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風光

大理風光

塔身的第一層,高13.45米,是整個塔身中最高的一級。 塔頂高8米,約為塔身的七分之一。 千尋塔中空,置有簡易木梯,可達塔頂。

魅力古城

古城大理(現大理城)簡稱榆城,是1982年2月國務院批准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
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重要文物古蹟。大理風景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歸納起來可稱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大理市的古城有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今喜洲鎮)、龍尾城(今下關)、大理城;古塔有崇聖寺三塔、弘聖寺一塔、蛇骨塔、魚骨塔;古碑有南詔德化碑元世祖平雲南碑五華樓碑群山花碑等。悠久的歷史還孕育出許多傑出的人物。突出的有南詔國第四、五、六代王皮邏閣、閣羅鳳、異牟尋;清平官(宰相)鄭回,大理國開國之主段思平、著名畫工張勝溫;明代詩人、文學家楊黼、楊士雲、李元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李燮羲、張耀曾,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楊傑,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周保中等。大理風光
大理城方圓12里,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穎川、西平、孔明、長卿。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堞,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8條巷。如今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南城樓(1982年重建)。
如果說,州府大理市給人以繁盛喧鬧的感覺,那么大理城則是古樸而幽靜,城內流淌著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戶戶養花植樹,花果並茂。那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遊人憩息佳所,改革開放後私人開設的法國等風味小吃餐館也是外賓喜愛光臨之處。傳統的大理石工藝品,擺滿街道兩側,任其觀賞選購。

神秘的崇聖三塔

 “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北1.5公里處,東對洱海,西靠蒼山。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

崇聖寺,也就是我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所寫的三塔寺和現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天龍八部》中所寫的天龍寺。崇聖寺的壯觀廟宇在鹹同年間燒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由一大二小組成。大塔又叫千尋塔。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千尋塔高度是69.13米,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一共有16級,屬於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可以登上塔頂從瞭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千尋塔矗立在兩層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東的照壁上家所見的“永鎮山川”這四個蒼勁有力的石刻漢字,每字高1.7米,為明黔國公沐英之孫世階所寫。之所以寫這四個字,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大理地區歷史上水多,惡龍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龍,可龍唯獨只尊敬塔畏懼大鵬。因此只要塔和塔的大鵬金翅鳥存在,龍就不敢作惡,水患當然也就減少了。另一種說法是,明朝時,地處疆的大理地區已成為其版圖,為了充分表達對這塊版圖的堅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 “題字刻碑”就再合適不過了。照壁後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記》。
塔身的第一層,高13.45米,是整個塔身中最高的一級。東塔門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門則在近6米處。塔牆厚達3.3米。第2至15層結構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層為塔頂。以第二層為例,高約2米,寬約10米,上部砌出疊澀檐,凡17層磚,每層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翹。塔身東西兩面正中各有佛龕,內放佛像一尊,龕兩側另有亭閣式小龕各一,蓮花座,廡殿式頂,中嵌梵文刻經一片。南北兩面,中間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層則南北為佛龕,東西為窗洞。以上各層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縮。

大理風光大理風光

塔頂高8米,約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聳的塔剎,使人有超出塵寰、劃破雲天的感受。頂端是銅鑄的葫蘆形寶瓶,瓶下為八角形寶蓋,四角展翅,安有擊風鋒;其下為鋼骨銅皮的相輪;最下為覆缽,外加蓮花座托。塔頂四角,原有金鵬鳥,相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現金鵬已無存,復修前僅殘存金鵬鳥足。千尋塔中空,置有簡易木梯,可達塔頂。南北兩座小塔在千尋塔西,等距約70米遠的地方,是八角形10級密檐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都塗一層白色泥皮,各層分別雕券龕、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華貴莊重。兩塔頂各有三隻銅葫蘆。建於五代。一至八層為空心直壁,內撐十字架。基座亦為八角形。兩小塔間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勢,布局統一,造型和諧,渾然一體。雪巒萬仞、鏤銀灑翠的點蒼山峙其後,波濤萬頃、橫練蓄黛的洱海嵌於前。三塔鼎峙,撐天拄地;玉柱標空,雄渾壯麗,為蒼洱勝景之一。

濃香的三道茶

大理白族三道茶,客來敬茶,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禮節。大理白族人民重情好客,每逢有客人來都要以茶款待,而且講究茶葉的質量、泡茶的技藝和敬客的禮儀,逐漸形成了“三道茶”。

“高山出名茶”,大理地處亞熱帶,冬乾夏濕,地形複雜,具有立體氣候的特點;高山地區多雲霧,日照長,特別適宜於茶樹的生長。唐樊綽《蠻書.物產》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明朝時代的李元陽在《大理府志》中亦說:“(點蒼)茶,樹高二丈,性味不減陽羨,藏之年久,味愈勝也。”這說明大理飲茶有其悠久的歷史,然而“以茶待客”,講究禮儀,發展為“茶文化”,則有一個“升華”的過程。大理白族三道茶,以“三道茶”來招待客人的禮儀,在大理白族地區普遍存在,特別是在春節喜慶的節日更為盛行。但是每道茶的佐料及製作的方法又有所不同,現在經規範化後,概括為“一苦、二甜、三回味”。即第一道為烤茶(爆沖茶),先將小陶罐置於火上烤燙,再將青毛茶葉放入罐內,邊烘烤邊抖動,使茶葉均勻受熱,約2-3分鐘,等到茶葉烤爆呈黃色,發出焦香時,沖入滾開水,讓浮沫浸出瓦罐後,再將茶罐放在火上煮。隨後方注入小茶盅內。

大理風光大理風光
因烤制工夫較深,又稱“工夫茶”;第二道甜茶,需將茶湯用開水摻淡,注入核片、焦烤揉碎乳扇和紅糖放入茶杯內,調拌後嚼飲,其味香甜,核桃、乳扇有潤肺滋補作用。第三道為回味茶,在茶水中放入蜂蜜和少許姜、花椒、桂皮進行烹煮,注入茶盅食用。其味溫和,因生薑味辣,花椒味麻,大理白族三道茶食後有回味而得名。大理白族對於茶具、沏茶、用水、配料、製作等都十分講究,並有一定禮儀,敬茶要先敬客人和長者,後由主人舉杯相邀共飲,成為大理白族“茶道”。大理旅遊開展後,大理州白族歌劇團、大理洱海賓館為會議或遊客舉行大理白族“三道茶”晚會,邊品茶邊看民族歌舞,成為茶宴;也可用白族三道茶舉行茶話會;若配以大理民族風味小吃,還可發展為“三道茶”自助餐。大理下關廠將沱茶、感通茶、蒼山雪綠三種合裝一起,稱為“大理白族三道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