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瓶螺

大瓶螺

大瓶螺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又稱福壽螺、蘋果螺、雪螺、南美螺,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屬軟體動物門、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瓶螺科 Ampullariidae、瓶螺屬。原產來馬遜河流域,1981年引入,現廣泛分布於我國廣東、文本、福建、雲南、浙江等地,危害水稻,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植物,也是一些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

基本信息

概述

大瓶螺大瓶螺

作為一種食物在20世紀70年代末被引入東南亞許多國家,包括菲律賓、越南、泰國,在1980年被引入我國台灣,1981年引入我國廣東。目前,在我國台灣、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浙江等省份已蔓延,已對農作物生產和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危害。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菱角、通菜、芡實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作物。卵孵化後稍長即開始齧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後至曬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櫱及有效分櫱,致有效穗減少而造成減產。除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水生植物和破壞食物鏈構成外,也是人畜共患寄生蟲如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中間宿主,對人畜健康構成威脅。可見,在引入外來生物時,務須慎重,否則後果嚴重。

形態特徵

大瓶螺 1. 雌螺; 2. 雄螺; 3. 產於寄主植物上的卵塊大瓶螺 1. 雌螺; 2. 雄螺; 3. 產於寄主植物上的卵塊

貝殼外觀與田螺相似。貝殼較薄,卵圓形;淡綠橄欖色至黃褐色,光滑,殼頂尖。具5-6個增長迅速的螺層。螺旋部短圓錐形,體螺層占殼高的5/6.縫合線深。殼口闊且連續,高度占殼高的2/3;胼胝部薄,藍灰色.臍孔大而深,厴角質,卵圓形。具同心圓的生長線,厴核近內唇軸緣。殼高8cm以上;殼徑7cm以上,最大殼徑可達15cm。
頭部具觸角2對,前觸角短,後觸角長,後觸角的基部外側各有一隻眼睛。螺體左邊具1條粗大的肺吸管。幼貝殼薄,貝殼的縫合線處下陷呈淺溝,殼臍深而寬。雌蟲的囊蓋是凹形,而雄蟲的囊蓋是凸形,雌成蟲的螺殼向內彎,而雄蟲的螺殼向外彎。肉是奶白色至金粉紅色或者橙色。
卵圓形,卵粒直徑2 mm,初產卵粉紅色至鮮紅色,卵的表面有一層不明顯的白色粉狀物,後變為灰白色至褐色。卵塊橢圓形,長徑2~5 cm,最長8 cm,短徑平均1.2 cm,卵粒排列整齊,卵層不易脫落,鮮紅色,小卵塊僅數十粒,大的可達千粒以上,一般為200~500粒(圖6-5)。初孵螺體高2.0~2.4 mm,淡褐色,從胚螺絲層到臍部一帶為點狀紅色。

生活習性

大瓶螺大瓶螺

大瓶螺 一生經過卵、幼螺、成螺3個階段。年發生代數因地區而異。在廣州3代,福建3~4代,浙江2代。冬季以幼螺或成螺在稻叢基部或稻田土表下2~3 cm深處越冬,亦可在田邊或灌溉渠、河道中越冬。越冬時關閉殼口,以休眠方式越冬。在廣州,第1代幼螺生長93 d開始產卵,卵期9 d,孵出第2代幼螺歷期102 d;第2代螺生長63 d產卵,卵期11 d,即孵出3代幼螺,歷期74 d。第3代螺生長至翌年3月底,共189 d,仍為幼螺,各代螺重疊發生。螺齡為20~80 d,每隻螺經10 d,第1、2、3代各增重0.9 、2.398和0.188 g。第1、2代每隻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隻(孵化率為70.1%)、1068隻(孵化率59.4%),全年2代1隻雌螺能繁殖幼螺325萬餘只。在浙江,一般發生為不完全2代,包括越冬代和第1代,世代重疊。11月份隨著氣溫的下降,福壽螺在水稻、茭白叢基部及土壤中越冬。第2年4月份開始活動,5月份開始產卵,6月份氣溫回升後產卵明顯增多。卵可以產在水稻、茭白植株、雜草、石塊等任何物體上,但主要產在離水面的水稻、茭白植株中基部。初產卵塊呈明亮的粉紅色,在快要孵化時變成淺粉紅色。5~6月和8~9月是產卵和孵化高峰期。卵孵化期約需7~14 d,幼螺發育3~4個月後性成熟,性成熟的雌螺交配後24 h時即可產卵為第2代。第2代產卵及孵化受氣候條件影響,溫度低於18℃停止產卵,低於8℃則進入冬眠狀態,所以稱不完全二代。除產卵或遇有不良環境條件時遷移外,一生均棲於淡水中,遇乾旱則緊閉殼蓋,靜止不動,長達3~4個月或更長。
雌雄異體,性比大於1,其在最適宜生長溫度27.7~30.6℃下,雌螺性成熟約需60~85 d,隔周產卵1次。雄螺1 d內能交配3-4小。交配和產卵的適宜溫度為25~28℃,體內受精,交配時間4~5 h。產卵常在夜間進行,產卵時爬出水面10~34 cm處的乾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如莖稈、溝壁、牆壁、田埂、雜草等上,排卵時間1~2 h。卵只能在有空氣的環境中孵化,孵化後卵殼為白色,整個卵塊呈蜂窩狀。當溫度為20~24℃、28~32℃時,卵塊孵化時間各為18~25 d和8~15 d。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以燥類和有機碎屑食餌,當螺殼高達1.5 cm左右時,幼螺開始取食植物。取食植物的範圍廣,食性雜,但也有一定的選擇性,如與浮萍、苧麻和白菜相比,水稻秧苗並不是其最喜愛的食料;中螺、成螺只有在沒有其他食料可食的情況下,才取食水稻秧苗。水稻秧苗從剛移栽到移栽後15 d,及直播稻直播後4到30d,最易受其危害。該螺破壞秧苗的基部,甚至在一夜間毀壞整塊稻田的稻苗。

大瓶螺大瓶螺

該螺具有避光性,在陰天或夜間活躍。棲息地常為低地的水溝、淺水塘、魚塘和稻田等各類靜水或水體水流緩慢、一般具泥質底的淡自然水體。其在間或乾旱的溪流、微鹹水水體、水流湍急的水體中不能正常生存。但水流有助於傳播曼延。喜歡在潔淨的水體中生活,但具有較強的耐污能力,其對氨氮的安全濃度為2.684 mg/L;偏好稍偏鹼性的水體環境(pH7.0~8.5)。當水線低於其貝殼高度時,即停止取食和交配;當水體乾涸前,能深入泥中,關閉厴甲,度過數月的乾旱期;當水體重新蓄水後,又重新活躍起來。
許多動物包括鴨子、水龜、魚、昆蟲、等對其有捕食作用,其中鼠Rattus norvegicus、鴨子Abas platyrhynchos、水龜Geoclemys reevesii和鯉魚Cyprinus carpio是取食成螺的最有效天敵。

養殖技術

水面選擇

大瓶螺大瓶螺

大瓶螺對水面要求不高。只要排注水方便,經常保持水質清新,水深20——30厘米以上的稻田、魚池、坑凼、溝渠、低洼地等都可飼養。對水面主要要求水溫合適,水質清新,無敵害。
1 、水溫
大瓶螺生長的最適水溫是24——32℃,15℃以下不大活動,10℃以下休眠,5℃以下沉入水底逐漸死亡或進入休眠狀態,長時間3℃以下死亡。水溫不能超過40℃。
2 、水質
大瓶螺為水生螺類。水是其生活的主要環境。在飼養過程中,要保持水質清新。切忌飼水過肥,切忌接觸硫酸銅及其製劑。pH值直保持在6——8。若能經常更換部分新水或微流水,使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更有利於大瓶螺生長,從而提高產量。
3 、滅敵害
大瓶螺病蟲害很少。主要敵害有水蛇、水耗子、螃蟹、泥鰍、黃鱔、蚊蠅、蟻類等。飼養時,必須清除這些敵害。因此要剷除田邊、池邊雜草,人工捕殺鼠類、鱔類、水蛇等。還應注意不要將螺與魚混養,特別是幼螺期。

飼養田的修建

大瓶螺單養、套養、稻後放養均要求有進排水渠,飼養田能保持20厘米以上的水位。飼養方式的不同,飼養田的修建又有所不同。
1、單養
大瓶螺適應力較強,因此只要是能關水20——30厘米以上的稻田、水坑、水溝及池塘等均可作為大瓶螺的飼養場地。為此要求將原稻田加寬加高,兩邊有進排水渠。埂子高50——60厘米,寬40——50厘米,兩邊排進水渠高100厘米,寬80——100厘米,以保證飼養田能保持水位30厘米以上,保證水源供給和防洪。若一塊田過大,需分成幾個小塊以便管理。田裡可按5米寬行種植萵筍,既可遮蔭和作為螺附著物,又可提高經濟效益。

2 、稻螺套養
水稻以寬窄行的形式栽種,即在正常栽稻行上加寬10厘米為寬行,寬窄行間隔。大瓶螺飼養在寬行中。可利用稻田自身長的青萍或投入部分飼料,不會影響水稻產量。

3 、稻後放養
稻後放養即在水稻收割後進行,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底,可充分利用稻田的這段空閒時間,此時的水浮蓮、水花生、青草等生長正旺。具體做法是,在7月份每塊稻田先用20平方米培育幼螺,待稻子收割後散放田中。

4 、共同要求
用上述方法飼養都要注意,在排注水口要用竹篾片等物攔住,以防螺隨水散失。

螺苗放養

大瓶螺在水溫達到20℃以上種螺開始產卵孵化,最適溫度26——32℃,長江流域地區一般4月份開始。生產上孵化的幼螺一般要集中培育,當個體達到10克左右再分批投放。一般在投放螺苗前15天用生石灰按20——30千克/667平方米全田拋撒消毒,切忌過多。投放螺苗,單養每667平方米投放10萬——12萬個,稻螺套養每667平方米投放6萬——8萬個,稻後放養每667平方米投放2——4克的幼螺4萬——6萬個。若種螺數量大,也可以將取下的卵塊直接在養殖田塊或池裡孵化。具體方法是,選擇氣溫相對穩定的6月份,在養殖田塊或池裡架設簡易孵化台,用1厘米X1厘米孔目的竹製或金屬的孵化篩進行直接孵化培育。孵化台周圍清除敵害,投入少量細綠萍。放入卵塊的數量每667平方米放50萬——60萬卵粒,稻螺套養、稻後放養放40萬——50萬卵粒。

飼料種類

大瓶螺採食種類多,動植物飼料都能吃。主要是以水生維管束、陸生雙子葉植物為主。對受污染、有化學刺激性的、莖葉長有芒刺的植物能夠自動迴避以及單子葉植物一般不吃。我們在長期生產養殖中總結出了大瓶螺特別喜食的飼料種類。

1 、水生維管束植物
依次為水花生、紫背浮萍、蕪萍、浮萍、滿江紅、水浮蓮、水葫蘆、水蕹菜、牙舌草等。

2 、陸生植物
依次為萵苣葉、甘藍、小白菜、牛皮菜、以及瓢兒白、野韭菜、紅苕葉、南瓜葉等植物的莖葉。

3 、其它飼料
依次為麥麩、黃粉、米糠、南瓜、佛手瓜等瓜類,紅苕和茄子、花生葉、以及畜禽內臟、死魚、蚌殼肉等。

飼養管理

1 、飼料投餵
一般飼料每天投餵兩次,早晚各1次,也可每日1次,宜在傍晚和下午投放。大瓶螺喜歡集體生活,常成群結隊地在池塘的岸邊,並且其運動不如魚類,因而投餵飼料要均勻,要靠近岸邊投,不要只投在田、塘的幾個地方,造成饑飽不一致,生長不整齊。若要投餵麥麩、糠等精料,投餵時則要先粗後精,且精料撒在粗料的上面。

2、 投餵量
占螺體總重的10%,一般以吃完為止。每天的投餵量與頭一天的投餵量比較,若頭一天投餵的飼料已吃得精光,當天投量應比頭一天多一些,反之有剩餘,可投少一些。應隨時檢查投餵飼料中有哪些適口,應多投螺喜歡食的飼料,有利於螺的生長。

3 、日常管理
每天早上應巡視,注意飼料消耗情況,觀察螺的生活狀況,發現死螺及時清除,有敵害生物要儘快清除。操作過程要輕拿輕放,不要隨意丟拋螺體,以免碰傷螺殼造成死亡。檢查出入處是否安全,發現漏洞,及時解決。注意水質變化情況,及時換水或沖新水,以改善生活環境,以常流水飼養為宜。防逃可以圍養和在田埂上用石灰撒一條線,因其怕鹼,pH值11.5時便失去活力。總的要求是勤檢查,操作輕,進出水口要安全,水質問題莫輕心;大雨來臨早準備,防失防跑要認真。這樣經過50天左右的飼養期部分螺個體達到50克以上就開始陸續輪捕上市。年產量一般可以達到1000——3000千克,各地售價差異大,每667平方米收入2000——6000元是較可靠的。

關於大瓶螺的危害問題

大瓶螺危害農作物的報導很多,但大面積的生產養殖證明,大瓶螺確實是以綠色雙子葉植物為主食,一般不食水稻等單子葉植物,加之稻螺套養一般投螺是在水稻拔節期後進行的,不會危害水稻等糧食作物。

農田危害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

作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灣;1981年引入廣東,1984年前後,已在該省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但由於養殖過度,口味不佳,市場並不好,而被大量遺棄或逃逸,並很快從農田擴散到天然濕地
大瓶螺食量極大,並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也能刮食藻類,其排泄物能污染水體。其對水稻生產造成的損失顯然大大超過其作為美食的價值。除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水生植物和破壞食物鏈構成外,大瓶螺也是卷棘口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

防治方法

大瓶螺大瓶螺

應重點抓好越冬成螺河第一代成螺產卵盛期前的防治,壓低第二代的發生量,並及時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壞其越冬場所,減少冬後殘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養鴨食螺為主,輔之藥物防治。
(一)農業防治
在越冬期間清溝除淤泥和水草,採集和殺滅溝河和稻田中成螺栓。在發生期,春秋產卵高峰摘除卵塊;翻耕殺滅成螺;在卵孵化盛期排水;避免田水串灌,或者在稻田進水口設定攔截網。
(二)生物防治
秋季水稻田收割後在稻田和溝渠中放鴨,一隻0.6 kg的可取食35~40隻成螺。也可通過稻田養魚或中華鱉控制其種群數量。如,在螺較多茭白田塊,每667m2放養中華鱉35隻,控制效果較好,放養中華鱉能使每667m2增收3800元以上,可值得嘗試。
(三)藥劑防治
防治適期,以產卵前為宜。當稻田每m2平均有螺2~3頭以上時,應馬上防治。具體方法有:一是在水稻移植後24 h內於雨後或傍晚每667m2施用6%密達殺螺顆粒劑0.5~0.7 kg,拌細砂5~10 kg撒施,施藥後保持3~4 cm水層3~5d;二是施用2%三苯醋錫粒劑(TPTA)每ha每次施用15~22.5 kg,於栽植前7d施用,田水保持3 cm深約1周。水溫高於20℃,可用15 kg;低於20℃,可提高用量,但不得超過22.5 kg;三是施用80%聚乙醛(metaldehyde)可濕性粉劑,每ha每次1.2 kg,於栽植前1~3 d,加水稀釋,一次施用,田水保持1~3 cm深約7d,氣溫要求高於20℃時施用;四是施用8%滅蝸靈顆粒劑,每667m2用1.5~2 kg,碾碎後拌細土或餅屑5~7.5 kg,於溫暖、土表乾燥的傍晚撒於受害植株根部,2~3 d後,接觸過藥劑的螺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