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 者:中國文物報社 編出 版 社:濟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06-01
內容簡介
同時,無論是報紙本身的定位還是我們選編方針,都希望這些內容不僅通俗易懂,而且不失其新穎和前沿性,儘量滿足讀者和自己的古代挨得更近的願望。當然,因為《大考古:考古·文明·思想》一貫所秉承的對新聞時效性和報導權威性的注重,這些文章無論從觀點還是材料的角度也可以為專業人士把握考古學的全貌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目錄
追尋人類的記憶——編者序走近考古
20世紀的世界考古
20世紀的中國考古
21世紀的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研究的國際化趨勢
讓垃圾唱歌——讀《垃圾之歌:垃圾的考古學研究》
新考古學溯源
動物考古學的進展
植物生存年代及環境的深測
衛星考古
俯視大地——中國航空遙感考古備忘錄
聚落考古
紡織考古與發展趨勢
古代人骨研究的新方法
遺貿物分析能告訴我們什麼
殘存脂肪分析法的套用
分子生物學在研究人類進化中的新進展
文明探索
城市起源問題的思考
在中國境內尋找人類祖先及其文化
尼安德特人——人類演化之謎
人類的共同“祖母”
北京猿人的後裔是誰
日本人起源新證
食物生產革命與文明起源——中國文明起源的理論思考
中國早期陶器與陶器起源
夏商周年代學的新希望
築城四千年
馬·馬車·騎馬術
蒙古人種及玉器文化
彩陶——反轉來看又何妨
頭骨穿孔的奧秘
分餐與會食——古代中國人進餐方式的轉變
民族志中所見的石烹技術
考古隨筆
世紀之交話考古
考古工作者的姿態
荊江特大洪災的考古學啟示
從灰坑的用途和性質說起
王朝更替與文化融合
移民與殖民——考古學文化現象之一
美國考古學中的民族學傳統
低頭看地與抬頭看天——關於考古科普的一點感覺
部分內容
這裡舉兩個進行植物矽酸體分析的實例。一是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隊發掘尉遲寺遺址時,從一個陶鼎里採集的土樣的分析結果。由於採集的樣品較多,我們先將一部分樣品作浮選法處理,希望從中找出農作物的遺存。但除了發現幾個無法辨認的小炭粒外,再沒有找到其他東西。我們對另一部分樣品作了浮選分離,從中提取出大量的植物矽酸體。當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時,發現其中含有不少扇形和啞鈴形植物矽酸體,同時觀察到的更多的東西是大塊的不規則的片狀物。由於使用的生物顯微鏡的景深範圍很小,無法看清這些東西的細微結構。我們將它們製成電子顯微鏡用樣品,用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和拍片,這樣才看清了其中含有相當數量的水稻殼的矽酸體及葉子的矽酸體。從而確定了該遺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先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其二為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膠東半島貝丘遺址研究小組提供的蛤堆頂貝丘遺址的土樣的分析結果。這一組樣品分別采自遺址的第三、第四層。經過分析,在第三層採集的樣品中發現大量穀子殼的植物矽酸體,而在第四層採集的樣品中沒有發現一片穀子殼的矽酸體。這可能與該遺址的先民們在遺址第三層所對應的年代開始種植穀子或是食用穀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