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中文名稱
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性
英文名稱
cerebral hemispheres,functional asymmetry of
綜述
1861年,法國神經病學家P.布羅卡觀察到一例能聽懂他人說話,口咽肌肉不癱瘓,而自己不能講話的病人。病人死亡後進行屍檢發現,病理損害位於左側大腦半球額下回後部,這個部位恰在控制口咽肌運動的皮層代表區之前,後被命名為布羅卡區。1874年德國學者C.韋尼克又發現一例沒有喪失主動說話能力,聽覺正常,但聽不懂他人和自己說的話的病人,其皮層損害部位在左半球的顳上回後部,這個區後來被命名為韋尼克區。隨後,由於不斷有研究支持布羅卡和韋尼克的發現,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學術界普遍認為控制右利手者的右手的大腦左半球是占支配地位的優勢半球,它不僅支配言語功能,並且主宰其他認識功能,而右半球則完全從屬於左半球,是“啞”的半球。隨著臨床觀察的深入和實驗技術的發展,發現右側半球與各種非言語形式的心理活動,如形象的感知和記憶、時間空間的知覺和定位、音樂鏇律和曲調的加工、顏色的分辨等有密切聯繫,並且對語言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力。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神經生物學家R.W.斯佩里等對割裂腦的一系列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不對稱性和右半球的許多特殊功能。斯佩里為此獲得了1981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仔細觀察大腦兩半球的解剖特點可以發現,在大腦皮層顳葉表層的顳平面區域,兩側大腦半球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有人分析了100例成年人腦,其中左側腦的顳平面區域比右側大的占65%,兩側大致相等的占24%,左側比右側小的僅占11%。左側半球的這個區域具有言語能力,因其受損傷往往會導致嚴重的言語障礙。
研究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最常用的方法是:①速示法:讓被試正視面前螢幕上的注視點,用速示器在他的左邊或右邊視野或雙側視野快速呈現短暫刺激(一般不超過200毫秒)。因被試尚未來得及產生眼動,所以在一側視野呈現的刺激,僅能到達對側半球,這樣就可以檢查一側半球的辨認能力。以被試反應的時間或錯誤比率作為推測一側半球優勢的指標。關於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的材料大多是從速示法獲得的。②雙耳分聽試驗:雖然聽覺不象視覺一樣,從一側視野傳入的信息經視交叉完全傳至對側半球,但聽覺信息從一側耳至同側半球的投射遠弱於至對側半球的投射。把兩個耳機分別戴在被試的兩耳上,讓兩耳同時接受不同的聽覺刺激,並要被試說出所聽到的全部內容。當所給刺激為數字時,多數右利手者對右耳傳入的比對左耳傳入的報告更為準確,當刺激改為音樂時,結果則相反。這反映了大腦兩側半球功能的不對稱性。③一側腦麻痹法:在左側或右側頸動脈內注射異戊巴比妥,選擇性地麻痹左或右半球,觀察被試言語功能障礙的性質及持續時間。這種方法廣泛套用於腦部手術前言語優勢半球的確診。④對割裂腦病人的臨床觀察和有控制的測驗:割裂腦病人指的是因治療嚴重的癲癇發作而切斷胼胝體的病人。胼胝體是聯繫大腦兩半球的巨束纖維,切斷後兩半球失去了聯繫。因此可以比較容易地將視、聽和觸刺激單獨呈現給左或右半球。有關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性的重要資料大都來源於對此種病人的觀察和測驗。根據上述不同方法的研究,一般認為:大多數右利手者大腦左側半球的優勢在語音、順序、時間、節奏以及命題的邏輯分析等方面;右半球的優勢在非語言的、整體的形狀和空間的知覺方面;此外左、右兩半球在情緒反應方面似乎也有差別。右半球的反應較強烈或較不樂觀。
人的面部表情也是左右不對稱的,有人做過試驗:將演員表演喜、怒、哀、懼各種表情的照片,從臉的正中線切成兩半,再把反著面洗印的兩半照片拼接成一個左右兩側都是原來的左邊臉或右邊臉的臉部照片。將這兩種拼接的照片混在一起,請被試者從中挑選出他們認為表情更豐富的照片。結果挑選出的用左邊臉拼成的照片要多得多。這結果也同解剖的知識相吻合。左邊臉,特別是其下部,接受來自右腦投射來的神經纖維。看來右側腦在臉部表情中起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