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是曹兵武的考古學文集。全書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豐富有味的考古家上下求索的甘苦,感受黃土層下木石銅鐵的冰涼,重溫古代文明幽怨溫暖的餘光,共同探索人類文化的命運。考古學就是用不斷更新的現代科學理論與方法重看舊東西,同樣的古代會因此而常看常新,會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知識。這也是考古學萬變不離其宗的進步路徑。我們永遠不可能將所有古代的遺存挖完,也永遠不可能從地下挖出一個真正的過去。過去存在於資料也存在於方法中,過去是一個被不斷接近的過程,是一個被不斷深化的認識。
作者介紹
曹兵武,男,1966年生。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學專業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學部畢業,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工作,從事過水下考古、田野考古、環境考古、文博管理、編輯等不同的職業。是我國首位環境考古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參加過多處考古發掘及環境考古田野調查工作;主持翻譯引進新考古學理論與方法;主持多項國家級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課題研究。譯、著、主編多部學術著作,如《當代國外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考古與文化》、《考古學:追尋人類遺失的過去》、《考古?文明?思想:大考古》、《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我們時代的博物館》、《博物館觀察》、《踏古尋幽》等。發表論文數十篇。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探尋穿越時空的考古透鏡為什麼考古?
證明一點什麼與考古學的異化
鑿穿黑暗
考古學與文化——略談考古學核心理論體系及其文化意義
考古學的歷史——閒談幾部關於考古學史的著述
考古學?知識動力學?知識現象學
考古學的考古: 另一種知識考古學
物質文化與文化: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模式
小議考古學與美術史
學術語彙與考古知識的進步
江西進賢李渡酒廠作坊與作為方法的考古學
考古學就是考古學——兼談考古學的定位及其階段性
“考古學的定位”:開欄的話——暨“考古學的定位”學術研討會綜述
當代科技與考古學——多重視野下的人類古代
談考古學研究範圍的擴展問題
當前中國考古學與環境考古學
聚落考古學中的環境考古研究問題
關於考古發掘中的大面積揭露
美國考古學中的民族學傳統
第二部分 考古與大眾
分享探索——撫仙湖水下考古現場直播觀感
考古發現與人類知識進步——兼談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與考古知識普及
考古學進步的社會環境瑣談
考古學誕生階段的三大動力
考古學與大眾
讓考古真正成為人民的事業
資料?信息?知識?思想——由專家考古學到公共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與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與問題
考古人的節日——國內外考古評獎縱橫談
考古發掘報告三題
考古學知識普及二題
第三部分 探古拾零
深入黃土地
芻議考古發掘與考古發現
發現與探索——重讀《中國十年百大考古新發現》
城市考古所的機遇與使命——從深圳文物考古鑑定所成立說起
蘇秉琦先生的遺產
寧可廢於都,不願歸於田
樹狀進化: 蠡猜人類起源與文化變遷
中國考古學的百年歷程
二十世紀的世界考古
當代考古學的視野: 世界考古聯盟與世界考古大會
第四部分 考古圈內的書?人?事
我與張光直先生的人緣和書緣
考古學的靈魂——張光直先生《考古學:關於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再思考》譯後記
班村發掘之緣起——懷念俞偉超先生的一段往事
如對先生——讀《俞偉超先生紀念文集》
考古和考古學——評巴恩當代學術入門之《考古學》
讓垃圾唱歌—一讀《垃圾之歌: 垃圾的考古學研究》
別拿古代來忽悠——盜墓乃至古代題材藝術作品的若干批評∕28r
思考?回憶?考古——讀《考古學思想史》
中國考古擁抱世界: 考古翻譯的三個階段
中國考古學中的主流與暗流——讀《手鏟釋天書》
早期中國研究的集大成者——李學勤及《中國古史尋證》
周昆叔先生《花粉分析與環境考古》跋
《考古?文明?思想:大考古》選編者言
《考古學:追尋人類遺失的過去》自序
第五部分 考古問學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