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1.7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12.5℃,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小麥、蔬菜、水稻、蠶豆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153 畝,人均耕地0.78畝,林地3006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6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88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採礦業、運輸業、工業 為主。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53畝(其中:田1082畝,地1071 畝),人均耕地 0.78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麥等作物;擁有林地 3006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6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4畝,主要種植蘋果、李子、梨、柿子、桃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34畝,其中養殖面積334畝。有石英砂、鐵礦、磷礦等資源。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全村有686戶通自來水,有30戶飲用井水,有30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有716戶通電,有45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69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3%和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5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53戶(分別占總數的91%和91%)。該村到鄉鎮政府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15輛,拖拉機37輛,機車 65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07畝,有效灌溉率為65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2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8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3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135戶;建有小水窖 30口。全村有1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1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3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69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4萬元,占總收入的3%;畜牧業收入624 萬元,占總收入的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612頭,肉牛115頭,肉羊460頭);漁業收入 120萬元,占總收入的1%;林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0.5%;第二、三產業收入11340萬元,占總收入的 89%;工資性收入54萬元,占總收入的0.4 %。農民人均純收入 4188元,農民收入以採礦業、運輸業、工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296 人(占勞動力的17%),在省內務工286人,到省外務工10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99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第一產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農業、旅遊業產業。擁有企業7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 2000平方米,擁有教師 28人,在校學生309人,距離鎮中學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44人,其中小學生309人,中學生135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2 個。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 2000平方米,擁有教師 28人,在校學生309人,距離鎮中學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44人,其中小學生309人,中學生135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2 個。
人文地理
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發展情況等。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組)集體經濟較薄弱,組與組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企業規模較小,農村基層有知識、懂科學的管理員比較缺乏。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村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產業單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鞏固目前開採山砂這個支柱產業的前提下,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大農業科技培訓和農業特優產品的引進,據本村自然生態環境的優良條件,引進資金、項目、人才,開發、發展生態旅遊資源,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加農民收入,發展我村社會與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