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話

大田話,既福建省大田縣所有的方言總合。大田話為閩南方言的一種。

基本介紹

大田縣的方言較為複雜,大體可分為:前路話後路話、閩南話、桃源話客家話等五種。除客家話外,其餘四種屬閩南方言。
前路話為大田方言的代表,狹義上所指的大田話,既前路話。前路話分布於均溪(城關)、華興石牌、謝洋、武陵、上京、太華、梅山、湖美和前坪等鄉鎮,以及吳山的梓溪村,其人口和面積均占全縣的60%。
後路話分布於建設、廣平、奇韜和文江等鄉鎮,其人口和面積分別占全縣的22.45%和19.55%。
桃源話分布於桃源多數村和上京的黃城、桂坑、城口、豐田、南坑等村。桃源話屬於廣義的閩南話。
客家話分布於桃源的上東坂、黃山頭,太華的高星,廣平的大吉、大竹林等村。
閩南話分布於屏山、吳山、濟陽等鄉和桃源的新街、舊街、西安、下東坂和廣前等村。口音與泉州話相同。

複雜的原因

為什麼同樣說閩南方言的其他縣市都有統一的口音,比如泉州話、漳州話,而大田僅僅一個縣之內,又有那么多的內部差異呢?
我們從《大田縣誌》中找到了答案:大田縣原是尤溪、漳平、德化分轄之地,處於延、漳、泉三府之交。距各縣縣治均甚遠。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割尤溪縣14個都、永安縣1個都、漳平縣1個裡10社,德化縣1個團置縣。大田縣的這個建置特點,正是大田方言種類多的根本原因。
同樣生活在一個縣,或許說前路話和說閩南話的大田人能夠溝通,但前路話和後路話之間交流起來,就有如雞同鴨講,各自說各自的。此外更不用說客家話了。
國語在大田普及
雖然大田縣有其方言,但是國語在大田縣普及的。大田人除了在鄉村基本上用本地話交流,在市場、學校、機關單位等公共場合,一般都是用國語交流,這與其它很多縣市有很大的不同,如閩南的縣市、莆田等地的市場聽到的多半是當地方言,難得聽到國語的,為什麼大田的國語普及程度這么高呢?
大田人不講大田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父母分屬不同的方言文化區、來大田工作或做生意的外地人、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由此可見,大田方言複雜是很多人不講大田話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國語的普及還應歸功於政府的大力推廣,明清時代,大田縣境內只有縣衙的官員和一些文人會講“官話”。民國11年(1922年)春,學校開始教授注音符號,用“國語”教學。至民國38年,全縣會講“國語”的人僅占總人口的2.2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重視提高廣大幹部、民眾的文化水平,大力推廣國語。1949年9月6日大田解放後,解放軍在大田剿匪,南下幹部發動民眾開展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運動,民眾聽不懂國語,幹部和解放軍聽不懂大田話,領導作報告要人翻譯。縣內的各種方言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廣大幹部民眾迫切要求學習國語。
1951年,縣委、縣人民政府要求各級幹部開會、打電話、市場進行交易都要講國語,學校(包括夜校、冬校)要用國語教學,學生們要講國語。
1953年時期,縣集中中、國小教師學習注音字母;秋季,利用日校、夜校、會場等各種場所,大力開展掃盲和學習國語活動。
1958年1月,全縣學習貫徹周恩來總理“推廣以北京語音為準的國語就是一項政治任務”的指示,吳山鄉人民苦學4個月,於5月15日提前實現無文盲鄉、普及國語鄉。6月16日,縣招開千人幹部會,號召全縣人民“學吳山,趕吳山”。當年,全縣5.95萬的青壯年,會講國語的占了86.5%,1.89萬的少年,會講國語的占了96.4%。
正是有了以上的基礎,加上以後政府的繼續重視,才會有現在大田人民的國語的成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