西南分布的野生種(即四川牡丹)直接參與該品種群起源的證據不足,這表明西南品種群主要起源於引種馴化其他品種群品種。綜合野生種的地理分布和品種出現的時間來看,四川牡丹和滇牡丹的種質直到現代才在中國栽培牡丹中出現,因此中國傳統栽培牡丹的主要原種包括銀屏牡丹、鳳丹、矮牡丹、卵葉牡丹和紫斑牡丹。各品種群最初通過當地野生種的直接馴化或自然雜交植株的選擇獲得原始品種。這一結果支持了李嘉珏提出的我國栽培牡丹“多地、多元”起源的觀點。在所有原種中,河南銀屏牡丹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四大主要品種群重要的母本種質。這表明河南可能是中國傳統栽培牡丹最早的起源地。芍藥屬牡丹組革質花盤亞組全部原產中國,它們對中國、日本、美國和歐洲的栽培牡丹品種影響甚大。作者在對本亞組9種牡丹(含3個亞種)形態學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花粉、染色體、蛋白質和DNA水平上的研究證據,提出了本亞組的系統演化的可能途徑為:(1)卵葉牡丹→銀屏牡丹→矮牡丹→圓裂四川牡丹→四川牡丹,(2)卵葉牡丹→鳳丹→紫斑牡丹→太白山紫斑牡丹。另外作者對肉質花盤亞組的系統演化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