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Amazonian smail)又名大瓶螺,兩棲淡水貝類軟體生物,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瓶螺科。
成螺雌雄異體,爬行體長3.5~6cm,貝殼近似圓盤形,一般具有6螺層;卵圓球形,直徑2~2.5mm,初產時深紅色、黏稠,孵化前變淡;卵成堆壘產,每卵塊3~5層,約100~960粒不等;幼螺初孵體長2~2.5mm,軟體部分呈深紅色;初孵幼螺可在水中爬行,以後貝殼向右旋增加。螺口徑在2.5cm以下為幼螺或高齒幼螺,喜棲於緩流河川及陰濕通氣的溝渠、溪流及水田等處。成螺底棲性,食性雜,1年產卵2400~8700個,孵化率約90%,繁殖速度比亞洲稻田中當地近緣物種快10倍左右;雖是水生種類,卻可在乾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土中休眠度過6~8個月,一旦有水,又再次活躍。
生活史
福壽螺生活史分為卵、幼螺和成螺三個階段。雌雄交配後,受精作用在體內進行。產卵部位主要在離水面10~20cm雜草叢、作物植株或溝渠石壁上。初孵幼螺脫落於水中即能浮游覓食、獨立生活;成螺產卵次數多,產卵量大,每交配一次可連續產卵10多次。成螺喜棲於土壤肥沃、有水生植物生長的流水緩慢的河溝或水田等生態環境,白天多沉於水底和附在河邊,或聚集在水生植物下面,夜晚尋食。溫度以福壽螺的生長影響很大。
危害
福壽螺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20世紀70年代引入中國台灣,1981年由巴西籍中國人引入廣東。1984年後,福壽螺已在廣東廣為養殖。由於過度養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釋放到野外。福壽螺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很強,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擴散於河湖與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種類繁多能破壞糧食作物、蔬菜和水生農作物的生長,已成為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浙江、上海、江蘇等地的有害動物。在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福壽螺可自然越冬,年發生兩個世代。在廣西鹿搴縣等地,福壽螺在稻田的發生密度高達16.95個/平方米;水稻受害株率一般為7%~15%,最高達64%。福壽螺食性雜、危害連藕,幼螺可從葉底啃食浮貼水面的荷葉,致使荷葉葉片穿孔或缺刻,嚴重時葉片被啃食得千瘡百孔,難以抽離水面。福壽螺還危害水仙花、蘭花等各種水生植物,成為中國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此外,福壽螺還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極易給周圍居民帶來健康問題。估計中國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池、湖、水田等)不少於10萬公頃。目前,對福壽螺的防治是以化學防治為主,輔以人工防治,養鴨食螺是生物防治方法之一。目前對福壽螺的生態習性了解不夠,防治不力。特別是選用的化學殺螺劑對水體毒性大,嚴重污染水質;施藥量大、成本高、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